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发展社会学.ppt
36页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本科生秋季课程年本科生秋季课程发展社会学发展社会学主讲人:狄金华主讲人:狄金华 博士博士 1● 一、土地改革的政治经济学一、土地改革的政治经济学 ● ● 二、统购统销与农村合作化运动二、统购统销与农村合作化运动 ● ● 三、农村集体化三、农村集体化 第七章第七章 国家转型与社会发展(国家转型与社会发展(1949-1978)) 2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土地改革的政治经济学 ●●一、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为何要土地改革?一、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为何要土地改革? ●中共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包括中共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包括19491949年前和年前和19491949年后两个阶年后两个阶段●建国前的建国前的老区土改主要是作为中共进行战争动员的手段而老区土改主要是作为中共进行战争动员的手段而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只有建国后广大,只有建国后广大新解放区(简称新解放区(简称““新区新区””)的土)的土改,才更主要是以确立新的经济社会秩序为目的改,才更主要是以确立新的经济社会秩序为目的,更能完整,更能完整地体现中共社会革命的主张,也更实际起到了一种建构历史地体现中共社会革命的主张,也更实际起到了一种建构历史逻辑的作用。
逻辑的作用3●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就存在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就存在“耕者有其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的理想,但这里的但这里的“有其田有其田”,显然主要是指,显然主要是指“耕者耕者”在自己在自己实际经济和生产能力范围内拥有相应可以耕作的田产,实际经济和生产能力范围内拥有相应可以耕作的田产,而非指有一样的田,即绝对平均地配置土地而非指有一样的田,即绝对平均地配置土地 ●从北魏太和九年(从北魏太和九年(485年)到唐德宗建中元年(年)到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年)将近将近300年所实行的年所实行的“均田制均田制”,也主要是当时的,也主要是当时的统治者统治者为了解决在地多人少背景下土地和劳动力合理搭配的问为了解决在地多人少背景下土地和劳动力合理搭配的问题,以避免土地及劳动力资源浪费和政府的税源流失,题,以避免土地及劳动力资源浪费和政府的税源流失,而非一定强调要平均化的分配土地,其不仅保留了私有而非一定强调要平均化的分配土地,其不仅保留了私有土地,而且授田也并非完全平等土地,而且授田也并非完全平等 4●对于每一个作为现实个体存在的农民来说,对于每一个作为现实个体存在的农民来说,“求富求富”显然显然要比要比“均平均平”来得更为实际,因为其至少在理论上(一定程来得更为实际,因为其至少在理论上(一定程度也在经验上)存在着可以操作和把握的路径度也在经验上)存在着可以操作和把握的路径——人们会期人们会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加以实现。
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加以实现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因买卖而获取,财富因劳作而积累,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因买卖而获取,财富因劳作而积累,是最为基本的道理,传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土地秩序观也因是最为基本的道理,传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土地秩序观也因此确立 5●人多地少的情况下,由于大农场面对无限供给的人多地少的情况下,由于大农场面对无限供给的劳力压力,雇工的工资就不可能提高土地生产规劳力压力,雇工的工资就不可能提高土地生产规模的扩大的边际收益大部分为地主所得模的扩大的边际收益大部分为地主所得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种植经济作为使农民可以得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种植经济作为使农民可以得一杯羹,但是如果剩余劳动力过多,则雇农所得越一杯羹,但是如果剩余劳动力过多,则雇农所得越来越少,收入差距则越来越大剥削的概念)来越少,收入差距则越来越大剥削的概念) 6●另外,由于地主可以凭借劳力剩余多得部分收益,另外,由于地主可以凭借劳力剩余多得部分收益,这部分的收益不一定用于扩大再生产,因为买地这部分的收益不一定用于扩大再生产,因为买地难,所以可能用于其他消费,导致生产的停滞难,所以可能用于其他消费,导致生产的停滞这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上来讲。
这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上来讲 ●●再者,过多的雇佣劳动会降低生产率,因为雇再者,过多的雇佣劳动会降低生产率,因为雇工的劳动所得不会全归雇工自己工的劳动所得不会全归雇工自己7● ● 二、土地改革的现实基础:地权分配二、土地改革的现实基础:地权分配 1 1.地权分配的长期趋势:.地权分配的长期趋势: 在没有政府政策干预的情况下,土地长期趋势在没有政府政策干预的情况下,土地长期趋势不是一个常数,更不是永恒兼并无限集中,而是在不是一个常数,更不是永恒兼并无限集中,而是在逐渐分散逐渐分散 8●影响地权分配的变量:影响地权分配的变量: 1 1)政府的土地税收政策;)政府的土地税收政策; 2 2)和平)和平/ /战乱战乱 3 3)人口增长的速度:)人口增长的速度:主要通过几个机制起作用:主要通过几个机制起作用: 1 1)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小,人民对土地越来越珍惜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小,人民对土地越来越珍惜 2 2)分家机制人口增长越快,土地分解越快分家机制人口增长越快,土地分解越快 9●●民国时期的土地分配民国时期的土地分配 地权分配的权威论点统治了学术界几十年,地权分配的权威论点统治了学术界几十年, 即在解放前即在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的中国农村, 由于激烈的地权集中的趋势,占农村人口由于激烈的地权集中的趋势,占农村人口 10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农村耕地的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农村耕地的 7070%至%至 8080%。
章有义首先指出%章有义首先指出了统计数字上的错误他在文章中得出的结论是,农村的地主了统计数字上的错误他在文章中得出的结论是,农村的地主和富农只占有耕地的和富农只占有耕地的 5050%至%至 6060%1 1)就全国总的情况来看,占总户数)就全国总的情况来看,占总户数 1010%的地主富农占有的%的地主富农占有的土地平均在土地平均在 5050%到%到 5252%左右,即略超过半数;%左右,即略超过半数; ((2 2)从全国范围来看,从晚清到解放前,地权的分布不是趋)从全国范围来看,从晚清到解放前,地权的分布不是趋于集中而是分散;于集中而是分散; ((3 3)存在极大的地区差异北方的地权分布远较南方分散存在极大的地区差异北方的地权分布远较南方分散 10●●三、土地改革史三、土地改革史 政治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土改政策就比较激进土改的政治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土改政策就比较激进土改的首要目的,在于获得大多数群众的支持,政治合法性改变首要目的,在于获得大多数群众的支持,政治合法性改变村庄中的权力结构土地占有是村庄传统权力结构的基础,村庄中的权力结构土地占有是村庄传统权力结构的基础,而平分土地是一项推倒重来的举措;而温和的政策则会延续而平分土地是一项推倒重来的举措;而温和的政策则会延续村庄原有的权力结构。
村庄原有的权力结构 ((1 1)将斗争不断进行,挖浮财不断土改,不断推翻村庄)将斗争不断进行,挖浮财不断土改,不断推翻村庄的权力结构的权力结构 ((2 2)诉苦 ((3 3)诉苦和暴力斗争相结合,赋予新的领导阶级(替代士)诉苦和暴力斗争相结合,赋予新的领导阶级(替代士绅)以合法性和权威性绅)以合法性和权威性 11●诉苦诉苦苦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苦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苦难苦难”与阶级:在现实与表达之间与阶级:在现实与表达之间•对于发生在对于发生在4040年代末期和年代末期和5050年代初期土地改革中的阶级划年代初期土地改革中的阶级划分和诉苦过程,人们一直存在许多的疑问关键的问题有分和诉苦过程,人们一直存在许多的疑问关键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当时的阶级划分是否有现实的基础?换言之,两个:一是当时的阶级划分是否有现实的基础?换言之,当时的社会分化和阶级类别在中国农村是否为客观的存在当时的社会分化和阶级类别在中国农村是否为客观的存在?二是农民在诉苦和忆苦思甜中所诉说的苦难究竟是真实?二是农民在诉苦和忆苦思甜中所诉说的苦难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的还是虚构的? 12•黄宗智在其黄宗智在其““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一文中极富一文中极富洞见地提出了一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
他使用洞见地提出了一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他使用““客观客观性结构性结构””、、““表达性结构表达性结构””、、““客观性主体客观性主体””、、““表达表达性主体性主体””四个维度来表述其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复杂四个维度来表述其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复杂多重关系,从而对有关农村阶级斗争中表达和实践之间多重关系,从而对有关农村阶级斗争中表达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解释的关系提出了一种解释 •土改的实践并不是简单地依据村庄的客观结构无论是土改的实践并不是简单地依据村庄的客观结构无论是在主体还是结构层面,都是由表达来完成客观行动和客在主体还是结构层面,都是由表达来完成客观行动和客观结构之间的中介作用的共产党保持着阶级区分存在观结构之间的中介作用的共产党保持着阶级区分存在于每一个村庄的幻象其选择的政策是在每一个村庄发于每一个村庄的幻象其选择的政策是在每一个村庄发动类似于善恶相对的道德戏剧表演的阶级斗争,并试图动类似于善恶相对的道德戏剧表演的阶级斗争,并试图动员所有的农民和城市知识分子来支持党的决定动员所有的农民和城市知识分子来支持党的决定 13•农民生活世界中的分类农民生活世界中的分类•土地改革之前的农民(那时阶级的分类框架还没有引入)虽然没有阶土地改革之前的农民(那时阶级的分类框架还没有引入)虽然没有阶级分类的意识,但却有着自己的社会类别区分和评判,这是农民生活级分类的意识,但却有着自己的社会类别区分和评判,这是农民生活世界的分类图式。
世界的分类图式 •““财主财主””、、““东家东家””与与““受苦人受苦人” ” •““门头门头””、辈份、性别、辈份、性别•贫富之分、亲缘之分和道德之分是农民对自己生活于其中贫富之分、亲缘之分和道德之分是农民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世界的分类从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的社会世界的分类从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自然”分类,分类,转变到革命中和革命后的意识形态化的阶级分类,土改运转变到革命中和革命后的意识形态化的阶级分类,土改运动特别是其中最为常用的动特别是其中最为常用的“诉苦诉苦”是分类转变的重要机制是分类转变的重要机制 14●诉苦诉苦诉苦的技术诉苦的技术已有的对土地改革过程中诉苦的研究正确地指出了已有的对土地改革过程中诉苦的研究正确地指出了诉苦作为一种权力技术,是重构社会认同、划分阶诉苦作为一种权力技术,是重构社会认同、划分阶级,进而实现对农村社会重新分化与整合的努力级,进而实现对农村社会重新分化与整合的努力 除了诉苦斗争大会,还有启发农民阶级觉悟的各种诉苦方式 15谁在诉苦谁在诉苦—农民述地主的苦农民述地主的苦 —媳妇述婆婆的苦媳妇述婆婆的苦 16•一首土改时期的“翻身妇女之歌”直接表明了日常生活与作为外部力量的国家的关系: 同胞们,众姐妹,真呀真受气,从前的社会太不良呀,同胞们,众姐妹,真呀真受气,从前的社会太不良呀,他们压迫妇女赛虎狼。
唉呀唉唉哟,他们压迫妇女赛虎狼他们压迫妇女赛虎狼唉呀唉唉哟,他们压迫妇女赛虎狼 大姑子,婆母娘,狠呀狠心肠,他们吃饭叫俺喝汤呀, 大姑子,婆母娘,狠呀狠心肠,他们吃饭叫俺喝汤呀,这事提起来就泪汪汪重句)这事提起来就泪汪汪重句) 丈夫呀,不清洁,闲呀闲事多,他听别人的挑拨呀,半 丈夫呀,不清洁,闲呀闲事多,他听别人的挑拨呀,半夜三更回家打老婆重句)夜三更回家打老婆重句) 共产党,八路军,好呀好政策,领导咱们妇女翻了身, 共产党,八路军,好呀好政策,领导咱们妇女翻了身,记住咱和毛主席一条心重句)记住咱和毛主席一条心重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19471947年年3 3月月7 7日第日第4 4版)版) 17第二节第二节 统购统销与农村合作化运动统购统销与农村合作化运动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近30年的国家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其主要的方式主要的方式是:在国家高度集中的垄断经济体制下,全额占有城乡各种资源;全环节控制工业、农业和其他各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全部经济过程,从而由政府占有城乡劳动者的全部劳动剩余价值,然后通过国家财政的再分配,转化为城市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
18•政府在农村农村通过“统购统销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的流通体制和“人人民公社民公社”的组织体制的组织体制这两个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制度体系,直接获取了农民基本生存消费之外的全部农业剩余,以保证处于起步阶段的城市工业稳定获得低价原材料供应和工业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食品供给;而在城市城市,则是以非商品交换非商品交换的计划体制的内部分配的计划体制的内部分配,通过低工资和消费品的计划配给方式,来获取城市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国有工业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投入 19•一、统购统销和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背景一、统购统销和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背景 •背景之一:建国初期的国际形势变化背景之一:建国初期的国际形势变化 •建国之初朝鲜战争前后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国建国之初朝鲜战争前后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国内于内于19521952年(国家年(国家““一五一五””计划开始)兴起的重计划开始)兴起的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原始积累,以及没工业优先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原始积累,以及没有外部市场条件下工业品对国内农村市场的需求,有外部市场条件下工业品对国内农村市场的需求,亦即工农两大部类交换的需求,是国家在亦即工农两大部类交换的需求,是国家在19531953年年提出提出““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并在短时期内建立农业集并在短时期内建立农业集体化制度的根本原因。
体化制度的根本原因20•1 1、建国之初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发展战略、建国之初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发展战略•2 2、朝鲜战争与西方封锁下的中国工业化决策、朝鲜战争与西方封锁下的中国工业化决策•首先是国防的需要首先是国防的需要•其次,战后中国不可能被西方主导的市场经济所其次,战后中国不可能被西方主导的市场经济所接受,而是长期被美国为首的西方接受,而是长期被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封锁经济封锁””,于是只能接纳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于是只能接纳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系3 3、中国的国家农业化积累除了让农村和农民、中国的国家农业化积累除了让农村和农民作出牺牲外没有其他选择作出牺牲外没有其他选择 21•背景之二:土改之后的国内经济矛盾背景之二:土改之后的国内经济矛盾•1 1、、19501950年代初的粮食供给需求形势年代初的粮食供给需求形势•就在土改结束的当年,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产量连续就在土改结束的当年,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产量连续3年大幅度增加之后,却出现了对城市供给短缺年大幅度增加之后,却出现了对城市供给短缺1952年粮食收购只增加了年粮食收购只增加了11.6%,而销售增加了而销售增加了44.7%。
到到1953年年9月,国家粮食收购计划只完成了月,国家粮食收购计划只完成了80.1%,而而10月份的粮食销售比上年同期增加了月份的粮食销售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1.3%,供需缺口,供需缺口在在40亿公斤以上亿公斤以上 22• 2 2、解放前的粮食过剩、解放前的粮食过剩•在解放前,地主是对应中国城市商品粮的在解放前,地主是对应中国城市商品粮的““集中、集中、规模规模””需求的主要供给者崔晓黎)尽管旧中国需求的主要供给者崔晓黎)尽管旧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十分低下,但城市粮食供给是长期有的农业生产力十分低下,但城市粮食供给是长期有保障的•解放前大多数贫雇农是勒着裤腰带交地租,城市中解放前大多数贫雇农是勒着裤腰带交地租,城市中大多数穷人的粮食消费需求,也必然受到收入的限大多数穷人的粮食消费需求,也必然受到收入的限制因此,旧中国的确长期存在谷贱伤农,粮食供制因此,旧中国的确长期存在谷贱伤农,粮食供给过剩的现象,这是与城乡贫困人口的消费不足高给过剩的现象,这是与城乡贫困人口的消费不足高度联系在一起的度联系在一起的 23•3 3、为什么农民不愿意卖粮食?、为什么农民不愿意卖粮食?•在在““统购统销统购统销””政策实施前,存在粮食市场,政策实施前,存在粮食市场,粮食可以自由买卖。
国家要储备粮食除了向农粮食可以自由买卖国家要储备粮食除了向农民征粮外,还得从粮食市场收购粮食市场并民征粮外,还得从粮食市场收购粮食市场并非全由官家控制的,也有私人粮商国家要从非全由官家控制的,也有私人粮商国家要从粮食市场购粮储备,就得和私人粮商竞争粮食市场购粮储备,就得和私人粮商竞争 •建国后,城市人口快速发展,国家粮食储备一建国后,城市人口快速发展,国家粮食储备一直购少销多,入不敷出直购少销多,入不敷出19531953年春,局部地方年春,局部地方出现霜灾,到出现霜灾,到19531953年秋,农民惜售备荒不愿将年秋,农民惜售备荒不愿将粮食出售,无论是卖给国家还是私人粮商,致粮食出售,无论是卖给国家还是私人粮商,致使国家粮食购少销多的局面恶化使国家粮食购少销多的局面恶化24•4 4、分散的生产增长并不能形成规模供给、分散的生产增长并不能形成规模供给•19531953年发生粮食供给短缺的主要问题,是政府与土改以后年发生粮食供给短缺的主要问题,是政府与土改以后高度分散且剩余太少的高度分散且剩余太少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之间交易成本高到无之间交易成本高到无法交易的地步法交易的地步•虽然土改使农村广大劳动者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生产积极虽然土改使农村广大劳动者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包括粮食在内的主要农产品都大幅度增长。
性大幅度提高,包括粮食在内的主要农产品都大幅度增长但国家尚未能及时形成对应中国城市商品粮的但国家尚未能及时形成对应中国城市商品粮的““集中、规集中、规模模””需求的新的主要供给者大量余粮沉淀在农民手中,需求的新的主要供给者大量余粮沉淀在农民手中,而农民的行为是要存粮防灾,或而农民的行为是要存粮防灾,或““以物易物以物易物””交换其他生交换其他生产资料25•5 5、对苏联、对苏联““余量征集制余量征集制””的反思的反思•19191919年年1 1月月1111日,苏联通过了日,苏联通过了““关于在各产粮关于在各产粮省份收集余粮和饲料交国家支配省份收集余粮和饲料交国家支配””的法令,正的法令,正式开始实行式开始实行余粮征集制余粮征集制按照这一制度,首先按照这一制度,首先由政府机关规定农民消费所需的粮食、种子和由政府机关规定农民消费所需的粮食、种子和饲料量,然后由国家按固定价格强行向农民征饲料量,然后由国家按固定价格强行向农民征购全部余粮,并没收富农的粮食,完全禁止私购全部余粮,并没收富农的粮食,完全禁止私人粮食买卖,实行粮食垄断贸易,后来对其他人粮食买卖,实行粮食垄断贸易,后来对其他农产品也采取了这一做法。
农产品也采取了这一做法26•二、统购统销政策的产生二、统购统销政策的产生 •什么是统购统销?什么是统购统销?•统购统销,就是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统购统销,就是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农民自己食用的数量和品种也得由国国家供应,农民自己食用的数量和品种也得由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家庭每家一个粮本,凭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家庭每家一个粮本,凭粮本供应粮食此外,国家还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本供应粮食此外,国家还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禁止粮食自由买卖禁止粮食自由买卖•统购统销政策从统购统销政策从19531953年开始实施,年开始实施,19921992年退出历年退出历史舞台 27•1 1、统购统销政策的酝酿、统购统销政策的酝酿•““统购统销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政策的出台,19531953年霜灾造年霜灾造成的国家粮食购销紧张只是直接原因,并成的国家粮食购销紧张只是直接原因,并不是政策的根本动因在不是政策的根本动因在19531953年在此之前,年在此之前,领导层就已酝酿实行粮食的统购领导层就已酝酿实行粮食的统购。
•对于粮食问题的决策者来说,实行粮食征对于粮食问题的决策者来说,实行粮食征购在当时是既定或至少是比较倾向于采用购在当时是既定或至少是比较倾向于采用的解决粮食购销问题的方针,只不过要选的解决粮食购销问题的方针,只不过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择一个合适的时机28•2 2、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19531953年年1010月,月,《《中共中央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中规定,中规定,““所有收购量和供应量,收购标准和供应标准,收购价格和所有收购量和供应量,收购标准和供应标准,收购价格和供应价格等,都必须由中央统一规定或经中央批准供应价格等,都必须由中央统一规定或经中央批准””统销政策正式出台政策正式出台•中共中央和政务院还分别在中共中央和政务院还分别在19531953年年1111月月1515日、日、19541954年年9 9月月9 9日日做出做出《《关于在全国实行计划收购油料的决定关于在全国实行计划收购油料的决定》》、、《《关于实行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和和《《关于棉花计划收购的关于棉花计划收购的命令命令》》,对油料、棉布实行统购统销,对棉花实行统购。
这,对油料、棉布实行统购统销,对棉花实行统购这样,粮、棉、油等比较重要的农产品退出了自由市场,都开样,粮、棉、油等比较重要的农产品退出了自由市场,都开始由国家垄断经营始由国家垄断经营 29•3 3、合作化的提出、合作化的提出•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就存在换工等传统的互助合作方式土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就存在换工等传统的互助合作方式土改之后,这种合作也一直在延续尽管中央从将来建立社改之后,这种合作也一直在延续尽管中央从将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长期战略出发,鼓励发展可能走向集体经济会主义制度的长期战略出发,鼓励发展可能走向集体经济的互助合作,但同时也注意防止左倾,并没有大力提倡互的互助合作,但同时也注意防止左倾,并没有大力提倡互助组向合作社过渡,基本上是任其自生自灭助组向合作社过渡,基本上是任其自生自灭•构成中央决心推行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国营粮食部门不可构成中央决心推行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国营粮食部门不可能强制收粮,统购统销在农村基层因为没有相应的组织载能强制收粮,统购统销在农村基层因为没有相应的组织载体而运转困难体而运转困难. 30•4 4、统购统销和合作化成为长期制度的原因、统购统销和合作化成为长期制度的原因•在全国没有推行合作化之前,农民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在全国没有推行合作化之前,农民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不愿意按国家低价缴售粮食。
不愿意按国家低价缴售粮食19551955年政府组织农民搞合作年政府组织农民搞合作社当政府能够不必再直接面对社当政府能够不必再直接面对4 4亿分散的农民要粮食,亿分散的农民要粮食,而是对着四百万个合作社进行交易的时候,交易成本也就而是对着四百万个合作社进行交易的时候,交易成本也就大幅度下降了大幅度下降了•5050年代中期外来的大规模直接投资带动了大量城市就业,年代中期外来的大规模直接投资带动了大量城市就业,而且吸纳了而且吸纳了20002000万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进城支援国家工业建万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进城支援国家工业建设,他们属于粮食设,他们属于粮食““高消费高消费””人口,约等于把当时人口,约等于把当时50005000万万城市人口的城市粮食消费突然增加近一倍因此,为了国城市人口的城市粮食消费突然增加近一倍因此,为了国家工业建设和城市消费增加的需要,在当时条件下,也只家工业建设和城市消费增加的需要,在当时条件下,也只能把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作为长期政策能把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作为长期政策31第三节第三节 农村集体化农村集体化一、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一、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 产权:产权:三级所有三级所有————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 土地、牲畜、农具土地、牲畜、农具 农户自己拥有一小块自留地:种植食用的蔬菜农户自己拥有一小块自留地:种植食用的蔬菜 每户每户 1 1--2 2 分地分地 家庭私有的财产家庭私有的财产:房屋、家具,:房屋、家具,““一猪、一树、一鸡、一兔一猪、一树、一鸡、一兔” ” 分配分配:: “ “队为基础队为基础””:生产大队和小队做为核算单位,核算单位的:生产大队和小队做为核算单位,核算单位的含义:按照核算单位内的劳动力人数来计算工分分值;含义:按照核算单位内的劳动力人数来计算工分分值; ““吃饭不要钱吃饭不要钱””,讲口粮按照人均分配,队内的现金收入(征购款、,讲口粮按照人均分配,队内的现金收入(征购款、三留外余粮、经济作物收入、队内副业收入等)按工分分配三留外余粮、经济作物收入、队内副业收入等)按工分分配 生产:生产:““集体生产集体生产””:由生产小队长每天分派活计,给每个社员派活。
由生产小队长每天分派活计,给每个社员派活 ““评工计分评工计分””::隔一段时间评一次底工隔一段时间评一次底工 ““大寨工分制大寨工分制””::““自报工分、大家合评、干部审查、最后决定自报工分、大家合评、干部审查、最后决定” ” ““评工开会没人吭,会后意见乱哄哄,上地一窝蜂,干活磨洋工评工开会没人吭,会后意见乱哄哄,上地一窝蜂,干活磨洋工””32•二、集体化背后的结构性原因二、集体化背后的结构性原因•1957-1958年我们称之为集体化的高潮,它仍然可以视为是产生于国家从农业提取积累向农村推销工业化产品的需求 33•三、集体化的困境三、集体化的困境•1 1)供给制和工分制相结合的结果-使得口粮分配占到分)供给制和工分制相结合的结果-使得口粮分配占到分配中的大部分配中的大部分•口粮具有优先性,因为不能饿死人只要这个生产队的生口粮具有优先性,因为不能饿死人只要这个生产队的生产维持在温饱水平,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倾向就越强产维持在温饱水平,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倾向就越强 •这个因素具有内生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强化也就是这个因素具有内生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强化也就是说,供给制有一种自身再生产和自我强化的效应。
说,供给制有一种自身再生产和自我强化的效应A A、因、因为这会增加人口的出生:为这会增加人口的出生:““劳力棒,不如养活一炕劳力棒,不如养活一炕” ” B B、、劳动积极性下降,劳动积极性下降,•2 2)工分的)工分的““通胀性通胀性””一个人的底分除了特殊情况外,一个人的底分除了特殊情况外,只升不降只升不降•3 3))““政治激励政治激励””其实难以得到执行其实难以得到执行•结论:监督成本内生于产权结构集体产权下,监督成本结论:监督成本内生于产权结构集体产权下,监督成本必然是高的必然是高的 34•四、国家转型过程中的权力与资源四、国家转型过程中的权力与资源•改革前中国社会是改革前中国社会是 一个分化程度较低、分化速度缓慢、具一个分化程度较低、分化速度缓慢、具较强同质性的社会较强同质性的社会, ,其主要表现是:其主要表现是:•第一第一, ,社会的政治中心、意识形态中心、经济中心重合为一社会的政治中心、意识形态中心、经济中心重合为一, ,国家与社会合为一体以及资源和权力的高度集中国家与社会合为一体以及资源和权力的高度集中, ,使国家具使国家具有很强的动员与组织能力有很强的动员与组织能力, ,但结构较为僵硬、凝滞。
这种结但结构较为僵硬、凝滞这种结构形态可称为构形态可称为““总体性社会总体性社会””•第二第二, ,社会的组社会的组 织类型织类型 和组织方式简单划一和组织方式简单划一, ,都是按相同的都是按相同的模式建构和按统一的方式运行模式建构和按统一的方式运行, ,所有的社会组织所有的社会组织, ,不管是行政不管是行政的、事业的或经济的、政治的的、事业的或经济的、政治的, ,均由政府控制和管理均由政府控制和管理, ,均有一均有一定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级别定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级别, ,并依此从政府那里获得按计并依此从政府那里获得按计划分配的资源划分配的资源•第三第三, ,改革前中国社会结构的明显分化是城乡两大社会群体改革前中国社会结构的明显分化是城乡两大社会群体和城市内部干部、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体间的划分和城市内部干部、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体间的划分35谢谢 谢!谢!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