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认同.doc
14页摘要李安是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华人导演,从影以来, 共拍摄了十一部电影(《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冰 风暴》、《与魔鬼同骑》、《卧虎藏龙》、《绿巨人》、《断背山》、《色•戒》《制 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和魅力,赢得了东西方观众 的共同认可本文以李安电影为研究对象,试图从李安电影主题的选择、 文化认同的途径及文化融入的表现策略三个部分探讨李安如何在中西文化 的差异中寻求文化间的沟通和认同关键词:电影主题;文化交融;文化认同AbstractAng Lee is the first Chinese director who has won the best director award in the Oscar history. Since 1991, he has directed eleven films, i.e. “Pushing Hands”, “The Wedding Banquet”, “Diet Men and Women” , “Sense and Sensibility”,“The Ice Storm”,“Ride with the Devil ”,“Crouching Tiger and Hidden Dragon” , “Hulk” , “Brokeback Mountain” , “Lust Caution” and “Woodstock Music Festival”. With his unique personal style and charisma, Ang Lee wins the common recognition of both the east and west audience. This article takes Ang Lee's movie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rying to study how Ang Lee seek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recognition under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s between east and west cultures in the three parts —the selection of subjects; the way of cultural identity; the performance strategies of cultural integration.Key Words: Movie theme;Cultural integration ;Cultural identity、八 > A前言李安祖籍江西,1954 年生于台湾,作为外省第二代,他从小受的是中 原文化的教育,中国传统思想的儒、释、道以及孝文化和中庸之道,让李 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厚的情愫,同时也培养了他温和压抑儒雅的性 格。
1975 年,李安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学院影剧科,然后前往美国留 学1980 年拿到伊利诺伊大学戏剧学士后,李安进入纽约大学攻读电影 在美国留学期间,李安学到了初步的整体制片及导演的概念,浸染了西方 文化以及思维方式,丰富并滋养了他的精神层面 1984 年以《分界线》 (“Fine Line”)作为其毕业作品,从纽约大学毕业接下来的6年时间, 他一直在美国从事电影剧本创作工作期间,他仔细研究了好莱坞电影的 剧本结构和制作方式,试图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 一些全新的作品由于文化背景和经历的多元性,李安对中西方文化均有研习,中国传 统文化的滋养和西方文化的熏陶培养了李安包容并蓄的开放情怀,他立足 于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排除文化的界限对艺术题材进行挖掘和探 索,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主流文化巧妙地融于电影之中,这使他的 电影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呈现出跨文化的特色本文以李安电影为研究 对象,试图从李安电影主题的选择、文化认同的途径及文化融入的表现策 略三个部分探讨李安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寻求文化间的沟通和认同一、中西文化共通的主题(一)家庭问题家庭问题是全世界不同的文化族群所共同关注的焦点,但是不同的文 化所蕴含的家庭伦理却不尽相同。
对家庭的关注是李安电影的常规主题, 《推手》中三代同堂、天伦之乐的家庭理想、《喜宴》里繁衍后代、延续香 火的家庭责任、《饮食男女》性别对立的家庭矛盾、《冰风暴》中分崩离析 的家庭困境、《断背山》因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而隐忍的个人欲望、《制造伍 德斯托克》里家庭对理想、自由的束缚 无一不是以家庭为核心诉求,李安通过电影中家庭伦理所面临的困境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期 所遭遇的冲击,用电影里矛盾的解决方法为传统文化走出困境提供了参照在中国,家庭与繁衍后代是密不可分的,子孙满堂的大家庭是中国人 家庭伦理世界渴望的审美理想,传宗接代是每个传统家庭的首要任务,没 有子孙后代,家庭便不完整电影《喜宴》中,高伟同的父母不断催促他 结婚生子,为高家绵延后代,这既是长辈的心愿,也是伟同不可推卸的责 任,因为他是家里的独子伟同虽然在美国生活多年,接受了美国的文化 但是他毕竟是中国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道德标准依然存在于他的 教养之中约束着他的行为孝”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始终坚持的道德行为 准则,子女对父母有服从和赡养的义务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 国传统的大家庭思想也开始逐步瓦解,计划生育的政策孕育出了大量的独 生子女。
新型家庭的夫妇要承担起照顾双方父母的重担,传统孝道规定的 一些规范,如今的子女有心无力,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开始转变为与两代同 室的小家庭《推手》里朱师傅最终选择在外独居,《饮食男女》中一父三 女的家庭也转变为四个独立的家庭,传统的文化正在逐渐融入现代的思想 中,传统的家庭模式开始向西方现代的家庭模式转变在家庭伦理观念中,对于婚姻的看法也日渐宽容和开放《喜宴》中崴 崴和伟同的畸形婚姻;《饮食男女》里出人意料的忘年婚姻;《理智与情感》 里跨越社会阶级的婚姻爱恋;《冰风暴》里混乱迷茫的婚姻困境;《色•戒》 中貌合神离的无爱婚姻等,通过电影,李安为观众呈现了多元化的婚姻状 态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婚姻与爱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男女双方结合的 主要原因是传宗接代,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社会开始出现以爱情为 基础的婚姻,离婚也得到了允许,婚姻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得到了一定程度 的增强相比之下,西方文化重视个体价值的实现,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家庭 概念远不如东方表现得那么强烈《冰风暴》里,本•胡德一家人各怀心思, 以自我为中心,互不关心彼此,对于孩子反叛怪异的行为,父母因深陷于 自我混乱的感情之中,无暇顾及也无能为力。
在影片中,家庭成员都是独 立自由的个体,这与中国对骨肉亲情的高度重视是极为不同的西方人对 子女持平等和尊重的态度,而不是要求绝对服从,孩子在家中会有更多的 发言权子女满十八岁以后就可以离开家庭独自生活,父母不会过多干涉 孩子的私人生活,在情感上也不会依靠孩子西方社会虽然家庭意识与中 国人相比稍显淡薄,但是他们仍然面临着子女教育,两性关系等各方面的 家庭矛盾李安作为兼具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精神的电影人,他既不可能纯 粹地坚守传统意义上的伦理理想,也不能无条件接受西方文化的伦理形态, 只能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嫁接,建构新的意义 上的家庭伦理观念,通过传统道德和现代思潮的对立和冲突反射出对中国 传统家庭伦理的反省与期待李安将视角锁定家庭这个全世界所共有的话 题和形态,以电影中的家为载体,展示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引 起观众对异质文化的关注,从而使观众对多元文化产生心理认同感二)同性之爱在以异性恋为主流的社会中,人们把同性恋视为畸形的病态,对于同 性恋持反对的态度,使同性恋者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性取向而伪装成异性恋 者同性恋这种边缘文化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土壤中是不被广泛认可和接受 的,但是当代的西方社会对同性恋的看法和态度较之中国已经相当宽容, 美国社会尊重个人对各自生活选择的权利,不同于中国大部分人对于同性 恋的大惊小怪甚至是歧视的心态,西方社会的多元性以及包容性使得同性 恋以较为自由的形态出现并发展。
李安将视角瞄准处于边缘的同性恋,先后拍摄了描述中国人高伟同和 美国人西蒙的同性之爱的《喜宴》、牛仔杰克与恩尼斯超越伦理道德爱恋的 《断背山》两部以同性恋为主题的电影,试图通过电影唤醒埋藏在人类心 底被压抑的真实情感爱情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主题,是一种超越时空 的伟大情感李安成功地抓住了中西方观众对爱情的相同领悟,用《喜宴》 和《断背山》里同性之间的感情表达了爱情的真谛,给所有追求爱情的人 们缔造了爱情的理想花园人物性别只是一个符号工具,一切善良美好的 东西是全人类共有的,正如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这种感情超越时空,超越 国籍,超越种族、性别,“让相互隔膜的中西方文化在影视艺术领域内开始 了真正的交流”①二、文化认同的途径现代社会中,跨文化的交流日渐频繁,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也越来越 明显,如何凸显自身的文化立场的同时正视差异,与异质文化和平共处成 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安用电影给我们提供了解决之道:妥协、和而不 同一)妥协 妥协是解决矛盾的基本形式,通过双方互相让步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 化,让不同文化族群的人们能够保证自身的利益,从而达到和平共存,李 安电影里的中西文化冲突都是通过妥协而达成和解的。
李安早期的电影作品《推手》是一个以中西文化冲突为背景的家庭剧, 通过太极高手老朱退休后的美国经历,讲述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在东西方 文化冲撞下的解构和重塑,以及在过程中的痛苦和挣扎西方文化注重隐 私和独立的个体生活,不能接受与父母同住,而中国人以“养儿防老”为 宗旨,有着深厚的大家庭情结,东西方人对家庭价值观念的理解有着本质 的区别,加之语言、生活及思维习惯的差异使得保守的老朱与美国儿媳妇 格格不入,他们既不理解对方也不愿沟通,这些冲突最终导致了公媳关系 的决裂朱师傅权衡之下选择了离家出走,期间经历了打工、打架以及父 子监狱相会,最终选择接受美国人的养老方式,住进了老人公寓晓生说: “太极拳是爸逃避苦难现实的一种方式,他擅长太极推手,是在演练如何 闪避人们朱师傅用妥协和宽容来换取平衡家庭之间的平衡和谐,和平共 处的电影结局也意味着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以折衷、各退一步的方式共存 于世《喜宴》以中国人讳莫如深的同性恋为题材,围绕传宗接代的主题展 开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情节三十三岁的高伟同尚未成婚,在美国跟男 朋友西蒙同居,不知情的父母在台湾焦急不已,不断在中催促他结婚, 为了安抚父母的情绪,伟同决定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崴崴协定假结 婚。
在洞房之夜神志不清的状况下,伟同跟崴崴发生了关系,而且令她怀 了孕高父高母在能抱上孙子的前提下,默许了伟同的同性恋生活,在长 辈的心中,与更高的道德标准“传宗接代”相比,骗婚行为和同性恋是可 以容忍的,个人的幸福也是无关紧要的伟同也为了自由的生活接受了与 崴崴的孩子,两代人为了得到心灵和生活的平衡都不得不互相妥协,做出 让步在一个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里,个人的意见是不被重视的,个人的 荣辱也是不被重视的,必要时可以为了家族牺牲个人②《推手》和《喜宴》皆表现出人在面对中西文化的碰撞产生的复杂问 题时失落和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凡事讲究圆柔应对 注重平衡协调,在面对冲突和碰撞时,要懂得妥协,有舍才有得,二者是 辩证统一的二)和而不同亨廷顿认为:“信息时代的世界必然会走向统一的现代文明而各个民 族文化的断层线将变得模糊③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异种文化之间的 沟通和交流也不可避免,李安在面对西方文化时并没有盲目的追随,而是 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并从东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