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区民间民主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docx
17页本地区民间民主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篇一:邯郸地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 发展调查研究 邯郸地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 发展调查研究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邯郸地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文化是一个民族独有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得以继续存在的基础,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那么即使他的人民依旧存在,这个民族的存在和消亡实际上是没什么区别的而我们为之自豪的中华文化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半是精英和典籍的文化,一半是民俗文化两部分同等重要,互相间不能替代但是就像冯骥才曾经说的一样,“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期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我们的文化没有了载体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 关键词:传统文化、消亡、保护 (一)邯郸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正在消失 和很多民间文化一样,邯郸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正在消失邯郸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包括戏剧、武术、杂技、舞蹈等等,例如扇古赛戏、永年吹歌,它们历史悠久是一笔很珍贵的文化遗产但是这些传承着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文化形式在各式各样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市场、生存发展的空间以至于走向消亡。
(二)邯郸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逐渐消失的原因 1、农耕时代已经结束,进入工业时代,这直接导致了原来民间民族文化生存的土壤变化,人们的社会心理、行为习惯以及精神的变化导致现在民俗艺术文化与生活逐渐脱轨 2、由于民间文化长期不被重视,也没有从文化上、全球化的背景上来看待这个“中华文化的一半”以至于我们对传统民俗文化认识不足,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来保护它们的传承 3、传统民间文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的传承一般都是口耳相传,并且还有很多“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禁忌,传承的范围也很窄,大都是师傅传给徒弟、父亲传给儿子这样的形式,一旦出像断线,这种形式很快就可能消亡 4、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民间文化还没有来的及做好细致的整理,西方的各种文化就来到中国,这种带有商业行为的文化形式拥有强大的资本,对中国的各种民间文化造成了强大的冲击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一)传统文化 1、成语典故文化 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广袤地域的辉煌历史、深厚丰腴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披沙拣金,凝聚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据不完全统计,由邯郸历史和相关史书中所滋生、蕴积、提炼出的具有邯郸地方特色或与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达1500条之多,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等,它们以言简意赅、精辟神妙、富于哲理、寓于情趣、耐人寻味而成为中国汉语言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邯郸的成语典故,集中原与边塞之风韵、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瑰宝20XX年10月26日,经中国文联批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邯郸市举行命名颁牌仪式,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成语典故文化已成为邯郸文化脉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广府太极文化(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灿烂的东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清朝道光年间,在中国邯郸的永年县广府城,诞生了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和武禹襄,使永年县成为中国太极拳两大流派—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杨式和武式太极拳广为传播,尤其是杨式太极拳开武术健身之先河,使太极拳易于习练,成为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太极拳作为祖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瑰宝,就是从这里走遍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亿万民众热爱的体育健身运动太极拳以集武术、医术、导引术为一体的科学的人体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及爱好者的重视和喜爱,广府的太极拳文化已成为中国的国粹而载入史册被国家授予“世界太 极拳夏令营基地”、“太极拳研究中心”、“太极拳之乡”、“太极拳圣地”如今,以杨露弹和武禹襄为代表的广府太极文化,已成为河北乃至中国向世界传播健康和友谊的纽带。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3、女娲文化(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娲皇宫,传说是华夏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娲皇宫因此而得名女娲因女娲抟土造人,又是人类的创造者,故被世人尊称为“华夏祖庙”娲皇宫建造在悬崖峭壁上,阁楼高悬,构造奇巧,被称为河北古建筑十大奇观之一从娲皇宫开凿的石窟和摩崖刻经考察,它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距今已有1450余年,后经历代相继扩修,逐渐形成今日规模相传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女娲的诞生之日,每当此时举办娲皇庙会,来自周边数省的游客云集此地祭祀女娲千百年以来,流传在这里的民风民俗,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形成了丰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大地远近闻名以娲皇宫为代表的女娲文化,展现了女蜗在洪荒之世,与自然抗争、改造自然、造福苍生的不屈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涉县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 4、磁州窑文化(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磁县、峰峰矿区的西部地区,是绵延的太行山余脉,这里蕴藏着大量的高岭土,是制作陶瓷的天然原料从北齐时就已开始烧造瓷器,并逐渐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观台和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两大窑场宋元时期逐渐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从此薪火相传,绵延千年。
其造型优美,装饰手法丰富,色彩对比强烈,题材广泛,技艺高超,瓷器产品在艺术上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它所创造的白地黑花的装饰艺术,集诗、书、画于一体,独具浓郁的乡土气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窑的最高水平古来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说磁州窑以粗犷、豪放、潇洒的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创造了宋金元时期民间瓷艺的最高成就,体现出民间工艺强大的生命力磁州窑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艺术中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5、北齐石窟文化(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响堂山石窟和娲皇宫石窟为代表的北齐石窟文化,是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经群,代表着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最高成就响堂山石窟是北齐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国云岗、龙门、敦煌、麦积山四大名窟之后的全国第五大石窟群也是北齐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它始建于北齐,经隋、唐、宋、明历代开凿续修,共有大小洞窟十六座,造像4300多尊它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互相融汇过程的历史体现,另一方面是南北方文化相互渗透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汉化过程中承上启下,融汇贯通的重要环节娲皇宫石窟现存北齐佛教刻经六部,共计约l 3万字,是国内摩崖刻经保存文字最多最完整的一处,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校勘中国佛教史籍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北朝书法艺术的。
(二)传统民俗 1、大名攉杆 在大名县回族流行的一种传统节目攉杆长三丈六尺,一丑角扮演赃官坐在杆顶,在锣鼓乐曲的伴奏下,做出许多滑稽的动作丑化赃官行进中将攉杆一甩,把赃官抛出,以示赶走赃官 2、永年吹歌 主要乐器为艺人自己制作的唢呐,常与横笛、捧笙及打击乐器配合演出曲牌丰富多彩、曲调热烈奔放世代相传,大约有600多年的历史永年县也有“吹歌之乡”的美誉 3、帏子灯 是在滋县、峰峰和武安盛行的民间舞蹈帏子灯,样式与万民伞相近,顶部固定一盏艺术灯,并饰有彩花,用帏子灯组成“天下太平”等字样或花样 4、临漳撵花 流传在临漳一带的民间艺术形式有许多出传统戏剧组成,每出戏为一组也就是一朵花一组组依次沿街表演,故称撵花排在最前面的一朵是“琉璃鬼斗恶婆”,琉璃鬼即为“花头”,有他指挥各组“花”的行进与表演 5、古赛戏 自元代以来在邯郸县东滇池一带流行赛戏道白配有浓重的乡音,唱是有朗咏色彩的吟唱念中有腔,唱中有吟,流露出吟古诗的韵律故而戏装道具简单朴实、表演也略显粗犷 6、馆陶焰火 每到正月十五,或者是二月二,村子里会组织焰火晚会,以二月二浒演村的焰火为主,甚是隆重,据说好远的地方都会去看。
典型的有“花”用泥做成窝头型装,或者是铁制的,能装2斤左右的火药,点燃后喷出的“火树银花”约4~5米高,很壮观寓意一年生意火红,家丁兴旺 还有“跑马”,木架做成马的形状,在木马身上用鞭炮围满,由青壮年身披湿麻袋片,手持木马在身体一侧,点燃后快速奔跑,直至鞭炮燃完 7、 彩布拧台工艺 它是在木搭戏台骨架的基础上采用各色花布拧扎成一个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的玲珑多姿的仿古戏楼从台脊、瓦捞,飞檐、走兽,到圆柱、方梁,屏风、斗弓、匾额,无不用布拧扎而成或翎毛、花卉、人物、花纹,处处形象生动,以假乱真 这种工艺的雏形是过去冀南豪门望族大办丧事高搭的灵棚,所不同的是以白布为主一般用白布拧扎成的有主孝棚、左右陪棚、牌坊、门楼等颇具规模的银色殿堂充傲灵堂把这种工艺用在戏台的装饰上,是大隐豹村历史上民间艺人的创举据老艺人陈登攀介绍,这门工艺在他村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始于何时谁手,已不可考只据老艺人口传,大概与丛中民间花会的产生当在一个时代,也就是说在明太祖年间 三、经验体会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增强了我的办事能力交往能力,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
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使自己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学校、在社会的任务,更好的学习工作 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 中国青年报 参考文献:《邯郸文化知多少》 《中国民俗》 百度 篇二: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报告 梅州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 调查报告 班级:10旅游管理1班 姓名:廖颂畅 学号:20XX121813 梅州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 调查时间:1月28日-2月18日 调查地点:梅州市梅县松口镇 调查对象:当地居民 调查方法:面对面访谈、实地调查 调查人:廖颂畅 二、调查报告 (一)前言 梅州在语言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一面,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梅州的文化在不等程度上被削弱,而人们对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所以我们这份调查报告目的在于对梅州历史文化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梅州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程度,探究梅州文化的去从。
(二)关键词:梅州客家民间传统文化 保护与发展 (三)我们眼中的客家传统文化现状 调查中,89%的当地居民都听说过或参加过客家人的传统节日对于梅州有”世界客都”、”文化之乡”这些称号,同学们都普遍认可另外,有87%的同学认为客家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客家山歌和客家妇女的能力和地位 (1)客家山歌:虽然它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将近30%的同学认为它——腐朽老旧,难以理解认为它缺乏时代感的稍次据调查统计,80%的家庭中,有参加与客家山歌有关类活动,但这80%的家庭中参加的主体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客家人的传统戏剧——客家山歌并没有很好地传承下去 (2)客家妇女的能力和地位:对于客家妇女的能力和地位,大部分同学认为这只是个人品质,还没上升到传统文化的高度但是在分性别统计中发现,女生有相当部分认为:客家妇女的勤劳与朴实,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这点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要得到很好的保存、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