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蒿里行”赏析.doc
10页蒿里行"赏析1 “建安风骨” 在汉代文坛沉寂数百年之后,产生了建安文学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我国文人诗歌的第一次大丰收,并以其特有的“建安风骨”彪炳诗史这都是与曹操的创作密不可分的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罗致文士,蜚声建安诗坛的“建安七子”除孔融以外都被网罗在邺下文人集团里,杰出的女诗人蔡琰也聚于其麾下,因而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局面另一方面,他用自己富于创造性的作品开创了文学上的新风气,以其诗歌中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建安风骨”的基调 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2 曹操其人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公元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三国中曹魏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 、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曹操文学作品的特色、创新、开创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鲁迅先生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3 曹操诗的风格 曹操的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风格“清峻"、“通脱”,“跌宕悲凉”,个性鲜明,贯穿着强烈的反传统精神他以情胜辞,以质胜文,擅长以质朴的形式披露胸襟,绝无浮华靡丽的辞句追求他自觉地向乐府学习,运用乐府古题写新的时代内容,富有创新精神旧瓶装新酒,虽然在语言形式上接近汉乐府,却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曹操的《短歌行》被后世誉为“四言极品”,使《诗经》之后已逐渐衰落的四言诗发出了新的夺目光彩他还改造四言、杂言古辞为五言,并获得成功,因此,鲁迅先生赞誉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4 “蒿里行”全文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注释】 蒿里行: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蒿里行为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关东:指函谷关(今河南新安县东)以东。
义士:指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 兴兵:起动,发动军队. 群凶:指董卓及其婿牛辅、部将郭汜等人 盟津:即津,在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起兵伐商纣王时,曾与各路诸侯在此地会合订盟.这里用“会盟津”代指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结成联盟 乃心在咸阳: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尚书·康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此处化用其句咸阳是秦朝首都这里的“咸阳"和上句的“盟津”都是用典,并非实指 雁行:大雁飞行时排行的行列.比喻讨董各路军队都列阵观望,畏缩不前,不愿齐心合力,奋勇杀敌 嗣还:随即 戕:残害 淮南弟:指袁绍的从弟袁术 称号:即称帝,指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在淮南寿春(安徽寿县)称帝之事 刻玺:刻皇帝所用的印章,指袁绍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图谋废黜汉献帝,拥立刘虞为皇帝的事 铠甲:古代军士打仗时护身的金属制做的为铠,皮制的为甲.虮:虱子的卵5 “蒿里行”的背景公元189年(东汉中平六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袁术、韩馥、孔伷等关东(函谷关以东)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
然而这支联军中的众将各怀私心,都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齐心合力,一致对付董卓当董卓领兵留守洛阳以拒关东之师时,各路人马都逡巡不前,惟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据史载,当时无人敢于率先与董卓交锋,曹操对联军的驻兵不动十分不满,于是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虽然战事失利,但体现了曹操的胆识与在这历史动荡中的正义立场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的军阀混战,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极大破坏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对联军的自相残杀,以及使生产遭受破坏,百姓遭受战祸的悲惨景象,作了真实而形象化的描写,并对民间疾苦表示了同情. 6 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 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7 赏析 a)解题:“蒿里”之曲,原是齐国东部的民谣,它是当地士大夫、庶民死后出殡时唱的挽歌唱时一人领唱,数千人和唱,那场面是相当壮观的曹操“雅爱诗章",“登高必赋";他又是个音乐的爱好者和行家,往往是“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并且立即把这些新编乐章交给倡优们演唱,常常是“日以达夕",乐在其中他一生戎马倥偬,写了许多诗,全是乐府歌辞,都具有民间歌谣的特点.这首《蒿里行》,就是他运用乐府旧调旧题的形式,反映汉代末年社会动乱现实的诗篇利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这正是诗人的特长和特点我们从他的大部分诗作来看,无论是状物抒怀,叙事写景,都可以听到诗人的心声和时代的脉搏在一同跳动.它不仅在继承秦汉优秀诗歌传统,推动五言诗的发展上作出了出色的贡献,而且一反汉末名门士族所谓“经术”的陈腐传统,面向民间,向民间歌谣学习他的诗作能针砭时弊,言之有物,开创了一代诗风.《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确是一个创举,也是一篇战斗的檄文诗人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当时势力雄厚、地位显赫的二袁,这充分显示曹公是具有非凡的胆略和卓识的。
b)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叙述当年关东诸群将领联兵讨卓的一段史实「义士」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首领.「群凶」指董卓等董卓原系西北凉州的下层豪强,为人「狼戾贼忍,暴虐不仁」,是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惨毒之人,汉灵帝刘弘死,董卓遂乘「帝室大乱」,外戚、宦官互相谋杀之机,进兵京师,从此专断朝廷,无所不用其极其所作所为,引起朝野人士,特别是关东诸郡军事豪强的强烈不满,於是同时起兵,各拥兵数万,推袁绍为盟主,以勤王的名义共同讨卓先此,董卓曾表曹操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曹操不肯与之沆瀣一气,率先在已吾(河南省宁陵县)起兵讨卓 c)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盟津,即孟津(今河南省孟县南),曹操写了两个历史典故,商朝末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伐纣,会八百诸侯于盟津,;另一个故事是说,刘邦、项攻打秦时曾约定,谁先打下咸阳,谁为王虽然你人在外,而你的心却无时无刻不在王室以後因称关心国事、忠於朝廷为「乃心王室」 「咸阳」指长安,代称王室故此两句是说,最初的希望是:讨卓联军能够像昔日周王伐纣时,与各路诸侯会盟孟津那样同心协力,共讨董卓,复兴汉室此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的雄韬大略和参加讨卓联军的心志. d)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此写关东诸郡将领联合起兵之初的情景。
作者的初衷,是希望各路将领同心协力,扶助汉室,铲除「群凶」然而事与愿违,诸郡将领各怀异心.有的畏「卓兵强」;有的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以致观望不前诗人一反联军将领迟疑不进的消极态度,独自引兵而西,将据成皋可惜出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诗人自己也为流矢所中而联军兵十馀万,却天天「置酒高会,不图进取」.诗人因而感慨万千 「踌躇」从情状方面写出各路将领犹豫不定、畏缩不前的样子.「雁行」,指雁飞有序,或成「一」字形,或成「人」字形,不能互相超越.从行动方面侧写联军各路兵马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出战.「雁行」二字贴切而生动 e)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写原讨卓联军各路将领之间的互相残杀和兼并从历史角度来看,以袁绍为盟主的讨卓诸将,其实也多是雄据一方、残害百姓的军事豪强他们所以出义兵勤王的旗号反对董卓,实际上是为了借以巩固和加强他们各自的割据实力诗人清醒地意识到讨卓联军「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的内在原因故此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具有承上启下、警醒全篇的作用它说明了讨卓联军为什麼不能同心协力地把讨卓战争进行到底,也深刻地揭示出他们为什麼会「嗣还自相戕」,以致造成下文所描写的那种社会惨象f)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这两句,通过两个典型事例,说明联军将领早就各怀异心。
上句指袁绍的从弟袁术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僭(jiàn)称皇帝事下句指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袁绍谋废汉献帝,立幽州牧刘虞为天子,并「刻作金玺」事.这裏「淮南」、「北方」并举,是因袁术割据淮南(今安徽省六安、巢湖一带,汉初为淮南国属地),袁绍屯兵淮河以北的河内(今河南省武涉县西南).诗人特以袁氏兄弟所作所为为例,一方面说明诗人对他们僭越行为的不满,另一方面还因为他们是当时淮河南北两个最大的军事豪强,他们给社会和人民群众带来的危害更大.通过两例,说明联军将领早就各怀异心 g)铠甲生虮蝨,万姓以死亡:这两句写战争的频繁和残酷上句以小见大,从戎旅写起,通过战争中的一件生活细事——连年争战战士身上生了虮蝨,来反映烽火不断兵士不得解甲下句从大处落笔,写百姓的大量死亡,概括地反映出战争的残酷此两句在写战争的频仍和残酷. h)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这两句进一步写出战乱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後果上承「万姓」句,从战场写起从战场写起:因为兵民死亡惨重,尸体无人收殓掩埋,任其暴露荒野,年复一年,唯见百骨纍纍这是一幅多麼令人触目惊心的战争惨象啊!下句把笔锋伸向广阔的地区,以「无鸡鸣」来写战争所造成的无人区——那裏荒无人迹,自然也就听不到鸡鸣。
句首再著「千里」这样一个表示空间范围的词语,更见战争所造成的後果该是多麼严重!在如此广袤的地区都荒无人烟,那社会生产力将破坏到什麼程度,不就可想而知了麼?此两句进一步写出战乱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後果i)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悲痛之感和对无辜百姓惨遭屠戮的怜悯之情上文从死亡之多著墨,而这裏却从生者之少落笔,两相对照,更见战争给人民群众所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对社会生产力所造成的严重破坏从章法上看,这一句还有为结句「念之断人肠」抒发感情蓄势的作用.j)诗情:这首诗,最动人的还是作者的“诗情”. 前四句,可以说写诗人起初的愿望: “关东义士”虽可泛指诸路将领,但我以为主要是曹操隐然自指曹操兴义兵,讨群凶是其本心,尤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两句,正可谓是曹操开始追求的目标:他想大家合兵于孟津对洛阳构成一种进逼的势态,一旦洛阳得手就可打开进攻长安的门户,就可完成灭贼勤王的大计中间六句写曹操的失望:他没有料到这些军阀竟然这般卑鄙,因而大有“竖子不足与谋”的感慨,鄙视和痛恨之情感溢于言表最后六句写曹操的哀伤:他既是伤生民之苦,也是伤自己整顿乾坤宏愿的受挫从曹操情感发展的线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以天下为己任,救万民于水火"的博大胸怀和深挚情感。
这才使这首诗具有“诗史”的艺术魅力.作者在写这段纷繁的历史事变时,从大局着眼,从关节处入手,提纲挈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