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资源枯竭型城市华丽转身的金融力量.doc

25页
  • 卖家[上传人]:xiao****1972
  • 文档编号:84832329
  • 上传时间:2019-03-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4.50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资源枯竭型城市华丽转身的金融力量——人行济南分行助推枣庄市“转方式、调结构”纪实   字号 大 中 小 文章来源:济南分行2011-04-12 11:28:15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枣庄,以煤而建,因煤而兴,也困囿于煤2009年3月,枣庄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成为整个东部地区唯一的城市转型试点市如何发挥金融“造血”功能,助推枣庄“转方式、调结构”?人行济南分行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2010年1月,该行与枣庄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国率先迈出人行大区分行与地方政府联合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实质性步伐协议签署后,该行坚持“三引导一优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枣庄市转型经济和产业的支持力度,取得良好成效 据统计,2010年枣庄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8%,高于第二产业增幅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2个百分点;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6.9%,占比提高3.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3.2个百分点枣庄目前已形成煤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及建材等八大支柱产业,摆脱了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信赖,实现华丽转身政策引导  擎起助力向标金融支持城市转型,关键在于找准金融政策与地方产业政策的切合点。

      为此,人行济南分行与枣庄市政府联合制定《枣庄市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明确枣庄金融支持城市转型各阶段的工作目标、措施及支持重点2010年5月,“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枣庄)转型”金融论坛在枣庄召开,济南分行邀请国家权威专家商讨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为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强力的理论支撑6月,济南分行专门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枣庄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找准金融支持枣庄经济转型发展的有效着力点,探索金融支持资源城市转型模式据了解,这是全国首个人行大区分行为地级市出台的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指导意见对此,枣庄市委书记刘玉祥动情地说:“人行济南分行为支持枣庄市专门出台一个文件真是太不容易了我们要积极作为,认真对接,抓好落实资金引导  聚拢金融合力城市转型归根结底是经济实体的转型,金融对城市转型支持需要搭建投入的通道和承接的载体对此,济南分行一方面积极协调有关省级金融机构与枣庄签订金融支持城市转型战略合作协议,如引导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与枣庄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立3-5年给予枣庄60亿元贷款授信额度,重点支持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项目建设另一方面,指导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枣庄设立分支机构,促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设立,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2010年以来,济南分行已连续两年与枣庄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恳谈会暨签约会议,向省级金融机构推介城市转型项目110个,贷款金额236.76亿元,7家省级金融机构与枣庄市政府及重点项目企业签订贷款协议,达成意向118亿元项目涵盖水利建设、新农村建设、棚户区、农村土地流转等领域,并重点突出对枣庄经济“转方式、调结构”领域及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信贷支持同时,该行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法人银行机构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优先给予枣庄市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和企业的支持力度据统计,2010年以来枣庄市新增支农再贷款及再贴现限额6.775亿元,总限额达9亿元,资金将重点投向涉农领域,并规定相关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要给予利率优惠创新引导  释放融资潜能在支持城市转型过程中,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方式存在诸多障碍,迫切需要政策机制和信贷产品的创新为此,济南分行积极推动枣庄市金融机构发展多元化金融服务品种,加大对接续替代产业、文化旅游业、循环经济低碳产业、棚户区改造及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破解抵押担保不足瓶颈,开发适应中小企业、“三农”经济等环节需求的信贷新产品,并为各信贷主体量身定制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

      据悉,该行选择枣庄中支作为总行“信贷产品创新重点联系行”,组织召开信贷产品创新工作推进会议,大力推进信贷政策产品化,促进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探索形成可复制、管长远、见效快的信贷政策产品化新路子优化环境  催生“洼地”效应济南分行联合枣庄市政府协调建立金融生态目标考核机制,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意见》枣庄市、区两级政府分别与下级政府部门签订《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目标考核责任书》,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作为评先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截至2010年末,枣庄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28.7亿元,增长24.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新增存贷比达169.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0.1个百分点,首次实现了由资金流出地向资金流入地的转变外埠金融机构向枣庄市流入资金大幅增加,全年投入信贷资金59.16亿元,同比增加30.23亿元不断优化的金融生态环境,为金融机构在枣庄的业务开展提供了便利,逐步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枣庄:“转调”路上“破茧成蝶”    “转方式、调结构也好,城市转型也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不是凤凰涅盘,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枣庄转方式、调结构的是逼出来的枣庄的唯一出路是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这是枣庄最大的科学发展观    “枣庄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精神?我看就是甘吃天下人不愿吃之苦、敢为天下人之不敢为之为!”2007-2010,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死变轨    曾经,一股情绪在枣庄坊间弥漫:枣庄,怎么被就边缘化了?!    2006年前后,这股情绪,借助互联网这个当今社会最大的民意表达平台一度达到鼎沸    这期间,有两件“大事”深深刺痛着他们的心:火车大提速后的枣庄站,竟然没有取得进京动车组的停靠资格;计划中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圣火传递路线竟然从临沂绕过枣庄直接直奔曲阜    这实在是让每一个还关心枣庄发展的枣庄人都心有戚戚,百味杂陈!    难道,作为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居然连停靠一趟动车组的资格都没有吗?!难道,这就是在省内行政区划位列老四,号称鲁D的“山东四哥”吗?!这情绪、这诘问,有几分悲情、有几分焦虑,更有几分不甘心、几分不服气!    互联网上的民间舆论场总是理性与非理性交织的,我们无需强辩“网民之问”背后的曲直偏正,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那就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大潮中,城市的竞争有如百舸争流。

          百舸争流,负重前行“枣庄号”已然不容乐观……    第一章  正反数字  揭资源型城市困局  城市转型  枣庄临历史性抉择    这无论如何都算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调阅枣庄2006年经济数据就会发现,这一年,全市GDP完成757.88亿元,增长16.4%;第一产业增加值68.4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83.6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5.7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6%、17.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7亿元,增长31.4%,增幅居全省第5位,经济总量在全省17市中排第12位,比2005年提高了一个位次……  数字,一组保持增长的数字  枣庄,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一座典型的煤炭工业资源型城市,其采煤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作为全国重点煤炭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建材工业基地、素有鲁南“煤城”之称的枣庄自1961年建为省直辖地级市以来,共调出原煤5亿吨,供应全国20多个省、市,为国家贡献了64亿元的财政收入,是全国同期财政收入的一倍半!  但是,随着长期高强度、大规模开采,枣庄市煤炭资源日渐衰竭,枣庄城市发展已进入矿产资源衰退期,接踵而至的是下岗、低保、失业等各种社会矛盾。

        如此形势之下,取得如此成绩,的确令人为之一叹!  这一年,全国煤炭行业一片形势大好!然而,长期对资源的路径依赖已经使枣庄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了,国家宏观调控力度日益加大,再靠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再靠高耗能高污染维系GDP的增速,就有可能是“饮鸩止渴”2007年新春伊始,枣庄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头脑清醒,忧心忡忡  然而,转方式、调结构谈何容易?  转方式、调结构,对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包袱沉重的枣庄而言,钱从何来?!  按照一般规律,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犹如弯道行车,多数会对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增速下来了,就更无力改善民生、保障就业无力让老百姓过得更好又怎么面对枣庄父老?!  思枣庄,看全国  2006年,枣庄GDP增幅远高于全国GDP11.1%的增长幅度这一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仅降低了1.33%,单位GDP能耗虽属三年来首次由升转降,但距离年初确定的下降4%的目标仍差距巨大    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列出五大病因: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服务业发展滞后,工业增长速度快于其它产业,工业中高耗能行业发展速度偏快;促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价格、税收等经济信号扭曲。

      高耗能工业发展较快,增幅回落有限,使能源消费仍处于较高水平;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经济领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广泛存在;各方面的认识还不到位,措施还不得力……  当时,枣庄不少干部群众也是忧心忡忡,忧虑有所不同的是:  “国家都一时半会儿都转不过弯儿,枣庄就敢头脑发热说非转不可?!”  “这些病因咱非但一样不缺,至少还比人家多个资源即将枯竭的包袱!”  “又好又快、又转又调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搞不好,书记、市长不掂掂‘乌纱帽’?!”  “枣庄的煤再采三五十年没问题,说调说转宜从长计议!”  一时间,怀疑与观望纠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交错,干部政绩观与科学的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脑海里交织  国家宏观调控的十大产业,枣庄就占了6个这六大产业增加值又占了全市增加值的三分之二!  何去何从?决策者们面临着历史性的抉择  这一年,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迎来传统节日春节了2007年1月11日,枣庄市委书记刘玉祥、代市长陈伟召开全市经济工作会议  受刘玉祥书记委托,从山东团省委书记岗位履新4个多月的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伟,同与会干部、市属企业领导者开始推心置腹谈形势,实话实说亮家底,实事求是找出路。

        在传达中央将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明确提出经济发展要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突出在“好”上下功夫的发展理念之变后,时年41岁的陈伟说:“第一点,对枣庄来讲,快是必需的我们底子还比较薄,需要办的事情还很多如果不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就不能很好地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第二点,好是前提,好是根本为了快就必须好没有好,快也快不起来,甚至到处碰壁、寸步难行过去我们可以通过拼资源、拼环境,不好也能实现快;但是现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条件发生了变化,不好一定快不起来,也不让你快起来所以我们必须要好中求快……”  又好又快的出路何在?唯有转方式、调结构!  他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形象地比喻为提高“一个门槛”,拉紧“两个闸门”随后,曾有威海市副市长工作经验的陈伟,运用其工业自动化与经济管理双料博士的学术积累,结合前提调研工作,详细阐述了枣庄如何才能迈过市场准入这道槛,通过信贷、土地这俩闸门  数字,一组令人担忧的数字  让我们看看产业政策对一座资源型城市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2006年国家几个部委和省里对枣庄新开工项目进行了清理,属于国家限制类的、受国家调控的72个,也就是说枣庄7。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