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市生态资源评价体系及修复策略研究.docx
8页济南市生态资源评价体系及修复策略研究 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300072摘要: “泉城”济南拥有独具特色的泉水生态资源和山水生态格局,开展系统全面的生态资源评价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济南地域特色,提出建立“自然+人文”双维度、“市域+泉域”双层次的生态资源评价体系,并在此逻辑体系下开展评价工作,提出生态修复管控策略及指引落地的实施保障机制,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关键词:生态资源,地域特色,指标体系,评价方法1 研究背景我国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核心体现国土空间规划时代,贯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战略,生态是底色,文化是特色,涵盖全域全要素的系统性资源评价成为规划重要的前置性工作济南地域特色显著,是以“泉水”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受地质构造格局影响,发育良好的岩溶含水层构成“泉域”,泉域内独特、完整的地下水汇流和富集系统,以及有利的地下水出露条件,造就了济南地区成因类型多样、水量水质俱佳的泉水景观,独具特色的泉水体系是济南市重要的生态要素。
2“双维度+双层次”评价体系2.1 体系构建坚持层次明确、覆盖全面,生态优先,兼顾人文等原则,建立“自然+人文”双维度、“市域+泉域”双层次的生态资源评价体系,以尽可能涵盖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为基本要求,选择具体评价要素,全面反映生态资源现状自然生态维度,以生态资源空间评价为主,统筹“市域+泉域”双层次市域层次全面分析生态资源现状,通过多元数据分析全面摸清生态家底;泉域层面聚焦重点保泉区域,评价泉水特色生态功能,重点评价“水源涵养”与“入渗补给”两项组成泉水生态功能的关键要素人文生态维度,综合分析济南泉水人文生态特征市域层面对泉水文化渊源及泉水出露点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泉域层面针对历代七十二名泉等重要泉水资源人文生态价值进行重点评价2.2 生态资源基础评价基于地域生态禀赋与特色,确定生态核心要素与影响分析要素为评价内容生态核心要素包括自然生态空间内的林地、草地、河流水系、滩涂湿地,农业生态空间内的耕地、园地,城乡建设空间内的公共绿地;影响分析要素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设施及其他建设用地、采矿用地等[1]经过分析,自然生态、农业生态的要素总量均呈现下降趋势自然生态要素年均下降速率约9.09km²/年,其中林地缩减面积最大;农业生态要素年均下降速率为9.06km²/年,与自然生态要素基本持平。
2.3 自然生态功能评价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运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状态本次选取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等四个生态要素指标对区域生态资源现状进行评价[2]经综合评价,生物丰度指数较为优越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南部山区、长清山区东北部林地、以及黄河沿岸、湿地周边;植被覆盖指数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南部山区、章丘山区中部及平阴县中部地区,其中市域北部植被以农田及园地为主;水网密度指数以黄河为界,黄河南部以贯穿城市建设区的梳状河网为主,北部平原地区灌溉沟渠坑塘河网密集;土地胁迫指数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山前带状城市建设区综合加权上述四个生态要素指标,可以看到市域生态优良区域主要分布于市域南部山区地区及黄河沿岸地区自北向南形成北部农林生态功能区、中部城市空间发展区、南部自然生态涵养区等三大资源功能分区,黄河生态走廊是市域范围最为重要的生态廊道,济西湿地、白云湖湿地、鹊山水库等是生态品质优良的生态节点2.4 泉水人文生态功能评价根据泉水地质勘查与分析,市域南部的泉水补给区是济南市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根据泉水补给生态功能的强弱程度进一步评价细化为“重点渗漏带、直接补给区、间接补给区”三级。
对各项指数进行加权分析,评价直接补给区内水源涵养功能济南泉水具有“人、泉共生”的人文生态特色,从现状品相、文化价值两个层面构建泉水人文生态功能评价体系统筹泉水出露情况、泉水标识配套、周边景观风貌等要素,评价泉水现状品相,较好的泉水出露点集中于老城,结合泉水园林、泉水民居以及泉水街巷,泉池及其周边环境整体保存较好统筹泉水历史渊源、周边历史遗存等要素评价名泉文化价值,老城区四大泉群含两处历史文化街区,泉水文化底蕴深厚,外围白泉泉群、玉河泉泉群内名泉周边历史文化遗存及风物流失严重,文化内涵彰显不足[3]3 多维引领下的生态修复策略3.1 自然生态的保育与修复结合泉水成因,厘清对济南泉水成因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概括为“区、带、山、河”,即直接补给区、重点渗漏带、山体以及河流水系直接补给区岩溶地下水与泉水为同一含水岩组,是济南泉水的重要补给区域和水源涵养区域重点渗漏带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是补给区内地下水入渗的重要通道山体是水的源头,是河流汇水的重要区域,保泉必先保山河道、水库是雨水汇集最集中的地段,可大幅提高地表水入渗山体修复应重点保持水土、汇集缓冲、涵养下渗,严格项目准入,保育植被以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引导农业种植区逐步退耕还林,着力提高直接补给区与重点渗漏带范围内森林覆盖率。
河流水系具有拦蓄补源的生态功能,应加强汇集拦蓄、入渗补给、调水补源,范围内各项建设活动应满足地表水入渗及河道安全保护要求3.2人文生态的保护与传承以名泉出露点集聚区域为核心,结合文化遗产聚集区划分,统筹名泉周边历史遗存及旅游资源要素,划定名泉聚落,提出名泉文化聚落主题文化特征,划分传统地域特色单元,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串联文旅要素针对市域所有泉水出露点,明确分级保护区划,划分核心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并提出相应管控措施;分类施策,按照精品展现类、特色示范类、重点提升类、适时重塑类,分类提出文化标识、景观风貌、文化特色、设施配套、交通微循环、特色体验等方面的提升策略3.3 建设活动的生态化管控为控制建设用地继续向南蔓延,建议划定中心城建设用地南部增长边界,以外区域禁止城市开发建设,从而促进城市空间集约高效、紧凑布局对既有建设用地,坚持“治理污染源,运用工程技术手段,修复改善入渗补给能力”的总体原则,逐步推进“海绵城市”技术修复衔接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入渗技术与泉水保护技术措施,增加透水面积,管控中心城内蓝、绿线系统,增加绿色屋顶、透水路面、透水广场等设施,保证中心城最基本的透水面积,减小综合径流系数,促使更多的雨水渗入地下,增加地下水补给。
同时增加拦蓄存储设施,通过下凹式绿地、雨水湿地、蓄水池等海绵设施建设,将雨水进行蓄存回用,延长雨水入渗时间,增加雨水入渗量4 指引落地的实施保障机制明确实施保障策略,在法规性、行政性、技术性、经济性等不同方面制定相应保障措施;提出管控行动纲领,从水生态环境、山体治理与修复、城市建设、文化风貌等多个角度制定行动计划泉水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与城市治理、公共管理密切相关,健全相关政策、制度是保障,应当建立由日常监督检查、专业机构评估、专家定期咨询、公众广泛参与、部门工作考核、奖惩激励办法等系统构成的长效工作机制参考文献[1] 谢花林,李秀彬.基于GIS的区域关键性生态用地空间结构识别方法探讨[J].资源科学, 2011,33(1): 112-119.[2] 焦胜,刘奕村,韩宗伟,等.基于生态网络—人类干扰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优先区诊断——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 2021,36(9):2294-2307.[3] 杨俊,国安东,席建超,等.济南城市三维景观格局时空分异特征研究[J].地理学报, 2017, 72(4): 646-656.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