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与教学中的“鲁迅”.pdf

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15524319
  • 上传时间:2017-09-0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21.6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盥 旌 在中国的语文课堂上讲鲁迅、读鲁迅是天经地义 的事情让鲁迅进人小学语文教材,是我们教材编写 者的夙愿与鲁迅相关的课文,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 语文教科书中主要有j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 年闰土》《有的人》这几篇课文是分散安排的,前两 篇在教科书同一册次的不同单元,后一篇编排在另一 册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中,则专门编写了“初识鲁迅” 专题,除r上面提到的三篇课文外,新编入了《一面》 要求小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鲁迅是不现实的, 但是让小学生初步认识鲁迅、了解鲁迅、知道鲁迅是 一位大文豪,影响深远,还是可以做到的教材在编 写过程中,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精选程度适合的阅读材料鲁迅的作品很多,但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少之又少鲁迅所处时代距今天较 远,其作品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语言风格,都明显带 有时代特征又凶鲁迅思想及文风之故,即使比较浅 白的作品,也时时讽议时政,不了解时代背景,理解 起来闲难重重但是了解一位作家,除了读他的作品, 还可以读别人写他的作品所以遍览鲁迅作品后,最 终新课标实验教材还是选用了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直使 用的《少年闰土》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的一个 片断其他的文章,则都是别人写鲁迅的作品:鲁迅 的侄女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阿累的《一面》, 臧克家的《有的人》。

      这样的四篇文章虽然无法全面体 现鲁迅的博大精深,但对初步了解鲁迅、认识鲁迅来 讲,是适合的 进行精心的编排无论什么专题,都应以语文学 习为首要任务,“初识鲁迅”专题也不例外本专题的 瓤嘲 镅爝 ·墨谣定 ◇课程教材研究所张立霞 导语中提m的语文学习重点是:认识、了解鲁迅;继 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 子作这样的编排,主要是基于这几篇文章的特点, 如:写人的文章较多,运用了较多描写人物的方法; 文章中有不少语句含有深层的意思,需要深入体会 导语之后,教材对上述四篇文章进行了有机组合本 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少年闰土》,希望首先把鲁迅定 位为文学家文后的“资料袋”对鲁迅的文学成就及 深远影响作了简要介绍《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周 晔写了童年记忆中的伯父鲁迅先生:既写出了和蔼可 亲的“伯父”,也写出了当时自己所不能完全理解的 “鲁迅先生”,从几个侧面部分地反映出了鲁迅的精神 风貌阅读链接”中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片断,与课文第一自然段相呼应小周晔在殡仪馆看 到各色各样的人来悼念自己的伯父,不禁“有点惊异” 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个片断则具 体地写了送挽联送花圈的“各色各样的人”,他们的表 情、动作以及从巾表现出的情感。

      《一面》是一位青年 工人对鲁迅先生的回忆可以说这篇课文以具体事例 回答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最后一篇 课文《有的人》,从整体上对鲁迅进行了评价、肯定 以上几篇文章的学习提示或课后练习围绕专题学习重 点及课文特色来编排,使本单元的语文学习重点得以 有效落实另外,教材中安排的其他内容,包括“口 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中的各个栏目甚至文中 注释都成为专题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鲁迅,一生一世也学不尽;小学语文课堂上学 鲁迅,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需要不断地进行探讨 “初识鲁迅”专题对鲁迅的学习与探究定位于“初识”, 并要求以语文学习为首要任务对这个专题的学习, 如下建议 一是重视感受人物形象这个专题围绕认识、了 解鲁迅编排,写人的文章居多,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 塑造出了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如,《少年闰土》对闰 土形象的刻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通过鲁 迅言行的描述,侧面反映出鲁迅的精神风貌作品提 供给我们的是整体的人物形象,应注重从整体上进行 把握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应是条分缕析的,更不是 几句话的简单概括教学中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亲近文 字,感受人物形象,尽量避免直接“表现了什么 品质”之类的问题,致使人物形象抽象化、概念化。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故乡》 主要写了“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夹杂了对童 年时故乡人、事、物的回忆,与故乡的现状两相对比, 反映出“我”内心的失落、迷惘与朦胧的希望和期待 《故乡》写到了几个人物,闰土是其中的一个我” 回到故乡,母亲说起闰土,引起了“我”对“少年闰 土”的回忆,记忆中的闰土是一个健康、活泼、无忧 无虑的少年,跟“我”不到半日便熟识了,无话不谈; 成年后的闰土生活窘迫,举步维艰,年少时的健康、 快乐荡然无存,两人会面时闰土的一声“老爷”不禁 让我慨叹两人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从整部小说来看,《少年闰土》这部分内容代表的是对 故乡的美好回忆,这个无忧无虑的少年代表的是蓬勃 的活力和真挚的友情以此为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 把握少年闰土这个形象《少年闰土》开篇即用简洁的 笔墨描绘出闰土留在自己心中的形象这个形象并不 是“我”亲眼所见,而是在与闰土的相处中,渐渐形 成的一种想象童年的“我”是围墙里的一个少爷, 从课文的描述中,很容易看出闰土所拥有的特质强烈 地吸引着我: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他是能装谅捉 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El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

      第二El,我便要他捕鸟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管贼吗?” “他不咬人吗?”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啊,闫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 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从对闰土的到来的盼望,到对闰土的经历的艳羡, 在这个农村少年的描述中,“我”这个只看见院子里四 角的天空的少爷,对小伙伴的生活经历如此神往,以 至于这个小伙伴成了“我”心目中的小英雄《少年闰 土》第一自然段表现的正是“我”心目中的小英雄影 像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描述更适于让学生通过朗读与 想象去感受人物形象,而不是抽象地概括成“表现了 闰土的勇敢”对这一段的解读,也可以结合《故乡》 全文来看其实,在《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之前正 是这样一句话:“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 来……”接着就是对这幅图画的具体描写,即《少年 闰土》文首文字当我满怀怅惘离开故乡时,《故乡》 中还有下面这样一段文字:“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 英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 使我非常悲哀显然,这里的小英雄影像,也是指向 《少年闰土》文首的那段描写 《少年闰土》后文对闰土的刻画,主要是语言描 写闰土的语言生动流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这个 农村少年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间或写到的“我” 的语言、心理、感受,反映出“我”的向往,也表现 出了两人的亲密无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儿童的视角写了有关鲁迅 的几件小事,小中见大,侧面反映出了鲁迅的精神风 貌文章的视角始终把握得很好,多处语言写得很具 体,使我们既看到了和蔼可亲的伯父形象,也看到了 忧国忧民的鲁迅先生对小学生来说,“鲁迅先生”是 遥远的、高大的,也是不容易产生回应的;伯父却容 易亲近得多,这也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入选小语 教材的重要原因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文本的这一特质, 使学生对鲁迅的距离感降到最小引导学生寻找、体 味有关的语言,培养语感,培养感受力如: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 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 这些描写使孩子眼里和蔼、风趣的长者形象跃然 纸上跟“与黑暗势力的斗争”相比,这是更具体可 感的、更容易感受到的对其他几件事情的学习也一 样,文章有小中见大的特点,教学也要小中见大,不 能只见“大”而无视“小”,使人物形象干瘪、概念 化,以致面目可憎,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一面》对鲁迅的外貌、语言、动作有多处描写, 可以结合这些内容来丰富对鲁迅的认识;也可以结合 文章写的整件事情来发展认识避免人物形象的概念 化同样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是传统课文的教学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善于取 小墨 穹l}定 , 小学语文中的“鲁迅教学” 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特别 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鲁 迅作品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 “钦定内容”在六十余年的鲁迅 教学史中,我们走过了艰难的路 程多数教师都感觉到,鲁迅教 学,是一个不易跨越的难关问 题到底出在哪里? 上世纪8O年代末,李海林 老师就对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的问 题作了比较深刻的分析:“一是 离开鲁迅思想的特殊形态,以机 械的政治模式来规范鲁迅作品的 思想意义;二是分裂鲁迅作品的 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 一,以思想分析替代艺术分析, 或者离开思想内容单纯地进行写 作方法分析; 是离开一定的时 代背景和具体情况,以简单的阶 级斗争、政治斗争理论解释历史 现象李海林虽然是针对当时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问题作 出的分析,但这些问题在小学语 文鲁迅作品教学中更为严重 “鲁迅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 程,它涵盖了小学、中学和大学 求学的全过程,甚至陪伴人的一 生那么,小学阶段的“鲁迅教 学”到底承担怎样的任务?小学 “鲁迅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对这些问题,我们宜从纵横 舍《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入选小学语文 教材已经许多年了,在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 对我们设计教学内容很有帮助。

      同时,我们须面对变 化:首先是教材的变化新课标教材对课文进行了新 的组合和设计,大到教材设计理念、整体风貌,小到 课文角色、课后练习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其次是时 代精神的变化时代精神的变化影响到了课程理念、 教学理念,也反映到了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中的文 本解读更是多方合力的结果,既要照顾到静态文本解 1 8 两个方面来做立体思考在纵向 上,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鲁 迅教学”应定位于“鲁迅教育的 启蒙”准确理解“启蒙”,要关 注三个层面:第一,在这之前, 学生基本没有接触过鲁迅对他 们来说,鲁迅是一个基本陌生的 客人那么,鲁迅给孩子的第一 印象会是什么?第二,启蒙是一 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有阶梯的, 有步骤的,也是比较长的不可 能是一个短期的,更不可能是一 两节课就能完成的过程那么鲁 迅教育的启蒙过程,应该如何合 理地安排这些步骤?第三,所谓 的启蒙,就只有开门,没有关 门打开鲁迅这扇窗,它就永远 为你开放不要期望给学生一个 完整的鲁迅,更不能要求学生一 下子就直达鲁迅的最深处启 蒙”很重要,那是因为它关乎播 下什么样的种子;“启蒙”也很有 限,那是因为启蒙仅仅是学习的 开始,而非学习的全部和终结。

      横向上,我们可以从三个角 度来思考“鲁迅教学”的定位 第一,思考“鲁迅教学”的思想 性,这是不可回避的特别是保 持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致性这 个一致性,也是相对的一致性, 不能要求“完全一致”因为鲁 迅本身就是很有独特个性的人 读的变化,还要考虑到教学理念的发展所以,对传 统课文,应在正确解读教材、把握时代发展的基础上, 对传统经验进行合理取舍,设计教学内容 另外,本专题既要体现丰富的人文内涵,又要落 实读写任务,备课时须点面结合,突出重点,不必面 面俱到开始专题教学前,先对整个专题的内容进行 梳理,把读写任务合理分配到课文中,哪篇课文重点 落实,哪篇课文只须铺垫或呼应,通盘考虑,争取最 高的教学效率 ’ r, ,1U ●' 雾r 曼 一 小 语 ◇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小学刘发建 鲁迅启蒙教育~的新思考 充满温暖的发现之旅 亲近鲁迅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