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lil****ar
  • 文档编号:284366981
  • 上传时间:2022-04-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1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做否定句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词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也可以是代词如“莫”(“莫”字是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汉代以前很少当“勿”字讲,见下文)例如:  朽木不可雕也论语·公冶长)  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论语·卫灵公)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左传隐公元年)  王斗曰:“否战国策·齐策)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在上古汉语里,用“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有一个特点:宾语如果是一个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1]“无”同“毋”,下文就要谈到左传宣公十五年)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礼记·礼运)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二年)在第一个例子里,“吾”是“知”的宾语,放在“知”的前面,现代汉语却只能说“不知道我”(不了解我)。

      第二个例句“毋吾以也”中的“吾”是动词“以”的宾语,放在“以”的前面;但按现代汉语的结构,“吾”必须放在“以”的后面其馀由此类推有人把上面所举的这类句子叫做倒装句,那是不对的在上古汉语里,这是最正常的结构,而不是“倒装”这个规律在用否定词“未”“莫”的句子里最为严格,很少例外直到后代,由於仿古的关系,古文家仍然运用这一类结构  至於用“弗”“勿”“非”“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就不能运用这种结构了,这是因为“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见下文),“非”字是否定整个谓语的,而“无”字本身就是动词  从宾语来看,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能用这种结构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不能用这种结构例如: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  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未绝鼓音左传成公二年)  若不许君,将焉用之?(左传昭公四年)  吾不能早用子左传僖公三十年)  现在我们把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九个否定词“不”“弗”“毋”“勿”“未”“否”“非”“无”“莫”分别加以叙述  (1)“不”“弗”  “不”和“弗”在词汇意义上是相同的,它们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但是,它们的语法意义有细微的区别。

      区别在於:“不”字后面的动词既可以是及物动词又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既可以带宾语,又可以不带宾语例如: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不问马论语·乡党)“弗”字后面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例如: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左传隐公元年)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战国策·赵策)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亟请於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学记)“弗”字后面的动词带宾语的,非常少见,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  “不”和“弗”都不能否定名词用在“不”字后面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用在“弗”字后面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例如: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  (2)“毋”“勿”  “毋”和“勿”在词汇意义上是相同的,它们通常用於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於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例如:  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九年)  毋妄言,族矣!(史记·项羽本纪)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论语·卫灵公)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孟子·梁惠王下)古书上“毋”字常常写作“无”字例如:  无使滋蔓左传隐公元年)  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无令舆师陷入君地左传成公二年)  无欲速,无见小利论语·子路)  在语法意义上,“毋”和“不”相当,“勿”和“弗”相当毋”字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勿”字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但是,正如“不”和“弗”的区别不严格一样,“毋”和“勿”的区别也不严格孟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动词后面却是带宾语的  正如“不”“弗”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毋”“勿”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下面是“毋”字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的例子:  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  有时候,“勿”字并非用於祈使句,而是用於陈述句这样,它就不再表示禁止;它的意义和“不”字差不多例如:  齐侯欲勿许左传襄公三年)  鲁人欲勿殇童汪踦礼记·檀弓下)  (3)“未”  “未”字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於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例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左传隐公元年)  宣子未出山而复左传宣公二年)  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见牛未见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不是“未尝君之羹”的“未尝”),它表示“不曾”或“没有......过”的意思未”和“未尝”的区别是:“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而“未尝”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例如: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战国策·齐策)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庄子·养生主)  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  有时候,“未”字并非用来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它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在这种情况下,它和“不”字的意义差不多例如: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战国策·齐策)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孟子·滕文公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4)“否”  “否”字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字是对立的常用於单词句,等於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例如: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孟子·滕文公上)  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夫擅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战国策·齐策)  “否”字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例如: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年)  (5)“非”  “非”字用於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例如: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  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梁惠王上)这种“非”字虽可译成现代的“不是”,但它的语法意义和“不是”完全不同:“不是”是系词“是”字前面加否定词“不”字;“非”字在上古汉语里不是系词,它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它所否定的是整个谓语这一点,我们在古汉语通论(七)里已经讨论过了  “非”字又用来否定行为或性质,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认在这种情况下,它往往具有撇开的作用例如: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论语·雍也)  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先进)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公孙丑下)  有时候,它不是撇开,而是用於假设。

      在这种情况下,“非”字等於说“若非”或“若无”例如:  吾非至於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  民非水火不生活孟子·尽心上)  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孟子·尽心上)  古书上“非”字又写作“匪”例如: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邶风·柏舟)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  (6)“无”  “无”是“有”的反面,它所否定的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这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是“无”字的宾语例如:  人谁无过?(左传宣公二年)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左传成公三年)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战国策·赵策)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无”字在某些古书上又写作“无”《周易》一律写作“无”,《庄子》大多数地方写作“无”例如:  不出户庭,无咎周易·节)  (“咎”,灾祸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  有的古书上又写作“毋”例如:  然使十人树之,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韩非子·说林上)  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战国策·秦策)  “无”又可以说成“无有”,意义差不多例如:  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将为戮乎?(左传成公二年)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

      左传成公三年)  虽无有质,谁能间之?(左传隐公三年)  (“质”,人质间”jiàn,离间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战国策·赵策)  偶然又说“不有”,或者用在否定词的后面表示双重否定;或者用在无主语的分句里例如: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左传宣公二年)  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论语·雍也)  (“祝”,宗庙之官鮀”tuó,人名,卫国的大夫,有口才朝”,人名,宋国的公子,有美色  “不”和“无”在语法上的分工是:“不”字是副词,它所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无”字是动词,它所否定的是名词前面已经说过,“不”字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或形容词,“无”字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则用如名词例如: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  (朱熹注:“常人溺於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可见无谄无骄不等於不谄不骄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朱熹注:“均则不患於贫而和,和则不患於寡而安,安则不相疑忌,而无倾覆之患可见无贫无寡无倾不等於不贫不寡不倾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战国策·齐策)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梁惠王上)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同上)  “无”字又用於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同意,意义和“毋”字完全相同  (7)“莫”  “莫”字是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现代汉语里没有和它相当的代词如果要把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