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议梁启超的“心力”观及其哲学基础.doc
7页浅议梁启超的“心力”观及其哲学基础=“news_bd”> 19世纪中期以降,心力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在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进程中正式登场无庸置辩,心力概念的滥觞始于龚自珍,梁启超的心力说自然也受其影响概而言之,梁启超的心力说,既吸收了传统哲学的资源,又得益于西方哲学的理论创见在传统哲学中,不仅儒学,甚至佛学思想也影响了梁启超之于心力的建构在中西之争的视域中,康德哲学、詹姆士的心理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也是其理论来源由是观之,梁启超的心力说内含复杂的向度,其哲学基础指向情理之辩心物之辩力命之争在中国近代哲学中的逻辑发展梁启超对心力的理解有四个层面:一是在心理意义上的心力,指情感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二是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心力,表现为心本论(境由心造万法唯识);三是在道德哲学意义上的心力,指意志力,以自由意志为鹄的;四是在历史哲学意义上的心力,指向共同业力民族意力 一、心理意义上的心力 如所周知,心力成为一个哲学概念是近代以后的事细细检索古代文献,虽然也有心力一词,但无非是心思与才力的合称,本非哲学概念近代思想家倡言之心力,则是指心之力心之力量心何以有力量?心力之所以伟大显然是因为心的伟大。
心力之所以能成为哲学概念,在于心之概念与力之概念的结合使然心是力的本质(体),力是心的表现(用)换言之,无心则力无所作用、显现心是不可见的,心借力而表现其自身贺麟在《近代唯心论简释》中指出心有二义,其中之一便是心理意义上的心在他看来,心理的心是物,为心理经验上之事实,比如心理经验中的感觉、幻想,以及喜怒哀乐之情感心理意义上的心是相对于逻辑意义上的心而言笔者在这里拟借用贺麟先生的概念,但与其所指略显不同在宽泛的意义上言之,心理意义上的心指心理经验因此,下文所言心理意义上的心力专就狭义方面讲,因为梁启超明确指出,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 梁启超对心力的理解,固然因袭了阳明心学之心外无物说,但又明显受到西学的影响心力说在近代的滥觞,不仅与在历史观与伦理学视域中的反天命论有直接关联,而且也受到西方科学的影响牛顿力学、脑科学以及进化论的传入,为中国人带来了新的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 近代以前,中国人普遍认为心主宰思维,如孟子所言心之官则思西方近代脑科学的重大突破,纠偏了以上看法通过西方近代脑科学研究成果,中国思想家纠正了心脏是思维器官的旧说,逐渐认识到意识才是人脑的机能,由此对意识的生理机制有了全新的认识。
人身虽有各机关,各呈其用,而其主宰实在脑部脑有所思,百体从令,人格始能统一梁启超的这一看法显然也得益于对西方近代脑科学的了解 西方近代力学的勃兴,为中国人带来一个机械论的宇宙观,梁启超们便试图用力对心理活动、精神活动、意识的能动性作出新的诠释心力是否可见?谭嗣同在《仁学》中将凹凸力分为18种,其最终之旨趣是将心力实体化 作为心理意义上的心力,在梁启超的思想视域中,主要指情感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意识的能动性大致包括热力至诚之力灵感魄力胆力信仰之力 近代诸多思想家对热力均有鼓吹,如唐才常、康有为等对此,梁启超以生花之妙笔也作了颇为生动的描述:人心之无热力,虽智其民,而不能国其国也梁启超发现,在强国保种之际,中国人心之热力,久冰消雪释于亡何有之乡,对于国耻,身家之危,无动于衷因此,在现实层面言之,他的热力乃救亡之道依梁启超所见,李广射石没羽,正是得益于热诚之力对梁启超而言,人性能力,无界限、无程度,而仅以其热诚之界限程度为比例差,如果其动机希微,那么其结果也殊绝只要人有最大的热诚,发大愿力,有大意志力,就可以毫无所畏,成就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 至诚原本是儒家道德哲学概念,指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但梁启超对至诚的理解显然溢出了传统儒家哲学的视域,进而以宗教论证至诚哲学贵疑,宗教贵信,苟既信矣,则必至诚,至诚则能任重,能致远,能感人,能动物大人物所以能为惊天动地之事业者,亦常赖宗教抑人之至诚,非必待宗教而始有也进而言之,梁启超指出,至诚之发,其力量常过于寻常人数百倍,天地间之伟人、天地间之伟业,无不出于至诚 梁启超引用哈弥儿顿之言世界莫大于人,人莫大于心,指出心的重要性此种心在他看来,突如其来,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者若是者我自忘其为我,无以名之,名之曰:‘烟士披里纯INSPIRATION’(烟士披里纯是梁启超对英文inspiration的音译)人能够成就千秋伟业,正在于烟士披里纯的作用此种灵感发端于人的思想感情最高潮的一刹那lsquo;烟士披里纯’者,发于思想感情最高潮之一刹那顷,而千古之英雄豪杰所以能为惊天地泣鬼神之事业,皆起于此一刹那顷,为此‘烟士披里纯’之所鼓动要而言之,灵感之动力,诚不可思议然而,养此灵感亦有道乎?梁启超认为,灵感在于至诚这里的心力(至诚),更多的是强调情感及其动力能够将至诚、灵感发挥到极致的人就是其所谓的至人,因此而有至人之心力。
高瑞泉指出,梁启超对灵感与至诚的极力推崇,有泛化与神化的倾向,纯粹是非理性的致思路径沿着这条非理性之路,梁启超最终走向神秘主义:至诚者人之真面目而通于神明者也归根到底,不是人的心力伟大,而是需要借助于神力 纵论古今历史,梁启超发现作为情感的心力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文弱书生张子房椎秦、荷兰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皆以心力驱迫而成根据他的看法,此处的心力乃是魄力的表征从历史中发现价值,拿破仑、纳尔逊、曾国藩被梁启超视为进取冒险之豪杰,是因为他们无所畏惧,胆力过人在拿破仑的字典里,没有难字,在法兰西人民的生活中没有不能二字那么,人类成就伟业之根本的魄力、胆力从何而来?如何养成?无宗教思想则无魄力,寻常人能成为乡邑之善士,常依赖宗教;伟人能成就惊天动地之事业,也常依赖宗教梁启超进而以佛学思想批判孔学因知与行的紧张而出现的人性之薄弱故佛之说教也,曰大雄,曰大无畏,曰奋迅勇猛,曰威力,括此数义,而取象于师子梁启超从佛教思想中找到可以养成魄力、胆力的理论资源: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吾以为不能焉,以为可畏焉,斯不能矣,斯可畏矣;吾以为能焉,以为无畏焉,斯亦能矣,斯亦无畏矣普通人为何缺少魄力、胆力?梁启超认为,缘于人们对生死的畏惧。
有宗教思想的人,知晓无所谓生死,因此无所畏惧 根据梁启超的见解,哲学分为唯物唯心两派,并认为只有唯心派的哲学才能造出拥有至高无上的心力的人因为唯心派哲学与宗教类似天下之宗教如此之多,吾谁适从?梁启超的回答是:若夫以宗教学言,则横尽虚空,竖尽来劫,取一切众生而度尽之者,佛其至矣,佛其至矣!显然,从梁启超对佛学的溢美之词中,不难发现他试图从中获取养成灵感之道 梁启超之心力,有斯宾塞所言不可思议之部分,有信仰之因素泰西伟人之事业,多得力于信仰,其明证也因此,笔者将其心力诠释为信仰之力泰西伟人之事业,自然多得力于对耶教之信仰,那么中国人呢?虽然中国有孔教,但孔教之教乃教育之教,而非宗教之教;儒家之教,主于实行,不主于信仰由此,梁启超认为孔教并不能为中国人提供信仰之力凡治学问者而究极至于第一义,势必言语道断,非凭藉信仰之力,则无以为论据而佛说则世界诸哲中之最可信仰者也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他明确指出要以佛教之信仰之力抵达中国进步之途,佛教最有益于中国之群治因为在他看来,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之信仰乃兼善而非独善,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厌世,佛教之信仰乃无量而非有限,佛教之信仰乃平等而非差别,佛教之信仰乃自力而非他力。
二、本体论意义上的心力 离心而言力,则力无所生发;离力而言心,则心难免落入蹈空之抽象、玄想梁启超对心力的理解,以心为体,以力为用;心为力之体,力为心之用因此,就心力本身而言,是一个即体即用的概念概而言之,心为体,力为用,不能离用而言体由此,在这个意义上,梁启超的心力获得了本体论的意义在心物之辩上,梁启超持唯心主义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梁启超认为人世间一切之境界,无非人心所自造言下之意是说,心成为创造世界和推动世界的终极性力量于是心成为万物之主这是一种本体论的致思路径:心成为经验世界的终极根据,是一个逻辑主体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心的创造,而人心的创造主要源于心力在梁启超看来,宇宙大千世界皆为心(心力)所造,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心力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无庸置疑,阳明之心外无物说对梁启超影响极大佛学思想对陆王心学的侵袭,诸多学者均有著述在近代佛学复兴的思潮中,梁启超直接溯本求源,以佛学思想论证其唯心主义梁启超的一生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早年研究禅宗,试图对佛教进行经世性改造,救国救民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年,先是跟随林宰平修习净土,然后问学于欧阳竟无习法相唯识在他看来,对于佛教的研究有两种路径:一为哲学的研究,一为信仰的研究。
梁启超深谙佛典,不仅写下大量佛学的专著,而且在情感上笃信佛教因此,考察佛学思想对其心力说的影响对于重新理解心力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境由心造,梁启超试图用三界唯心进行论证然则天下岂有物境哉,但有心境而已!然则绿也、黄也、苦也、甜也,其分别不在物而在我,故曰三界唯心历史上二僧关于风动、幡动的反复辩难,梁启超认为六祖大师指出心自动,一语道破三界唯心之真理如所周知,三界唯心是大乘佛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重要命题lsquo;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认为世界乃至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均由心造,心为万物本体,离心别无他物梁启超以三界唯心论证境由心造,其心力说的佛学因子凸显无疑 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如何可能?梁启超的回答指向慧观故学莫要于善观善观者,观滴水而知大海,观一指而知全身,不以其所已知蔽其所未知,而常以其所已知推其所未知,是之谓慧观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慧观概念,我们发现其并不存在于儒家思想中,甚至佛学中也无此概念在佛教用语中,只有定慧止观由是观之,慧观概念乃是梁启超的首创,极有可能是糅合定慧止观而成在佛教用语中,‘定’与‘慧’并称,意谓禅定与智慧。
lsquo;定’指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佛教以此作为取得确定之认识、作出确定之判断的心理条件lsquo;慧’指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以取得决断性认识的精神作用天台宗将定慧双修止观并重作为其最高修养原则显而易见,梁启超的慧观概念受天台宗的影响极深 当然,梁启超对心力的理解还带有宇宙论的内在理路梁启超倡言万法唯识、业感缘起论lsquo;万法’即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识’指心识、意识,即内心谓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识’所变现,离‘识’即无万物佛教无论大小乘,皆信缘起从宇宙论上看,心力是宇宙运动的作用者,它推动、主宰着万物的发生和发展我佛常言:宇宙一切现象,皆由业力相续而成由此可见,在梁启超的思想视域中,本体论与宇宙论常常混在一起 ‘心物(知行)’之辩,是唐宋以来中国哲学论争的中心之一近代哲学讲认识论,仍然以此为论争中心由是观之,在中国哲学的视域中,本体论与认识论始终纠缠在一起需要指出的是,梁启超由本体论意义上的心力逐渐过渡到了认识论意义上的心力为了破学界之奴性,标榜思想之自由,他援引笛卡尔的思想,将其视为近世文明初祖。
笛卡尔系统的怀疑方法,被梁启超诠释为穷理派怀疑主义自然有一种清心作用,可以保持学者心灵自由的思考,使勿轻信于古人我有心思,我理我穷一语便标志着心力说在认识论视域中的展开自我作为认知主体,自我的认知,要靠心力的发动心力说在认识论中的表现,便是除心奴:勿为古人之奴隶勿为西学之奴隶 在历史中发现价值,梁启超指出不自由毋宁死是十八、十九两个世纪欧美诸国民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