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水鱼类大全.doc
10页淡水鱼类大全(图) 成都鱲(Zacco chengtui)属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鱲属俗名:鱲鱼、双尾子英文名:Chengdu chub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侧扁,腹部圆头长与体高约相等口端位,口裂向下倾斜,上颌骨向后延伸仅达眼前缘垂直下方;下颌前端有1显著的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吻合眼较小,位于吻端鳞小,侧线鳞60-67背、腹鳍起点相对,位于体中央;臀鳍发达,雄鱼最长鳍条达尾鳍基;胸鳍尖长,末端达腹鳍体背黑灰,腹部银白,体侧有10余条黑横纹,其间具红斑点背、尾鳍灰白,具绿斑点,其它鳍带红色 生活在河流的小支流、小河道及小溪流中常喜栖息在微流水的清澈水体中分布区窄,仅发现于四川省成都及彭县附近的水体中种群数量较小由于分布在城市附近的小水体中,既受工业污水的影响,又受毒、电鱼等渔法的危害,致使种群个体数量明显下降,目前,在分布区范围内已甚少见 叶结鱼(Tor(Parator) zonatus)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结鱼属俗称:五涧鲮、红尾勾、高鲮英文名:Trilobed-lip barbel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而侧扁,背部隆起,腹面平,尾柄细前眶骨前缘具缺刻和裂纹。
口下位,呈马蹄形唇肥厚,紧贴于颌的外表,上唇不分叶;下唇明显向下卷,在颏部有发达的舌状中叶,后端卷缩稍尖,末端超过口角;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须2对,吻须细弱,口角须长侧线鳞44-50背鳍刺粗壮,具锯齿,有一向前平卧的倒刺;臀鳍长,后伸达尾鳍基;尾鳍深分叉体浅橄榄色,背部鳞片具黑边,体侧有5条带状垂直斑纹,其间具大黑点,背鳍膜末端微黑,尾、臀鳍橘红色 为江河中下层鱼类,栖息于多岩石的深水底层,尤其喜欢在清澈的激流中生活健泳,常集群活动以底栖动物为食生长速度较快一般3冬龄达性成熟,春季3-4月在激流滩头产卵 叶结鱼分布于西江水系干支流中 由于捕捞过度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水质恶化等原因,对鱼类正常生活和繁殖产生很大影响,使其资源量显著减少目前,在西江水系中尚存一定数量的个体,但与以往相比个体数量已显著减少 似鱤(Luciocyprinus langsoni)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似鱤属俗称:竿鮈、棒子鱼、香花鱤、墨线鱤、杆条鱼英文名:Shutfle-like carp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呈圆棒状,背鳍之后稍侧扁,腹缘无棱头较长,其长大于体高吻尖,圆锥状口端位,口裂极深,几成水平,上下颌几等长,上颌末端达到或超过眼前缘的垂线;唇较肥厚,紧包于颌外表,下颌骨联合处内侧有1突起,与上颌的凹陷镶嵌;唇后沟前伸到颏部中断。
无须眼大,位较高,外突眼后头长远大于吻长鳞小,侧线鳞90-100背、腹鳍起点相对,背鳍无硬刺;尾鳍尖深叉状;其它鳍均短体背侧青灰色带暗红,腹部银白,沿体侧中轴3-4行纵行鳞片具黑条纹,后段色深,尾柄背侧鲜红 生活在大江河和湖泊的开阔水域的中、上层,善泳亦喜栖息在底质多岩石的场所幼鱼食浮游动物和鱼苗,成鱼专以鱼类为食性成熟年龄较迟生殖季节一般在3-5月份产卵需有流水条件,故多在激流沙滩处繁殖幼鱼无明显的集群现象,栖息在支流的缓流或静水处每年涨水逆江而上,退水顺江而下 似鱤主要分布在西江、南盘江水系,以及云南东南部的异龙湖及贵州南部;国外达越南的部分地区,如谅山等地 过去曾为产区的经济鱼类由于似鱤为凶猛性肉食性鱼类,体大,肉多而细嫩,肉味鲜美,为优质鱼,为产地主要捕捞对象近年来的酷渔滥捕,包括电、毒、炸等违法渔法,加之江河上游兴建水利,拦河建坝,阻碍了此鱼的迁移通道,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此外,围湖造田、农田抽水灌溉,导致水位急剧下降,鱼类栖息、繁殖场所遭受破坏,因而资源量急剧下降,目前已成为易危物种 大眼卷口鱼(Ptychidio macrops)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卷口鱼属俗称:四方头、深眼丁、油鱼。
英文名:Rat-mouth barbel , Bigeye ratmouth barbel 濒危等级:濒危 体呈圆筒状,头后隆起,腹面较平直,尾柄粗短头短而宽吻圆钝,有侧沟通向口角吻皮中部下包,边缘纵列成10余条具侧枝的流苏,流苏短小,其基部具多数圆锥状小乳突下唇边缘和腹面有许多短须状突起口小,下位,呈“∏”型上颌尖,与吻皮分离;下颌圆,与下唇分离;上下颌边缘均具发达的角质须2对,短小;吻须较长,末端至多伸达眼前缘侧线平,侧线鳞37-41个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近吻端;臀鳍长体暗绿色,背及头部色深,腹部白色,各鳍灰色 多生活于底质为石砾石、清澄的水体中个体小,常见个体以100克左右较普遍 分布区狭窄,仅西江水系的左江、邕江及柳江的部分地区数量稀少,于20世纪80年代才被发现,属于稀有物种该鱼对栖息地条件有所选择,在产区范围内生活的个体受到水文等环境因子改变的影响,对其生长和繁殖很不利 北方铜鱼(Coreius septentrionalis)属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铜鱼属俗称:鸽子鱼、沙嘴子、尖嘴水密子、黄头鱼(古名)英文名:Northern bronze gudgeon 濒危等级:濒危。
体长,粗壮,前端圆筒形,尾柄部高,稍侧扁头小,稍平扁,头后背部稍隆起吻尖而突出口下位,马蹄形,略宽唇较发达,口角处稍游离须1对,粗长,末端超过前鳃盖骨的后缘鼻孔大于眼径侧线鳞55-56个胸、腹、尾鳍基部具有不规则排列的小鳞片,背、臀鳍基部具鳞鞘背鳍位于体中央的前部;胸鳍宽长,但不达腹鳍基;尾鳍上叶略长体轻灰略带黄色,体侧具青紫色斑,腹部银白色略带黄,背鳍灰黑色,其它鳍灰黄色 一种中下层生活鱼类,喜欢栖息于河湾及底质多砾石、水流较缓慢的水体中常成群活动冬季潜伏于深水处的岩石下或深沱中开春溯游产卵,生殖期5-7月,成小群或不分群产卵,产漂流性卵9-10月份退至下游幼鱼食其它鱼类的卵和苗,成鱼主食底栖动物,亦食水生昆虫、小鱼虾、植物碎屑、谷物、小螺蚌等,多在混浊的深水区觅食繁殖期间仍保持一定的摄食强度 分布于黄河水系,以兰州、宁夏的青铜峡一带的中上游河段为多 北方铜鱼原来在黄河上游数量较大,且个体大,富含脂肪,味特肥美,是宁夏、甘肃等地的珍贵经济鱼类,称“黄河鸽子鱼”,以靖远一带最多但在长期无节制的开发中,严重捕捞过度,资源急剧下降三门峡等水利枢纽的建设阻断了北方铜鱼的洄游通道,加之水文条件的改变,影响产卵场的生境,诸多因素的作用,导致北方铜鱼面临濒危。
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原名多鳞颜颌鱼,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俗称:钱鱼、梢白甲、赤鳞鱼英文名:Largescale shoveljaw fish 体长,稍侧扁,背稍隆起,腹部圆头短,吻钝,口下位,横裂,口角伸至头腹面的侧缘下颌边缘具锐利角质;须2对,上颌须极细小,口角须也很短背鳍无硬刺,外缘稍内凹胸部鳞片较小,埋于皮下体背黑褐色,腹部灰白体侧每个鳞片的基部具有新月形黑斑,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黄色,外缘金黄色,背鳍和臀鳍都有一条桔红色斑纹 栖息在河道为砾石底质,水清澈低温,流速较大,海拔高程为300-1500米的河流中,常借助河道中溶岩裂缝与溶洞的泉水发育,秋后入泉越冬4月中旬出泉,出泉多集中于夜半三更,头部朝内,尾部向外,集群而出,一般在8-10日内出完雄性性成熟一般在3龄以上,雌性为4-5龄,怀卵量为0.6-1.2万粒,生殖季节于5月下旬至7月下旬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及着生在砾石表层的藻类为食,取食时用下颌猛铲,进而将体翻转,把食物掰入口中取食后的石块,可见白斑点点 分布于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河和山东泰山。
多鳞铲颌鱼肉嫩味鲜,有滋补明目下乳之功效,为山溪鱼产中之上品在产区种群数量较大,特别是在陕西南部山区为优势种群4月中旬当鱼群出泉时,数量很大,一些较大的鱼泉最多可达万斤以上,一般多为几千斤,小鱼苗也在百斤以上,是当地群众喜食的山区特产今后如能对其天然资源加以保护,同时解决人工繁殖等技术问题,它将是山区渔业中一种很有前途的养殖鱼类 红鳍原鮊(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属鲤形目,鲤科,鮊亚科,原鮊属俗称:短尾鮊,黄掌皮,黄尾鲹,红梢子,巴刀,小白鱼英文名:Redfin culter 体长而侧扁,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尾柄短,其长短于或等于其高腹部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稜口小,上位;下颌突出,向上翘,口裂和身体纵轴几乎垂直眼大,鳞细小;背鳍短,具有强大而光滑的硬刺侧线前端略向下弯曲,后端复向上延至尾柄正中体背部灰褐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体侧鳞片后缘具黑色素斑点;背鳍灰白色,腹鳍、臀鳍和尾鳍下叶均呈桔黄色,尤以臀鳍色最深生殖期间雄鱼的头部和胸鳍条上出现珠星,生殖期过后消失 红鳍原鮊喜欢栖息在水草繁茂的湖泊中,也可生活在江河的缓流里幼鱼常群集在沿岸一带觅食;成鱼则常成群游动于水面,冬季在深水处越冬。
2冬龄鱼一般能达到第一次性成熟,最小个体仅11厘米,重约17.6克产卵期在5-7月,产卵场一般在水草丛生的地方,卵产出后粘附于水草上红鳍原鮊为凶猛性肉食性鱼类,幼鱼主要摄取枝角类、桡足类和水生昆虫,成鱼一般以小鱼为食,亦食少数的虾、昆虫和浮游动物 黑龙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台湾岛、海南岛等水系的中下游干支流和附属静水水体中都产国外见于越南、朝鲜及俄罗斯 红鳍原鮊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经济鱼类最大个体可达30厘米,常见个体多为长20厘米,体重100克左右分布极广,数量相当多,在个体别地区则为主要渔获物之一红鳍原鮊肉白细嫩,味美其全鱼可作药用性味甘、温、利水,有消水肿之功效用以治疗消瘦浮肿、产后抽筋,均有一定疗效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俗称:黄腊丁,央丝英文名:Yellow cartfish 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刺活动时能发声脂鳍短小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 多在湖泊静水或江河缓流中营底栖生活,尤喜生活在具有腐败物和淤泥的浅滩处。
白天潜伏于水体底层,夜间浮游至水上层觅食,冬季多聚在支流深水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黄颡鱼是一种典型的广食性鱼类,幼鱼主要食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的幼虫,成鱼以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黄颡鱼2龄达性成熟每年5-7月,雄鱼游至沿岸地带水草茂密的淤泥粘土处(水深8-40厘米),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转动,掘成一个小小的泥坑,即为产卵的鱼巢雄鱼筑巢后即留在巢里,等候雌鱼到来,在巢里进行产卵受精产卵活动多在气候由晴朗转变阴雨的夜间进行雌鱼产过卵后即离巢觅食,只有雄鱼在巢附近守护发育中的卵和仔鱼,直到仔鱼能离巢自由游动时为止(大约7-8天) 黄颡鱼分布广,除西部高原外,全国各水域均有分布它个体虽较小,但产量大肉质细嫩,无小刺,多脂肪,其蛋白质含量为16.1%,脂肪为0.7%,是我国常见的食用鱼类黄颡鱼的种类颇多,常见种还有长须黄颡鱼(P.eupogon ,英文名:Shorthead catfish)、瓦氏黄颡鱼(P.vachellii ,英文名:Darkbarbel catfish)、光泽黄颡鱼(P.nitidus ,英文名: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