
理县城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研.doc
58页阿 坝 州 理 县城镇生活收运系统建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元国际投资咨询中心分公司二0一二年三月50 / 58目录第一章总论 61.1 工程名称与承办单位 61.2 研究依据 61.3 研究原那么 71.4 研究围 71.5 工程效劳对象 81.6 研究结果概要 81.7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81.8 结论 9第二章工程区概况 102.1 理县概况 102.2乡镇概况 10第三章垃圾处理现状及建立必要性 143.1 垃圾处理现状 143.2 工程建立必要性 14第四章工程总体设计 164.1 工程规模 164.2 垃圾转运方案的选择 184.3 垃圾转运站场址选择 224.4 垃圾转运站路线建议 24第五章垃圾转运系统工艺设计 255.1 设计依据 255.2 垃圾转运站设计 255.3 收运车辆配置 285.4 道路建立 28第六章公用工程设计 306.1 建筑设计 306.2 构造设计 316.3 供水工程 316.4 排水工程 326.5 强电设计 33第七章工程管理、实施与定员 357.1 工程管理 357.2 工程建立工期安排和施工进度 357.3 劳动定员 36第八章工程招标方案 388.1 工程招标围及招标组织形式 388.2 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程序 388.3 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质要求 39第九章环境保护 409.1 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409.2 污染物排放源 41第十章节能 4610.1 概述 4610.2 节能原那么 4610.3 节能措施 46第十一章劳动平安与职业卫生 4711.1 概述 4711.2 设计依据 4711.3 平安卫生防措施 4811.4 劳动保护措施 48第十二章工程投资估算 5012.1 工程概况 5012.2 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5012.3 编制方法 5012.4 其它费用说明 5112.5 总投资 5112.6 资金筹措 53第十三章社会及生态效益分析 5413.1 社会效益分析 55 13.2第一章总论11.1 工程名称与承办单位11.2 研究依据11.3 研究原那么21.4 研究围31.5 工程效劳对象31.6 研究结果概要31.7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41.8 结论4第二章工程区概况62.1 理县概况62.2乡镇概况72.1 自然条件9第三章垃圾处理现状及建立必要性113.1 垃圾处理现状113.2 工程建立必要性11第四章工程总体设计144.1 工程规模144.2 垃圾转运方案的选择164.3 垃圾转运站场址选择204.4 垃圾转运站路线建议22第五章垃圾转运系统工艺设计235.1 设计依据235.2 垃圾转运站设计235.3 收运车辆配置265.4 道路建立26第六章公用工程设计286.1 建筑设计286.2 构造设计286.3 供水工程296.4 排水工程306.5 强电设计31第七章工程管理、实施与定员337.1 工程管理337.2 工程建立工期安排和施工进度337.3 劳动定员347.4 人员培训34第八章工程招标方案368.1 工程招标围及招标组织形式368.2 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程序368.3 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质要求37第九章环境保护389.1 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389.2 污染物排放源及治理措施39第十章节能4410.1 概述4410.2 节能原那么4410.3 节能措施44第十一章劳动平安与职业卫生4511.1 概述4511.2 设计依据4511.3 平安卫生防措施4611.4 劳动保护措施46第十二章工程投资估算4812.1 工程概况4812.2 投资估算编制依据4812.3 编制方法4812.4 其它费用说明4912.5 总投资4912.6 资金筹措50第十三章社会及生态效益分析5213.1 社会效益分析5213.2 生态环境效益分析53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5414.1 结论5414.2 建议54第一章 总 论1.1 工程名称与承办单位1.1.1 工程名称阿坝州理县城镇生活收运系统建立工程1.1.2 工程承办单位理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编制单位:中元国际投资咨询中心分公司1.2研究依据1.2.1根底资料〔1〕?理县县城总规用地布局局部调整及控制性详细规划? 〔2〕?薛城镇规划简介? 〔3〕?理县甘堡乡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4〕?理县古尓沟镇总体规划说明书?〔5〕?理县米亚罗镇规划?〔6〕?理县朴头乡灾后重建总体规划?〔7〕?理县乡灾后重建总体规划?〔8〕?省阿坝工业园区下孟工业集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2.2主要标准与规〔1〕?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GB50337—2003〕 〔2〕?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 〔3〕?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CJJ47—2006〕 〔4〕?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109—2006〕 〔5〕?城市环境卫生专用设备?〔CJ/T18—1999〕 〔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CB14554—93〕 〔7〕?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 〔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9〕?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11〕?建筑设计防火规?〔GB50016—2006〕 1.3 研究原那么1、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作为城区环境卫生治理和环境保护工程,应在理县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使工程建立与城市的开展相协调,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选择转运站的站址和处理工艺,逐步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以发挥本工程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遵循我国城市城区垃圾收集技术政策和环保政策,贯彻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规,确保对城市生活垃圾实行卫生处置,防治二次污染产生 3、从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近期为主,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技术路线,确定工程建立规模及工程实施方案 4、结合各乡镇经济开展水平和今后的开展,在设计中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上成熟的设备,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平安可靠,使站区环境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5、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力求场区布置合理,环境优美,建筑美观,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做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良好统一 6、妥善解决垃圾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渗沥液,填埋气体、恶臭和蚊蝇等,防止产生二次污染,确保环境质量不受破坏 7、优化设计,降低工程投资,确保施工及运行平安1.4 研究围根据国家对建立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围和深度规定,本报告在对工程的建立条件进展了实地查勘,对工程建立的必要性、垃圾转运站站址、收集运输方案确定、工艺设计、环境保护、公用工程配套设施、投资估算及实施方案、财务及经济分析等方面进展综合研究和分析,重点研究和论述工程建立的必要性、容及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为工程的决策和建立提供了可靠和准确的论证。
1.5 工程效劳对象本工程效劳的对象包括理县县城和理县管辖的十二12个乡镇分别为:理县县城、米亚罗镇、古尔沟镇、薛城镇、夹壁乡、朴头乡、甘堡乡、蒲溪乡、上孟乡、下孟乡、木卡乡、乡、桃坪乡1.6 研究结果概要1.6.1 设计容与规模本工程工程为理县县城和12十二个乡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工程以收集和转运各乡镇生活垃圾、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处理的对象为:各乡镇生活垃圾,不包括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医疗垃圾,并严禁混入任何有害、有毒、易燃易爆等危险固体废弃物 根据本工程的效劳对象,采用各乡镇人口预测及垃圾产生量预测数据,并考虑乡镇建成区周边的村落,确定建立8个垃圾转运站 1.6.2 环境保护本工程在建立运行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对可能产生的污染因素均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1.6.3 人员编制工作天数为365 天/年,一班工作制,人员编制18人1.6.4 建立进度工程建立期为12个月,为加快建立进度,缩短建立工期,各阶段工作应尽量提前进展,允许有一定程度穿插1.6.5 工程投资工程总投资1771万元,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补助 1.7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1—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据备注I技术数据1处理垃圾851.1县城吨/日151.2乡镇吨/日10II经济数据1总投资万元1771其中:建立期利息万元02资金筹措万元1771其中:自有资金万元?1.8 结论本工程采用小型压缩式转运站对理县县城和理县管辖的十二个乡镇城市生活垃圾进展收集运输,总投资1771万元。
工程的实施符合国家和省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通过改善乡镇的环境卫生,可有效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同时也减轻垃圾对河流水系的污染,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建议:1、尽快完善转运站的工程地质的详勘工作,以便开展下一步工作; 2、组织有关部门对各乡镇的生活垃圾成份进展详细调查分析〔包括不同季节,不同地带的调查分析〕,为设计阶段最终确定垃圾综合利用方案提供依据; 3、城市垃圾清运系统尽快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分装运输,以便于运送至填埋场填埋处置时可为填埋场提供覆盖土源; 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是社会公益事业,其运行初期管理需要政府部门的权利支持;同时,依据国家有关政策,适时制定垃圾收费制度,是垃圾转运填埋的运作逐步走上自我维持、良性开展的循环 5、着手制定垃圾分类收集的产业政策,为垃圾的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打下创造条件第二章 工程区概况2.1 理县概况理县位于省西部,青藏高原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缘国道317线沿杂谷脑河贯穿全境,东北与茂县、黑水接壤,西南与小金相连,东南与汶川相通,西北与马尔康、红原毗邻全县总幅员面积为4313.42平方公里,距离省会202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93公里。
全县总幅员面积为4318平方公里,距离省会200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90公里,2011年年末人口总数4576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48‰县居民构造以藏、羌、汉为主,其中:藏族23895人,占总人口的52.2%;羌族15152人,占总人口的33.1%;汉族6451人,占总人口的14.1%;其它民族263人,占总人口的0.6%农业人口3.50万人,耕地面积3.7万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00元截止2011年年底,全县累计实现地方生产总值39.4亿元,年均增长18%2011年,全县预计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2.64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亿元,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8.25亿元,同比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3.01亿元,同比增长25.3%三次产业构造由2006年的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