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医学免疫复习资料.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414601383
  • 上传时间:2023-09-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3.59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医学免疫复习资料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2、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概括: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3、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固有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4、适应性免疫应答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值阶段;③效应阶段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1、骨髓的功能:①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②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③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2、胸腺细胞:由皮质边缘向髓质逐渐成熟3、胸腺微环境:胸腺实质主要由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组成前者绝大多数为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未成熟T细胞;后者则以胸腺上皮细胞为主,还包括Mφ、DC及成纤维细胞等TSC构成了决定T细胞分化、增值和选择性发育的胸腺微环境4、胸腺上皮细胞是胸腺微环境最重要的组分5、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T细胞在胸腺微环境发育过程中,自身反应性T细胞通过抗原受体(TCR)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表达的自身抗原肽—MHC复合物呈高亲和力结合,引发阴性选择,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导致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消除,形成自身耐受。

      若胸腺基质细胞缺陷,阴性选择机制发生障碍,出生后易患自身免疫病6、产生分泌型IgA:MALT中的B细胞多为产生分泌型IgA(SIgA)的B细胞,这是应为表达IgA的B细胞可趋向定居于派氏集合淋巴结和固有层淋巴组织;另外,与淋巴结和脾相比,派氏集合淋巴小结含有更多可产生大量的IL­5的Th2细胞,而IL­5可促进B细胞分化并产生IgAB细胞在黏膜局部受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大量SIgA,经黏膜上皮细胞分泌至黏膜表面,成为黏膜局部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主要机制7、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8、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①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②淋巴组织可不断地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③增加了与抗原和APC接触的机会第三章 抗原1、抗原一般具备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免疫原性;二是抗原性2、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免疫原,又称完全抗原,即通常所称的抗原;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称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3、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4、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5、T细胞仅识别由抗原提呈细胞处理加工提呈的线性表位,而B细胞则可识别线性或构象表位6、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特性比较: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识别表位受体TCRBCRMHC分子参与必需无需表位性质主要是线性短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表位大小8∽12个氨基酸(CD8﹢T细胞)5∽17个氨基酸12∽17个氨基酸(CD4+T细胞)5∽7个单糖、核苷酸表位类型线性表位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表位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抗原分子表面7、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辅助,故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8、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与TD-Ag不同,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9、异嗜性抗原:又名Forssman抗原10、独特型抗原:TCR、BC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这些独特的氨基酸序列所组成的抗原表位称为独特型,Id所诱生的抗体(即抗抗体,或称Ab2)称抗独特型抗体(AId)11、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

      外源性抗原:指并非由抗原提呈细胞(APC)合成,而是来源于APC外的抗原12、某些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超抗原13、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比较:超抗原普通抗原化学性质细菌外毒素、逆转录病毒蛋白等普通蛋白质、多糖等MHC结合部位非多态区(α-螺旋)多态区肽结合槽TCR结合部位CDR 4区CDR 3区MHC限制性—+应答特点直接刺激T细胞APC处理后被T细胞识别反应细胞CD4+T细胞T、B细胞T细胞反应频率1/20∽1/51/106∽104APC存在+—14、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为佐剂15、佐剂作用的主要机制有:①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和排除,延长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②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③刺激淋巴细胞的增值分化,从而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1、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有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藉二硫键连接而成2、每个结构域约由110个氨基酸组成,其氨基酸的序列具有相似性或同源性,二级结构是由几股多肽链折叠形成的两个反向平行的β片层,两个β片层中心的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由一个链内二硫键垂直连接,可稳定结构域,形成一个“β桶状”结构,这种折叠方式称为免疫球蛋白折叠。

      具有这类独特折叠结构的分子不仅有Ig,其他许多膜型和分泌型分子也含有该类结构,因此,这类分子被统称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3、分泌片(SP)又称为分泌成分(SC),是分泌型IgA分子上的一个辅助成分,为一种含糖的肽链,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并结合于IgA二聚体上,使其成为分泌型IgA(SIgA),并一起呗分泌到黏膜表面分泌片具有保护分泌型IgA的铰链区免受蛋白水解酶降解的作用,并介导IgA二聚体从黏膜下通过黏膜等细胞转运到黏膜表面4、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是最常用的两种Ig蛋白水解酶木瓜蛋白酶(生物活性:一个Fab片段为单价,可与抗原结合但不发生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胃蛋白酶(生物活性:F(ab’)2片段保留了结合相应抗原的生物学活性,又避免了Fc段抗原性可能引起的副作用5、免疫球蛋白类型:类、亚类、型、亚型6、即使是同一种属、同一个体来源的抗体分子,其免疫原性亦不尽相同,称为独特型,是每个免疫球蛋白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其表位又称为独特位7、IgV区的功能: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是免疫球蛋白分子的主要功能8、IgC区的功能:⑴激活补体;⑵结合Fc段受体①调理作用;②抗体以来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③介导I型超敏反应。

      9、天然的血型抗体为IgM10、穿过胎盘和黏膜:在人类,IgG是惟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胎盘母体一侧的滋养层细胞表达一种IgG输送蛋白,称为新生Fc段受体IgG可选择性与FcRn结合,从而转移到滋养层细胞内,并主动进入胎儿血循环中IgG穿过胎盘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机制,对于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第五章 补体系统1、补体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2、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血浆及细胞膜补体调节蛋白等蛋白组成3、补体的生物合成:约90%血浆补体成分由肝脏合成,少数成分由肝脏以外的细胞合成4、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如IFN-γ、IL-1、TNF-α、IL-6等)可刺激补体基因转录和表达感染、组织损伤急性期以及炎症状态下,补体产生增多,血清补体水平升高5、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C3转化酶、C5转化酶6、C5转化酶(C3bBb3b或C4b2a3b)讲C5裂解为C5a、C5b;C5a游离于液相,是重要的炎症介质,C5b可与C6稳定结合为C5b6;C5b6自发与C7结合成C5b∽7,暴露膜结合位点,与附近的细胞膜非特异性结合;结合于膜上的C5b∽7可与C8结合,所形成的C5b∽8可促进C9聚合,形成C5b6789n复合物,即攻膜复合物(MAC)。

      7、补体的生物功能:①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②调理作用;③免疫粘附;④炎症介质作用8、补体调节的同源限制现象:同源限制性:指靶细胞与补体来源于同一种属时,补体溶细胞效应可受抑制同源限制性能保护组织细胞免受自身补体损伤,参与此效应的补体调节蛋白称为同源限制因子,包括DAF、MCP、CR1和CD59HRF广泛分布于机体多种细胞核组织,其生物学作用为:①HRF高表达于感染或炎症反应时最易遭受补体攻击的靶细胞(如血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其他关岛的上皮细胞等),保护自身细胞免遭损伤;②精子及精浆高表达CD59、DAF,可保护镜子免受女性生殖道中抗精子抗体和补体的损伤;③胎盘滋养层上皮细胞表达CD59、DAF和MCP,可保护胎儿免受来自母体或胎血的补体损伤补体受体: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多种活性片段,它们通过与相应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物学效应⑴补体受体Ⅰ型(CR1、C3b/C4b受体、CD35):CR1广泛分布与多种免疫细胞表面,血液中约85%CR1表达于红细胞表面CR1与补体结合的亲和力从高到低依次为C3b、C4b、iC3bCR1的主要免疫学功能为:①调理作用;②调节补体活化;③清除免疫复合物;④参与免疫记忆。

      ⑵补体受体Ⅱ型(CR2、C3b受体、CD21):CR2表达于B细胞、活化的T细胞、上皮细胞和滤泡树突状细胞(FDC)表面,其配体是iC3b、C3d、C3dg、C3b等CR2可与CD19和CD81在B细胞膜表面形成复合物,从而参与某些B细胞激活FDC表面的CR2可参与B细胞记忆的形成此外,CR2可作为EB病毒进入B细胞或其他CR2阳性细胞的受体,从而参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⑶补体受体Ⅲ型(CR3、CD11b/CD18):CR3广泛分布于包括吞噬细胞在内的多种免疫细胞表面,其配体主要是iC3bCR3可促进吞噬细胞吞噬iC3b包被的微生物颗粒⑷补体受体Ⅳ型(CR4、CD11c/CD18):CR4高表达于吞噬细胞表面,其配体和组织分布均与CR3相同⑸C5aR(CD88)和C3aR:C3aR和C5aR广泛表达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淋巴细胞表面C3a和C5a通过与相应受体结合而发挥其生物作用或参与病理损伤⑹C1q受体:C1q受体可增强吞噬细胞对C1q调理的免疫复合物和MBL调理的细菌的吞噬作用,还可促进氧自由基产生,增强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等第六章 细胞因子1、细胞因子分泌方式:自分泌作用、旁分泌作用、内分泌作用。

      2、细胞因子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或协同性3、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细胞因子在调节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刺激造血、诱导细胞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和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1、白细胞分化抗原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2、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简称CD3、细胞黏附分子(C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组成,定位于动物或人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呈高度多态性其编码的分子表达于不同细胞表面,参与抗原递呈,制约细胞间相互识别及诱导免疫应答2、组成MHC的各种基因传统上。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