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大学生村官.doc
8页有关三农问题的讨论 写在前面的话 中国是一种农业大国,要建设有中国物牟社会主义强国就要发展中国的农业;要发展中国的农业,必须做好农民的工作,必须理解农民,理解农村,要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为农民排忧解难,为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多做好事,多做实事,使农民兄弟的聪颖才智和积极性都充足地调动起来,使农业税务不断地得到解放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科学技术是第毕生产力在过去的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搂国内农业 发展作出了很大的奉献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国内的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奉献率还比较小其中的重要因素,除了农业科技必须加快发展的步伐之外,就是果提高已有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这就阐明一方面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一方面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充足挖掘农业经济中的潜力,让农业经济的发展上双翼中国是一种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第五章: 现代大学生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6第一章 什么是三农问题第一节 三农问题的提出 1“三农”作为一种概念则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自此徐徐被媒体和官方广泛引用3月,时任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在给上总理书中列举了农村中触目惊心的危机:盲流如“洪水”、承当如“泰山”、债台如“珠峰”、干部如“蝗虫”、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谎言”、假话如“真理”李昌平的上书通过媒体震动了全国,“三农问题”的危机暴露在公众面前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献,正式成为大陆理论界和官方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 年8月 28 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有关增进农民稳定增收状况的报告时指出,近几年是国内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 1985 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 3.33∶1 ,绝对差距达到 9646 元(农村居民收入 4140 元,都市居民收入 13786 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要想理解中国城乡差距的真实状况,应当把农民打工的非农收入计入都市居民收入而不应当计入农村居民收入。
近年来,在国家采用多种惠农措施的状况下,城乡收入比例也还维持在3比1以上 年,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指出,目前城乡收入比已经达到5比1甚至6比1,比 20 年前高出近三倍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第二节 什么是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种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农业问题,重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常常听到农民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特别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种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农村问题,目前突出体现的一种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别这种户籍制度在筹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重要是指文化素质据记录,截至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承当,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承当照原样,引起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ﻩ第三节 为什么要关注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中国作为一种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可以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并且还在增长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步,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保证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第二章 三农问题的体现第一节 居住环境的体现大量强占土地的事件时有发生,农民一来无权,二来无门加上某些工业把地址选择在农民地盘,废水废气污染环境。
第二节 不合理承当在国内政府采用积极的政策措施的状况下,农民的合理承当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与之相相应农民承受的不合理承当却越来越重有关数据表白,不合理承当远远超过了中央规定的5%的警戒线第三节 农村返贫现象到目前为止,国内贫困人口已经下降到了2820万,可以说国内政府在缓和贫困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必须看到虽然已脱贫的地区和人群,由于经济基本单薄,也极易返贫特别是由于天灾人祸,农副产品价格长期低迷,缺少资金支持和必要的技能等多种因素,刚刚脱贫的农民极易返贫加上贫困地区农村管理体制与市场环境未有主线性的变化,扶贫方式、资金项目的选择与市场规律相悖等等因素的存在,保障“八七”扶贫攻坚成果仍有很大的困难根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测算,近几年农村贫困人口返贫率高达30%左右返贫农民往往面临无粮下锅、无钱看病、没有钱送子女上学等等严峻的现实,这种极为贫困的生存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济和解决,不仅推迟国内农村实现小康进程,也必将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目前条件下,完全消除贫困人口的存在是不太现实的,也是不也许的,但面对大范畴的、连片生活的贫困人口,国内政府必须采用切实的措施加以消除第四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国内是个农业大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农村。
随着国内加入WTO与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也随之变得更为复杂,并显得日益突出和重要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就全国而言,外出就业农民约占农村劳动力的13%左右解决农村问题的核心在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这需要一种长期的、 战略性的规划人口转移的过程同步是生产效率提高的过程,是人口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是经济构造向一元经济转化的过程但是国内人有大量的劳动力滞留于农村,过多的剩余劳动力在一定限度上阻碍生产的发展就目前来看,制约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如下几种:一是城乡二元构造制度的制约;二是外来劳动力的挤压;三是都市对农村劳动力的不公平看待第五节 基层干部与农民生产国内部分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部分地区,农村干群关系日趋紧张,干群冲突的事件屡有发生一方面,有的地方农民丰产不丰收,收入增长缓慢,多种开支加大,生活并不富裕;另一方面,个别基层干部“数字出官,官出数字”劳动在第一战线的农民们,组直接的领导就是村长之类的基层干部,因此基层干部对农业生产骑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基层干部却往往存在诸多问题服务不到位表目前服务手段相对弱化,无钱办事的问题较为突出,影响到村干部积极性的发挥。
是引导不够强部分村干部缺少带领群众致富的真本领,特别在开发新产品、引进新项目、推广新技术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不强,带动作用不够措施不新颖部分村干部工作措施、领导水平与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不少村干部仍沿用原有的工作措施,很少用经济规律指引本村经济工作,用示范、引导、服务的措施推动工作,用法制的手段解决工作中的阻力和障碍纪律较松散少数村干部受生产生活条件限制,将重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生产或经营项目上,把管理村务当作兼职,工作随心所欲个别村干部作风软、散、拖,对上级布置的任务,不积极、不积极,靠镇干部的指派和协助才去开展工作措施较简朴部分村干部不善于做进一步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工作态度冷、横、硬,有的甚至违法行政,滥用职权个别村干部遇到问题只看表面现象,缺少理性思考,不做深层次分析,解决问题简朴三是民主意识淡薄有些村干部习惯于一种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缺少民主管理的水平和能力,缺少集中民智、凝聚民心、激发民力的能力四是为政不够清廉少数村干部缺少管理知识,村务、财务管理混乱个别村干部在解决村务上优亲厚友,甚至假公济私后备力量缺少少数村的村干部换来换去还是老面孔,缺少活力有的在职村干部怕培养后备干部影响自己的连选连任,长期不发展党员,长期不培养后备干部。
从村级干部任职来看,连任的占90%左右,一定限度上制约了后备干部的成长第三, 三农问题的成因第一节 制度性因素国家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分派严重不公平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 1978 年约 13 %, 1980 年约 12 %; 1989―1994 年在9% ―10 %之间; 1995―1999 年基本在8%之间; ― 年约7% 年城乡之间网民数量及普及率:都市上网人数占都市人口的 16.9 %,乡村网民普及率则为 2.6 %第二节 政策性因素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备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迅速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农业化的另一种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解决农民问题不仅仅是从农村、农业着手所能及的,而是要从约束农村发展、制约农村活力、约束农村居民流动等社会其他方面的政策入手,进行整体政策整合 目前的许多“农村问题”根子事实上在都市,改革到如今,“就农言农”已经是治标不治本某些农民问题的浮现实质是对农民问题过于外延化、对农民概念界定过于教条化、政策化了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国内诸多方面浮现的问题在农民身上的具体反映。
第三节 文化思想观念落后农民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地位,虽然是固定的,但不是不可以变化的目前尚有农民信迷信,天命观是一种封建文化愚弄百姓的文化方式,本是一种文化的强压,却被她们自己认领了,正好又适合了她们的惰性和软弱她们牢固的处位观念、级别观念,没有挑战命运的勇气,接受默认了诸多封建老式的糟粕在权势和恶势面前她们都可以低头,对任何不良现象她们只有一种口头禅:“就是这样个社会她们在观念和文化上与时代严重脱节农民的这种文化观念有其自身的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不在她们,在于她们所处的地位环境她们从前辈那里得到封建文化的传承,先进的文化思想文化观念无人向她们普及,文化信息文化传播在此断流在诸多农民家里,你连一张带字的纸都难以找到,这种文化“赤贫”实在令人震惊!文化如此落后,鲜活的文化思想更难以传播到农村,农村还是封建文化思想的阵地第四章 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第一 给农民松绑这里所谓“松绑”,是要改革制度,使农民可以在不扰乱社会秩序的前提下,不受限制和约束地参与城乡统一大市场的竞争个体户是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户需要更广阔的舞台、更宽松的法律环境在现实中,不少农民户已经迫不及待地把“腿”伸到了既有法律边界之外。
因此法律应当为农民户进一步松绑,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民众从事个体经营的积极性,也给农民户提供了更多的发展自由和发展空间第二节 给农民减负在承当方面: 都市居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