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体的内能》说课稿.doc
3页《物体的内能》说课稿 东石中学 周远远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2.教材内容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内能和热量,重点是内能、热量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物理的有用观,由于教材知识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相关知识甚少,所以确立的教学知识难点是内能、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2)知道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3)知道热传递和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是内能的转移4)了解热量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会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用类比方法体验内能的概念,经历用实验观察及推理方法得出温度与内能之间关系的过程;自己举例说明做功及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初步分析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利用类比的方法来认识“什么是内能”,初步领略力学现象、热学现象的美好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挖掘出现的本质规律,且应用于日常实际中。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已有初步认识,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即感性认识稍显匮乏,因此在理性认识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困难,为此我注意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推理、类比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热量概念,学生相对比较好理解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性质,精心恰当地选择资源.一是由多媒体课件资源;二是利用类比的思维方法,把微观世界宏观化;三是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扩充实验;四是是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合作中及时发现问题,促成动态教学资源的生成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①复习提问: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②演示:小球在桌面上滚动 师:小球具有什么能? (学生回答)师:什么是动能、势能? (学生回答)师:我们把小球的动能及小球的重力势能成为机械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形式的能与机械能有点类似,叫内能二、新课教学一、 内能1、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2、单位:焦耳 简称:焦 符号:“J”3、一切物体的内能均不可能为0,即一切物体均有内能4、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1、做功A、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B、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2、热传递A、条件:两物体间存在温度差B、方式: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3、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三、热量(Q)1、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法学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类比、推理完成教学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