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实手法营造下的视听盛宴.doc
3页纪实手法营造下的视听盛宴 由美国本土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影片《拆弹部队》,荣获2010年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音响效果等6项大奖,原本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被漠视的《拆弹部队》很意外地成为眼下美国颁奖季的最热门电影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片子能得到美国制片人协会和影评人协会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就主要从选材的特别、影像风格、叙事及剪辑手法、运动镜头的使用、音效的处理来揭示其艺术特色与成就 在美国军队中,这属于一个非常独特的兵种,他们的生命时刻都在受到威胁,围绕在他们身边的除了炸弹就是炸弹……这绝对是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甚至闻所未闻的专业领域——爆炸物处理控制中心,简称EOD,而这部名为《拆弹部队》的影片,则有目的地将目光对焦在了驻守在巴格达的美国军队中专职拆弹任务的精英级人物,选材不可不谓之特别《拆弹部队》的所有拍摄工作几乎全部是在约旦和科威特实地取景完成的,而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则改编自最近从军事机密中泄露出来的信息里的真人真事 DV纪实的拍摄手法,营造了极佳的现场真实感在晃来晃去的肩扛摄像机镜头下,导演多次运用动静对比、不完整构图,运动中剪辑等手法,制造出一种不稳定感,使我们感觉仿佛来到了真正的伊拉克战场,周围到处都是手持钢枪的美军士兵和的胆战心惊的伊拉克人。
在刻意压抑的色调下,一切变得更加残酷而真实,深陷战争中的人们更加冷酷阴暗,不得不说,在反映伊战的美国剧情片中,《拆弹部队》在真实性的营造上是最出色的影片对剧情的戏剧性进行抽离和弱化,没有制造出一个贯穿始终的情节冲突,只有阶段性的任务和隐性的人物性格发展,这让影片呈现出了战场轶事的散文体风格 影片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一组美国拆弹专家被派往巴格达执行任务的故事,导演用一种独立电影才有的散漫的叙述手法,透过剧中人的眼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的片段,没有紧凑的叙事,没有迭起的高潮,也没有什么故事主线,有的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叠加和累积,但却真实的让人窒息在一个个片段中,导演看似冷眼旁观的态度下,却掩藏着一颗反战的心打仗冲锋会极度上瘾,而战争就是毒品 影片一开始,由大名鼎鼎的盖.皮尔斯所饰演的拆弹专家出场了, 本以为是一部以盖.皮尔斯为主导的好莱坞英雄片,肯定是百战不死,最后拯救了战友、拯救了国家的个人英雄主义,谁知,几分钟后,炸弹爆炸,拆弹失败,盖.皮尔斯倒下了,观众还没从这一打击下回过神来,真正的主角詹姆斯出现了盖.皮尔斯的出现就是为观众展示正确的拆弹程序,为后面詹姆斯出场后严重违规的行为留下参照。
盖.皮尔斯的死其实就是导演本人的开场声明,一上来就反其道而行之,严正的声明,不管你怎么“英雄”,在战争中,谁,都是弱者詹姆斯的拆弹小队在一次任务之后,遇上了四个伊拉克打扮的同盟人,他们的工作是按照俱乐部的通缉令来抓人,而猎人头目这个角色的饰演者,竟是主演《辛德勒名单》的拉尔夫.范恩斯,按照惯常思维,这又是一个以一当十的“不死”人物,然而,不到一会儿,猎人范恩斯就被伊拉克人武装分子一枪狙中心脏,壮烈的从山坡上滚下,完成了客串历程,又一个神话破灭,再一次强调了战争,无强者 詹姆斯所属部队里的上校医官,因工作枯燥而请求与拆弹部队们一起出勤,但谁也没想到竟是一去不返的结果,上校炸死后,一个士兵冲过去,痛苦的喊着,“我刚才还在教他怎么用电台……”战争就是如此,人命说没就没,不管你是上校还是普通平民詹姆斯因常在军营附近买DVD,而和一个名叫贝克汉姆的卖DVD的孩子所熟识,但是,当他突袭一个炸弹制造窝点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贝克汉姆”浑身是血的尸体,尸体被武装分子做成了人肉炸弹,肚子里塞满了炸药詹姆斯痛苦万分,但多少天后,他竟然看到了再次出现在军营门口的贝克汉姆,詹姆斯迷茫了他以为他比别的美国人更了解伊拉克人,能和伊拉克人交上朋友,其实到头来他跟其他美国人没有什么两样,根本分不清伊拉克人。
詹姆斯在即将离开伊拉克之前,一个伊拉克男子主动向美军巡逻队求助,他不想做“人体炸弹”,央求美军拯救他但这是一个定时炸弹,离爆炸只有两分钟的时间,詹姆斯争分夺秒的拆弹,将整个影片推向高潮,然而大家所期待的炸弹安全解除、军民大联欢的局面没有出现,时间到了,伊拉克男子被炸成粉末面对惨淡的事实,每个人都是弱者,没有人能够无所不能 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将她这部印象主义浓重的、气氛紧绷的战争电影的场景设置在了大街上,使得场面调度更加灵活,极佳地营造了战争的现场感,观众们跟随战场上的拆弹队员一起紧张、心跳,最后又得到释放硝烟弥漫的紧张场景很少,更多的镜头放在了拆弹的缓慢过程中,但就是这种相对较慢的节奏,营造出的氛围更扣人心弦,在影片中,不难发现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导演拍摄时,让三四架摄像机同时对着目标,从不同的机位去捕捉现场的视觉信息,然后把不同摄像机拍摄到的材料再剪辑起来,镜头的数量远远超过普通的电影整部电影的美学手段不是基于摄像机的纪录性,不是为了“完整地”捕捉对象的存在,而是更注重于战场上人对战争的感受方式用数量众多的超短镜头来组成一部电影,镜头之间必然有一定的剪辑逻辑,我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镜头模仿的是拆弹队员的目光,当拆弹员拆弹时,其他队员必须密切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他们的目光必须时刻变换,迅速转移,这样的镜头背后是战场上人物的心理状态,导演将这种高速变化的短镜头加以剪辑,并扩大至整部电影,时刻暗示着人物心理的失常状态,观众的注意力被迫不停地转移、分散,无法对周围的存在产生整体感,因而更能够仔细体味剧中人物面对战场时的那种紧张而又窒息的恐惧感。
摄影师巴里?埃克劳德,再一次为《拆弹部队》的画面创造了一种值得记忆且极具吸引力的风格氛围,导演凯瑟琳?毕格罗表示:“埃克劳德为整个故事的背景喷绘出了一种壮观而华丽的感觉,由始至终,他都会让那种有着周期性的沉默和涉及个人隐私的晦涩,时不时出来打断一下战争前沿独有的混乱感这使得持续处在高压运作中的影片有了暂缓一刻的轻松,也稍稍缓解了观众们那颗焦躁不安的心 在运动镜头的使用上,导演似乎更亲睐于跟拍镜头,这在影片的开头表现得极为明显,粗粝的影像画面和混乱的不规则构图始终让观众的情绪处于一种焦灼和不安的状态之下,如身临其境般的感觉让人不自觉的手脚发麻,连贯的动作与画面给人一种异常的逼真感与紧张感大量的推拉镜头与掺杂其中的摇镜头交替使用,将周围嘈杂慌乱的人群与四处行动的美国士兵摄入其中,让人产生一种不受控制的眩晕感,更是大大加强了战场上兵荒马乱的感觉在那场在沙漠中的狙击战中,导演刻意用了几个推镜头来推成人物面部特写的方式,以引起观众的高度重视,通过士兵脸上越来越密的黄沙,足可以看出僵持的时间是多么长久,从而表现出真实战争的残酷与枯燥 片中音乐出现的不多,除了詹姆斯出场时的大音量的金属乐,影片几乎被一种悬疑而又扭曲的浅吟低唱声所笼罩。
当拆弹员穿上防弹衣时,粗重的喘息声透过银幕传递到观众们的耳中,让人不自觉的放慢呼吸节奏,就像被人卡住脖子似的感到呼吸困难全景镜头时中东风格的音乐衬托出战后巴格达的荒凉孤寂,让人热血沸腾的金属乐则完美的烘托出了詹姆斯刚到B连时想要发泄的心理影片结尾处,詹姆斯又回到了伊拉克的拆弹第一线,激昂的金属音乐响起,看似营造了一种男儿豪情,实际上确是一场死亡的欢送盛宴,这时他脸上露出的笑容,表达的也只是一种辛酸而又无奈的喜悦而已,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所真正心爱的东西,只剩下拆弹一样了,而拆弹带给他的极有可能是死亡 总而言之,导演从拆弹部队这一特殊的军人群体出发,以拆弹部队领队詹姆斯的经历为媒介,把战争中各种荒诞的心理和行为都好好地拷问了一番编剧马克?鲍尔说:“影片以一种极为精确的方法还原了美国军人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真实经历凯瑟琳.毕格罗做到了,正如她平常所说的那样“男人能做的事,我能做的更好 (本文来源:《论文资料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