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使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的工作及生活圈.doc
3页如何使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的工作及生活圈,使其安居乐业 ,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最近十几年,我国虽然在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据我们对农民工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面临的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择业差别待遇、权益屡受侵犯、负担不断加重、社会保障缺位、教育培训滞后、子女就学无门、受社会歧视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广大农民工实质上已成为城市社会中最辛劳、地位最低的弱势群体据估算,仅 2002 年拖欠农民工血汗钱的总额高达 1000 亿元以上,如加上历年拖欠,总额将达几千亿元部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乃至歧视性行为,加上一些用工单位虐待农民工现象,不仅引发了相互的感情对立,也激发了一些农民工的逆反心理,由此产生的非理智行为,给城市治安及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种种迹象表明 ,农民工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气力全面解决的时候 二、全面解决农民工问题刻不容缓 农民进城务工已经历了二、三十多年,进城规模由当初的几百万人激增至目前的超亿人二、三十多年来,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辛劳 ,然而他们不仅无法获得合法的身份,依然被城市的各种保障体系排除在外 ,甚至被一部分城里人称作为“二等公民” 。
党中央、国务院虽然早已提出对进城农民工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 造成了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民流动管理层面的缺位现象丛生 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今后趋势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民进城务工,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如果这一实践得不到全社会的鼎力支持,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就将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一战略决策的深远意义,切实贯彻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原则,真正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办几件实事 第一,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程置于突出位置,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安置就业是现阶段及今后相当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将成为难中之难因此 ,如何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与城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置于同等地位,科学规划, 统筹安排,并将其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是解决这个难中之难的关键为此,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改变现行各部门分散管理体制 ,尽快建立统一管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专门工作机构,推进输出地与输入地政府间的衔接与协作 ,提高转移的组织化和有序化程度,真正把劳务输出培育成支柱产业。
第二,要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千方百计维护农民工的各项权益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新途径,尽快出台确保农民工权益的政策要把关爱农民工作为考核输入地政府业绩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硬性指标并加以量化,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民工并为他们办实事的社会环境为改变农民工权益长期屡受侵犯的现状,应尽快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同时加大政府的执法监察力度,对不执行维护农民工权益政策的企业,要坚决取消其雇用农民工的资格 第三,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我国农村劳动力基本素质低及职业技能差是抑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因素 O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对进城务工农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和部门相继提出对农民工文化和技术水平的种种要求 ,导致缺乏转岗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领域越来越窄,转移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因此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不仅是当前的需要,也是最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瓶颈 近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培训 ,制定了 2003 年至 2010 年的培训规划,确定了培训方式、实施办法和具体目标。
但由于目前许多实际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实施规划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是培训教育资源整合度低,难以发挥现有资源效益,形成比较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二是各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大,资金严重匮乏农民整体素质低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主要还在于城乡二元教育体制的原因为了对农民进行补偿 ,各类培训应以免费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四,要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上亿农民进城,本身就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课题,而成建制、有组织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比例极小,更加大了管理的难度调查表明,农民工管理已成为城市社区和用工企业最棘手的难题事实证明,以往单靠政府及企业的强制性管理 ,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诸多弊端因此,如何提高农民工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调动他们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政府、企业和农民工自我管理三结合的体系,是改善农民工管理现状的关键在抗击非典期间 ,一些大城市的建筑企业在狠抓农民工自我管理方面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应认真总结并逐步推广另外,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应积极引导农民工加入工会,也可以建立一些类似于农民工协会等形式的行业协会。
把农民工组织起来,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也可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五,要加大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他们为改变家乡面貌做出贡献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工积累一些资金 ,掌握一些技术后,终将返乡我们曾调查过的重庆市开县是农民工输出大县,该县以 “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为宗旨,为农民工返乡发展家乡经济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 ,很值得推广以往我们在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制定了许多政策,今后应当加大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优惠政策的出台力度,使农民工为改变家乡面貌 ,推进农村城镇化做出贡献11.05.31 农民工维权问题作为一个历史的问题,其形成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它需要的不仅是 巨大的政治勇气与智慧,还需要从观念、制度、体制到操作的创新 (一)观念创新 首先,在发展战略上,应更多地关注公平,改变效率至上、GDP 至上的观念要做到“五有”: 有组织保证、有政策支持、有财政投入、有宣传动员、有管理服务要为农民工提供全程跟踪服务 党和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服务观念,从管理观念向服务 观念转变服务是基于一种换位思考,站在农民工即服务对象的立场来思考和行动。
(二)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有两个层次和两个方面:即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两个层次;修改完善和创制两个方面 1、对有关的法律和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 应该对涉及到农民工权益的法规和制度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全面的清理、修改和完善,以适应更 好更快地保障农民工权益的需要主要有:①改革户籍管理制度②改革劳动就业制度③改革社 会保障制度④改革教育、培训制度 2、创立农民工权益全程保障制度 要针对农民工从迈出家门口的阶段一直到进入用工单位工作的全过程存在的问题,将农民工进 城务工的各个环节的管理与服务进行联动,创立农民工权益全程保障制度 (1)输出地与输入地政府配合、联动,搞好农民工的教育、培训 (2)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即整合资源,规范市场,提高服务能力 (3)规范用工,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三)体制创新 1、以属地管理为主,强化组织领导 2、建立政府、雇主、农民工协会三方协调、制约机制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各政府部门以及各群众团体的援助职能和援助机构,如劳动监察大队的维 权举报热线、公安局的“110”热线、司法局的“148 法律援助中心,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团体对农 民工和女工的救助等其次,发展、培育农民工自己的维权组织。
再次,建立雇主协会最后,要 动员和培育其他社会力量,诸如外来劳动者协会、人力资源开发协会等各种民间组织、志愿者组织、 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民工权益保障事业 (四)操作创新 1、解决法规的可操作性与执法有效性问题 2、实行农民工权益保障的部门问责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