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大全.docx
8页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大全学好物理,关键问题是要尽快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否则,就会“坐飞机”,云里雾里,穷于应付,失去学习主动性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v=s/t变形t=s/v,s=vt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换算:1m/s=3.6km/h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机械运动Ⅱ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B、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则v2>v>v1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三、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1m=106μm1m=109nm1μm=103nm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5、特殊的测量方法: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mm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
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7、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2.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v=stt=sv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13.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14.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v=st;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15.根据速度和时间可求路程:s=vt16.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八年级物理学习方法(1)立足课堂,夯实基础课堂是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阵地,只有把握课堂,抓牢“双基”,学习必要的方法,才会有拓展、提高的可能2)注重探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学习物理要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对于每一个实验探究不仅要知道怎样做,而且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并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适当的评估;除了学习物理知识,还应学习相关的研究方法,如:转化法,控制变量法,对比法,理想实验推理法,归纳法、等效法、类比法、建立理想模型法等3)强化训练,提高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课外适当做一些补充练习是消化、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提高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措施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培养、提高审题能力4)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如遇到学习的难点、疑点,由于初三阶段的学习较为紧张,不能花很多的时间去慢慢“磨”,应做好标记,跟同学讨论,最好求得老师的解答,理解过程,掌握方法。
5)归纳概括、串前联后,形成综合能力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并将新学的知识和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注意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做到前后贯通如学习功率的概念时可以对照已经学过的速度概念进行综合思考6)规范解答,注意细节规范”在考试中主要体现在简答题、作图题、计算题中历年中考中,因解答不规范而失分的情况屡见不鲜八年级物理学习技巧1.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听力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困难是听课的关键,为了减少听力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我们可以弥补旧知识和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预习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倾听集中的过程,而不是抛弃专注是对课堂学习的奉献,是对耳朵、对眼、对心、对嘴、对手的奉献如果你能做到这“五到”,就会高度集中,课堂上学习到的所有重要内容都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确保你们能集中注意力,不偏离对方我们必须注意课前休息10分钟,不要做太激烈的运动或激烈的辩论或阅读小说或家庭作业,以免课后喘息、幻想、无法平静,甚至大脑开始睡觉因此,我们应该做好上课前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3,要特别注意教师讲课的开始和结束。
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概括地总结了上一课的要点,并指出这堂课的内容是连接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纽带最后,教师通常总结一堂课的知识,这是高度概括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方法的概要4,做笔记不会记录,但演讲中的重点,难点,使一个简单的总结记录,写下演讲的要点和自己的感受或创造性思维审查和消化5.我们要认真审视问题,了解实际情况和物理过程,注意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从对方身上吸取教训,提高知识转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相关文章:★八年级物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资料整理归纳★八年级上册物理每章知识点归纳2021★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知识点总结归纳★2021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大全★初二人教版物理上册会考知识点总结★初二上册物理重点知识点汇总2021★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最全整理2021★2021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梳理★人教版物理初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