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之比较.docx
7页中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之比较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本条件,也是人力资本积聚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的人才,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经济的增长 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 教育学中一般以18~24岁(中国和日本为18~21岁,西欧一些国家为20~24岁)适龄人口入学率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Trow)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精英化阶段,18~23岁适龄青年能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不足15%;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占适龄青年的比例达到15%~50%;超过50%便是普及化阶段马丁特罗还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不仅有量的区别,还有质的区别,即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入学条件、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美国是第一个经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占同龄人口的比例早在1940年就达到了16%,在20世纪40-50年代,欧洲主要发达国家也相继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不过,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全球并不平衡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1980年~1993年,非洲国家和地区第三级教育的平均毛入学率从3.5%上升到5.5%;亚洲国家或地区从5.3%上升到9.2%;大洋洲国家从21.4%上升到34.3%;欧洲国家从29.8%上升到37.8%主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经历了80年代的稳定发展后,90年代又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一时期,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一般完成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的过渡,个别国家正向全民高等教育阶段发展 有数据可比较的153个国家当中,52%的国家的高等教育仍然处于精英阶段,45%的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3%的国家的高等教育实现了普及总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1980年~1990年,实现大众化的国家以15%的速度在增加[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据粗略统计,1980年~1990年,我国普通高校数从600多所增加到1072所,在校学生从100万增加到206万,加上成人高校的大约有367万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达到160万人,2000年达到220万人包括各种形式的办学在内,目前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已超过1000万。
2001年我国高等教育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发展,将采取更加开放、灵活、多样的发展模式,使高等教育逐步向有条件的地级城市延伸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将在前两年扩招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招生,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250人,比上年增加了30万,增长幅度为14%左右2001年成人高校计划招生167万人,研究生计划招生16万人,比上年增加了4万人,高校的毛入学率已达到12%左右,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300万目前,我国部分省市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的毛入学率已达到或超过15%,北京同龄人口的43%在接受高等教育国家“十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05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15%目前,我国正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夕,或者说是“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二、中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的异同 高等教育大众化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世界各国概莫能外但由于时代和国情的不同,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又有不同的特点,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夕,已呈现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一些特征 (一)中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的相同之处 1.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既相互制约,又彼此促进、互动发展。
研究表明: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下;当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5-50%之间;当人均GDP高于12000美元时,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50%可见,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得以实现的重要经济基础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从长期看,高等教育培养了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从中短期看,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不论投资是由政府、企业或者家庭都会刺激经济的增长目前,我国人均GDP约为800美元,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2%左右,再经过3年的努力,将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得以实现的群众基础随着人民生活的富裕及物质需要日益满足,精神需要开始成为人们追求的重点,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以提高自身素质 3.社会平等观念是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的理念基础,以法治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得以实现的保障教育平等是实现社会平等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基础普及化的实现都是该国人民群众的社会平等理念推动下完成的从1787年~1970年,美国国会共通过了100多个重要的教育法律,各州有关教育的法律就更多,这些法律保障了美国高等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我国也制定了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高校依法取得了“自主办学”和“自主管理”的权利不过,法律亦明确规定,高校自主权的行使,在“不受侵犯”的同时,要“依法接受监督” 4.世界各国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大众化使高校入学人数剧增,许多在精英阶段根本无望升学的学生纷纷进入大学同时,大批量、粗放式的大学经营模式使高等教育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有人批评大众化使大学成了“垃圾场”[2]大众化阶段的到来使人不无担心,大量增加大学入学人数会导致“教育膨胀”为大量平庸的学生支付学费,只能导致高等教育贬值例如曾以量少质高而享誉世界的德国大学,在大众化过程中也一度出现质量下降问题自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数猛增了1倍多,教育质量“滑坡”的现象已引起高等教育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担忧一些高校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师资短缺、开课困难、教室和实验室场地设备紧张、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恶化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师的正常发展也受到限制同时,由于扩招幅度大,同一所学校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加剧,使目前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 (二)中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的不同之处 1.从整体上讲,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处在从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的过渡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施国家进入大众化前的精英高等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功能和教育形式等方面虽有不同,但具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的特征,如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院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庞大、办学层次和形式多样化等。
2.经费问题是制约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证明,单纯依靠政府投入难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美国高等教育经过300多年发展,逐渐形成由政府与企业资助、银行贷款、半工半读项目、基金会赞助、个人自费以及减免税等优惠政策组成的多样化财政体系,资金投入多元化,确保充足的办学经费经费投入的不足与高校规模扩大的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质量提高的“瓶颈”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使我们不得不以全世界不足3%的公共教育经费支撑着全世界19%的在校生的办学规模经费的不足将制约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3.发达国家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时,私立高校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采取的对策是,改革高等教育体制,为大众化消除体制障碍,实行高等教育双重制,即一部分是大学,以追求学术水平、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另一部分是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面向大众政府加强政策引导,这些政策主要体现为罗宾斯原则(为所有愿意接受籍教育,并且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合格者提供高等教育机会)、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学生津贴和贷款等创设开放大学及采用部分时间制(即非全日制)办学模式。
重视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监督的德国联邦政府创建了一种与传统大学并行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高等专科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侧重应用技术,重视实践教学,以培养各类技术型人才为主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主要依赖于私立高校和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等新型高校的发展,且其扩招也主要集中在理工科专业日本短期大学专业设置灵活多样,并且职业针对性强,因而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应用型人才美国从1950年至2000年的半个世纪中,其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高级专业人员的比例保持在20%左右,对他们的要求则越来越高而对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职业岗位人才则从原来的20%提高到65%对不需要技术的一般劳动力则从60%下降到15%这表明,高新技术发展,越应用于生产、生活领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需求量越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越发重要2000年,我国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等学校43所,在校生6.4万人: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1282个,注册学生98.17万人,其中,实施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370余个,注册学生29.7万人2001年,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等学校增至67所,据不完全统计,“国有民办”性质的“二级学院”己有100多所。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社会上普遍存在轻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不高,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度较低,就业率也不高 4.在中国已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国外教育机构将会逐步直接派中国教育市场,我们将面临与国外教育机构同台竞争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首先体现在学历方面,不出国门就能取得国外著名高校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这对广大学生来讲确实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其次是外语教学环境先进的语言教学设施,与国内高校相比更加优越的语言环境,更多的外国教师直接授课,乃至从国外直接搬来的外语教学资料,等等,都会对国内外语学院校的教学与发展带来影响此外,还有学科专业的设置国外教育机构办学有更优越的外语学习环境,其结果最终会使我们的优秀生源被吸引到国外教育机构在中国开办的学校里生源的流失最终将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进而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三、发达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中国的启示 认真汲取发达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和教训,对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前夜的中国来讲,无疑具有极大地教益和启示我们既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的要求,开创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1.要处理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高等院校在办学规模和质量之间往往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不扩大办学规模,将贻误学校发展的机遇;办学规模过大,势必影响教育的质量关键是找到两者最佳的结合点需要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适应新的形势高等教育质量能不能得到社会的基本认可,不仅关系到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功与否和社会的稳定大局我们要承认快速扩展规模导致质量下降的客观性,由于教育规模大幅度扩展,以及师资队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仪器设备校舍和各种硬件等条件未充分具备,出现质量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新办学校和新办专业同时,要建立强有力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尽量保证教育质量不至于出现大幅度、大面积下降现象 2.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质变就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与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高等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高校的职能也有了较大的扩展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技文化的基地,而且应该成为知识型企业的哺育场所、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辐射源,甚至还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