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则德育案例及自我评析.doc
5页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则德育案例及自我评析如何将初中数学知识的某些德育内涵挖掘出来,并适时的、恰到好处的将其外化为对学生的德育实践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热点课题之一作为一名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师,笔者在两年多的从教生涯中也在探求和思考着上述内容,有时还将部分觉得合理的心得与体会稍做尝试实践的结果初步表明两点:第一,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德育内容可以使学生从更深、更高、更通俗化、更人格化的角度来认识它们,而不再是一堆枯燥无味的数字或图形第二,可以使学生从标新立异、独具风格的数学思维的角度理解和接受教师的德育,顺利达到常态德育手段所达不到的良好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外在世界观的正确认识培养,二是自我人生观的良好调节锻造以下是我实践的几则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案例,其根本目的便是对学生进行上述两个方面的教育现整理呈现于文字以期能和大家广泛交流和探讨㈠整体换元⑴事例说明在数学运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很复杂的式子重复出现的现象为此数学上便有了整体换元的思想,即将这个复杂式子用很简单的一个A或B等来代表因此在解分式方程便有整体换元法,在解不等式组或方程组时会出现不等式①或方程①等字眼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问学生:只有数学中有这种整体思想吗?学生经过自我思索和共同讨论更进一步明确:在社会生活、人文领域同样存在上述现象。
如咱们班四十六名同学组成性情各异、复杂多样的一个大家庭,这个复杂体便整体换元为243班全体同学又如每个同学身上的细胞多的不可计数,心灵境界纷繁复杂,真不愧为宇宙间最精密的一台仪器,但我们同样可以将这台机器整体换元为他(她)的名字某某某⑵理论评析通过上述拓展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宏观的星系天体还是微观的基本粒子,整体换元思想都普遍存在着它是人类描述和认识宇宙自然必不可少的基础思想,一切的语言文字、信息文化都依托于这种整体换元手段而建立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学生便会有天地在我心的感觉,从而能够主动的运用这种思想去建立和理解自己的世界观㈡眼睛的错觉⑴事例说明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有一页印刷有如下所述的几个图:看似曲线实则不是而是直线,看似两条直线可能相交实则平行永不相交,诸如此类当时学生都感到很惊奇,用直尺比划确实是直线但眼睛看上去却是弯曲的我顺势引导学生说明: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我们完全相信眼睛的话,很可能得出一些不符事实或与真理背道而驰的结论在此种情况下,我们要相信的是严格的实验测量计算或逻辑推理接着又讲了视觉暂留现象和可视恒星可能已消失的现象学生听的凝神贯注、津津有味、颇受启发⑵理论评析其实不仅在自然科学中,在社会科学或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也会受到眼睛的欺骗而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和不符合事实的偏见。
认识到这一点后,学生便会洞视、内省自己在为人处世、工作生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行为和论断,进而逐渐在眼脑并用、以脑为主策略的正确指导下降低偏见产生的可能性,并最终在各个方面获得与事实吻合的、正确的结论其实这种态度正是科学研究诸多方法论中较主要的一个,而我只不过将它由一个简单的数学事例引申出来而已㈢真理的界限⑴事例说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数学体系中较基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说明任一个△ABC的三内角存在∠A+∠B+∠C=180°的关系等到学生已对此定理烂熟于心的时候,有一天我突然问他们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正确的吗?学生惊讶至极,张大嘴巴异口同声问到:这还有错吗?我坚定的予以回答:是的,大家应该对它的正确性持完全的怀疑态度然后我便详细的讲解了该定理的适用范围是平面,而在完全不同于平面的球面内,该定理是完全错误的经过启发和引导,学生得到任何定理都有其适用范围这一重要论断,他们还进一步明白在超越或不同于原来范围的领域之内,任何的原定真理都可能变为错误此时我把手中的几何课本拿起来询问学生道:这里边的内容是绝对的真理吗?学生答道:不是的,它们只是在欧式几何界限范围之内正确,是相对的真理但若论在一切时空条件下都正确的绝对真理那是不存在的。
我比较满意学生的回答,又鼓励道:希望咱们班以后能够有同学发现比咱们现在所学的欧氏几何适用范围更广、更精确的几何真理⑵理论评析任何真理必存在适用范围这一事实使得怀疑成为科学探究的主要精神之一,因为它意味者突破束缚产生创新思维的可能性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正是敢于怀疑经典的宇称守恒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中的正确性并以此深入研究而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一名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怀疑课本知识的正确性,使他们学到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同时,头脑不被已学的东西所束缚或同化在科学史上,科学家们经常采用扩大已发现规律的应用范围来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这样做的弊端便是已知障——用已知的知识或标准生搬硬套于未知的世界或领域能否克服已知障的困扰将是任何探究者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一位卓有建树的自然宇宙探究者也必然是一位将这种已知障降到最低点继而产生灵感和创新思维的典型代表我们应努力通过种种教育手段使学生逐渐向这个方向靠拢,对他们而言明白真理的相对性和界限性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起点㈣部分即整体⑴事例说明初三几何课本《圆》这一章中有这样一道题:如图为一圆形玻璃板破碎之后的一块边缘碎片,请你由此仅存的一块碎片将原来的整块圆形玻璃板通过尺规作图复原出来。
学生依据一定圆心二定半径的步骤将圆复原出来了,可是更深层的东西他们还不知晓于是我进一步问道:题干中的小碎片如果看成一个部分的话,那还原好的这个圆就是什么?整体,学生答道那这个题目由条件到答案的过程宏观的来看就是由什么到什么?我继续问到从部分到整体,学生齐刷刷的有哪些同学能够更详细地解释一下?我进一步探询此时学生有的在那低头沉思,有的相互之间轻声交流,我则来回巡视参与到部分同学的讨论中最终有结果了,大家一致认为:小碎片这个部分的存在就已蕴涵了它所在圆这个整体的两个主要信息――圆心和半径,所以我们才有可能凭借某种手段由部分还原出它所在的整体深刻理解了由部分到整体、部分蕴涵整体信息的思想,同学们的思维扩展开来:克隆不就是这种思想的应用嘛!还有一些奇异的生物,他们的身体的一部分同样可以成长为和原来功能相同、大小一样的个体西游记里孙悟空拔下来一根毫毛就可变出成千上万的小悟空看来有可能是真的同学们七嘴八舌、兴趣盎然的说起来我接着提醒学生:咱们人类所处的这个外在大宇宙以其生生不息、变幻莫测、包罗万象的灵性、智慧和信息蕴育了人类的每个个体生命咱们每个同学毋容置疑的都是这个大宇宙整体中的个体生命现在大家都知道个体蕴涵整体、反映整体,那自然我们每个个体生命身上也都蕴含了这个整体大宇宙的所有信息、灵性与智慧。
同学们,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只要找到了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我们便可以开发出我们每个人身体内部所蕴涵的与宇宙等同的无尽的潜能、智慧和灵性啊!一切都在那完好无损的时刻存在着,最重要的我们要相信自己!⑵理论评析部分包含整体的信息是当代最热点的哲学话题之一――宇宙全息统一论的核心内容全息统一论又称全息观,是一种内核古老而从古至今传承不断的当代最具魅力和生命力的哲学观点说它古老一点也不假,就东方而言:中国传统《周易》中的无极生太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感悟,《黄帝内经》中的人体是个小宇宙,万物皆备于我的主张,古印度《大林间奥义书》中不增不减的大圆满的观点,释迦牟尼所说《楞严经》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体证上述种种虽形式不同,但实质皆是全息观的古代诠释就西方的传承之脉路来看:从柏拉图的单一和众多的悖论到布鲁诺太一和小一的矛盾,从莱布尼茨的每个单子都是整个宇宙的认识到黑格尔的每个概念都潜含一切概念的思辨,莫不显示出全息论之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一切真理的生命力在于它就是事实本身,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进展昭示着全息观的又一次复苏、张扬和升华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由盖伯等人发现的全息摄影术到玻姆的物理全息观之后,全息观第一次以公理化的体系呈现于世人面前,并被当代的科学学术界和教育界所接受和重视。
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根据全息观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创立了全息生物学,其中的全息胚学说预言了高等动物体细胞全能性的恢复即克隆的可能性虽然目前的初中生还远未达到自创类似全息观等理论的高度,但我们教师应通过通俗易懂的事例引申课本知识,来达到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好奇欲、求知欲和探究欲的目的由一个简单的画图题引申到全息观也仅仅是手段而已,重要的是前面所述目的的顺利实现㈤点的轨迹⑴事例说明初三几何教材有一节专门研究以点运动形成轨迹的思想来认识图形的内容运用这种思想,线段的中垂线、某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圆、椭圆等几何图形便可由符合某种条件的点运动而构造出来课程内容讲完之后,我这样提问学生: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人生轨迹这四个字谁能解释一下?有同学站起来说:不就是每个人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吗?我赞赏的点了点头,又问:这个轨迹运动的主体是谁?它的目标是哪?最终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显然学生明白了我的意思,但他们好像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看似平常却关乎自己命运价值的异常复杂深刻的问题,每个同学都那默不作声、眉头紧皱过了一会,我打破寂静说道:这个轨迹运动的主体就是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也包括老师在内至于后两问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老师我有责任把自己的答案告诉大家,那就是:作为地球上具有最高灵性的动物,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必将趋向于宇宙终极的平等、智慧和博爱。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就是螺旋上升的图形随后我把图形画在了黑板上,最上方标注好平等智慧博爱六个字下课铃响了,我留给学生的作业是人生轨迹之我见的一篇日记感想⑵理论评析对于新时代的初中生来说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异常重要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不忧心于当前在我国初中生身上发生的许多悲剧性和警惕性的事件没有爱心、想不开、盲目攀比、目中无人、自暴自弃、不懂礼貌、没有规矩等字眼经常出现于报纸文章对初中生行为的描述中,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源于现实社会环境下中学教育对学生德育的力不从心和苍白无力由数学上点的轨迹的学习上升到对人生轨迹的理解和探求,我不知道恰当不恰当但假如真的有学生能从上述问题和我的自我理解中得到启发而对自我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深入思考,我就很满足了㈥数轴上移动的一颗心⑴事例说明期中考试结束了,课堂上的成绩公布使得教室出奇的安静一些学生在那垂头丧气甚至低声啜泣,另一些学生则显出好像要手舞足蹈、傲视群雄的样子不用问:前者是那些成绩退步的所谓失败者,后者则是某些所谓的成绩辉煌者看着学生由不同成绩引发的两种情绪的极端表现,我想我该对他们进行一下正确成败观的教育一条标准的具有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数轴被我画在了黑板上,接着原点左边的负半轴、右边的正半轴的范围也划定了。
此时我说道:无限向左延展的负半轴代表你自己生活中由打击或失败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无限向右延展的正半轴代表由成功或某种目标实现而产生的正面情绪,则此刻你的这颗心作为一个移动的点愿意停留在哪个区域内?或者自认为应该停留在哪个区域之内?也可能我的这番话语点中了学生此刻的心情,他们恍若有得一位大胆的同学回答说:此时我们的心可以在原点的左或右稍微摆动,但最理想的情况是停留在原点随着我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及后来同学们的讨论总结,学生得出了连我都感到惊奇的结论:代表我们情绪的这颗心不应该随着生活学习中暂时的某种成功或失败的表相而进行骄傲、自大或自卑、沉沦两种极端的摆动,对于成绩的好与坏最好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它,而不要过分的去执着于结果,也就是心态随时处于数轴上的原点状态随后学生列举了大量情绪不稳、心态左右极端摆动、过分注重成败结果的害处:骄傲了就翘尾巴导致下一次的失败,一次失败便自暴自弃、自卑自怨而不能吸取教训、重塑自我,压力过大、神经衰弱、身心疲惫学生们原来自己深有体会此时我进一步引申:大家的这颗心不是沉迷于成功或失败的结果上,那应该去往何方呀?一语点破,学生明白了:把精力用在及时的总结经验、教训上为下一步的前进奠定基础才是上上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