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1035011429城市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52761194
  • 上传时间:2023-10-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0.87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城市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内容摘要内容摘要:通过对关于城市建设文献的梳理和以及实地对城市的观察,发现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户籍制度长期存在,造就了“半城市化”“伪城市化”;二、城乡差距持续拉大;三、区域发展不平衡四、政府政绩观作祟;四、重建设,轻规划,城市病横行总之,当今城市化建设的现状十分不容乐观,面对挑战和考验,我们应该积极探寻解决的措施本文区别于以往的研究,更加侧重从“以人为本”和城市的“根”的角度对解决目前问题路径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有:一、明确定位政府职能,改革户籍;二、制定城市整体规划,推进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三、加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实现人文关怀关键词:城市化建设 问题 对策Abstract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ity construction of literature and field observations on the city, found that the current cityconstruction ha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first,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o exist for a long time,created a "semi city" and "pseudo city"; two,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three,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from view four, government performance; four, heavy construction, light planning,urban diseases rampant. In conclus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ity construction is not optimistic, facing thechallenges, w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solutions. In this paper, the difference from previous studies, moreemphasis o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path are analyzedfrom the "people-oriented" and the "root" of city. Mainly has: first, clear positioning of government functions,reform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two, making the planning of the whole city, promoting the city sustainable realize the humanities concern.Key word:City construc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目录内容摘要 1Abstract 2第一章 绪言 1第一节 研究背景 1第二节 研究意义 1第三节 研究方法 2一、文献法 2二、观察法 2三、访谈法 2第二章 城市化存在问题 3第一节 户籍制度长期存在,造就了“半城市化”“伪城市化” 3第二节 城乡差距持续拉大 4第三节 区域发展不平衡 4第四节 政府政绩观作祟;重建设,轻规划,城市病横行 4一、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5二、 道路拥挤,出行困难 5三、 资源短缺,威胁城市可持续性 5第三章 解决我国城市化问题的路径分析 6第一节 明确定位政府职能,改革户籍制度 6一、明确政府职能,遵循城市发展规律 6二、 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 6第二节 制定城市整体规划,推进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6一、做好城市规划,彰显独特性 6二、 重视城市文化建设,留住城市个魂魄 7三、 提前预防城市病,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7第三节 加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实现人文关怀 7一、社会保障对城市稳定至关重要 7二、社会保障制度能提升生活质量 8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 8第一节 结论 8第二节 反思与不足 8一、理论素材较少 8二、缺少数据支撑,第一手资料较少。

      9谢辞 10参考文献 11第一章 绪言第一节 研究背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是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机器的运作把很多人从手工劳动中剥离开来,进而开始走出家庭作坊,源源不断的走出家,开始向交通便捷、自然资源丰富(矿产、原料、景观)等地区集聚,这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城市兴起的过程当然城市的发展有非常多的原因,比如政治规划、宗教起源、水源分布等机器的运转、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并且城市中的优越条件不断吸引着农村人向城市迁移,于是城市化的概念开始产生城市化”一词最早出现于1867年西班牙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依勒德丰索·塞尔达的著作城市化一词最早由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依勒德丰索·塞尔达1861—1876在《城市化概论》一书中首次提出,这本书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有关城市化问题的专著现在关于城市化的概念有非常多的版本,但实质上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迁徙的过程;城市化率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社会的发展就是城市化的过程2011年4月28日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1亿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6亿人,占49.68%。

      2011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首超50%[1]50%这个节点具有深刻的意义,在我国历史上这是首次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数量超过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数量,这彰显了我国城市化水平又“更上了一层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地理学、人口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及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本文正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背景下,综合不同领域的研究视角,对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的问题以及解决城市化问题的路径进行粗浅的分析第二节 研究意义 城市化水水平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社会发展的牵引力、是现代文明发展程度的衡量因素之一[2]对“解决市场需求不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以及与国际经济接轨等一系列迫切问题有着重要作用[3]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Stiglits)曾谈到“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这句话凸显了我国城市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之大然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有其固有的规律,并且需要时间的积淀作为最早完成城市化的英国,城市化率从30%到75%4用了200年,美国用了100年,日本用了70年,韩国用了50年,中国只用了40年。

      40年里完成了其他国家百年发展历程,高速发展背后必然隐藏着危机其中被广为诟病的是“城市病”,激增不减的人口、拥堵不堪的交通、日益恶化的环境、加剧短缺的资源等这些问题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如同房地产界的泡沫一样,规模不断扩张的城市所掩盖的“高速低质”危机,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因此,深刻挖掘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且通过系统化的整体思维去探寻适合我国的城市发展道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这直接关系到城市化进程能否持续良性推进;关系到城市化的推进能否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而非受“城市病”所迫;关系到我国甚至整个世界打大环境能否的稳定第三节 研究方法方法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研究能否真正把握好切入点,直接关系到研究的进度和质量为了能够搜集到更加详细的资料、数据,更加全面的了解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采用了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以期通过不同方法来获取不同视角的、多元化的调查资料 一、文献法文献法几乎是做任何研究都必不可缺的方法之一期间,笔者查阅了大量与城市化相关的著作、论文、报刊以及网络材料通过阅读、梳理这些文献材料能够帮助获取目前关于城市化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充实写作的素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视角。

      比如关于城市化建设中的问题,不同学者有其各自的侧重点,因此通过博众家之长,结合自身的专业敏感度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写作方向 二、观察法在探究我国城市化的问题时,对城市的多维度观察就必不可少了区别于一些学科比如社工或心理学,在此过程中所涉及的观察对象更多的是和城市建设相关的内容比如交通的状况、排水系统、环卫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这是因为扭曲政绩观的左右,城市的建设多是注重“楼高、城大”,而忽略细微工作 三、访谈法数据的蹿升的确能彰显出某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民分享发展带来的成果因此,笔者特对不同群体进行了随机访谈,访谈的对象主要有农民工、本地市民、大学生、小商贩通过与这几个不同主体的访谈,真实了解他们各自对城市化的认识与见解第二章 城市化存在问题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起步阶段(1949一1957);停滞阶段(1966—1978);不稳定阶段(1958—1965);加速发展阶段(1979-1991年);高速发展阶段(1992-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了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17.92%上升到2010年的45.7%[4],每年以不低于1%的速度增长。

      上文也讲述到,我国用了4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至少百年的积累高速度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城市、融入城市,体验城市生活带来的美好光鲜的背后却掩盖不了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些是很多国家够经历过的共性问题,由于我国特有的制度安排,使得城市化的问题更加的错综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个方面:第一节 户籍制度长期存在,造就了“半城市化”“伪城市化” 不可否认,存在已有半世纪之久的户籍制度在控制城市人口、稳定社会秩序,尤其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短缺的背景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户籍制度俨然构成了大多数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的屏障虽然部分城市允许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房屋的农民落户,但是对于一般进城打工的普通民工则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无论是养老、失业与医疗保障,农民都无法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类似的研究多集中于农民工的城市化或者城市融入方面比如,蔡昉等从制度视角提出了户籍制度的分割导致中国农村劳动力“钟摆式”“候鸟式”流动模式,很难真正在城市扎根这种人在城市但是享受不到与当地居民同等福利的现象被称为“半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农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内心上也缺乏归属感。

      据统计,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46.59%,而城镇地区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3%这就意味着有约13.6%生活在城镇地区的人没有城镇户口,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5]数量如此庞大的“真农民假市民”和当地居民共同集聚在城镇,但是户籍制度的存在把他们划分为两类人,这本身就是一种虚伪的城市化,充满着数据泡沫因为建设用地的需要,很多农民失去土地,被“抬上。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