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大曲的音乐学分析.pdf
8页1 [ 内容提要 ] 中国歌舞大曲自从它诞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简要的介绍了我国歌舞大曲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如汉代的相和大曲、东晋时期的清商大曲、 唐代的燕乐大曲, 本文对各个时期歌曲大曲的发展加以概括[ 关键词 ] 相和大曲清商大曲唐大曲歌舞大曲是音乐的主要形式 是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秦到晋这一时期汉族音乐是主要的音乐成份,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经过历史上空前的中外各族音乐大交流而达到了歌舞音乐的峰巅在民间,歌舞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仍在流传和发展,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我国歌舞大曲的发展加以概述一、 相和大曲相和歌的名称, 最早见于汉代 原是对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相和歌”这个名词,原是汉代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乐府古题要解》说它是“汉世街陌讴谣之词” ,其中既有原始的民歌,也有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改编的艺术歌曲原始的民歌只是清唱,而无伴奏,既所谓的“徒歌” ,以后发展为“但歌” ,即一种有伴唱而无伴奏的演唱形式,经过乐府整理,一直发展到由各种管弦乐器伴奏的相和歌《晋书·乐志》记载: “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舞蹈、器乐演奏相结合,便产生了“大曲”所谓“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之为“汉大曲” ,这是相和歌发展的最高形式相和大曲” 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 经过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对其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音乐形式其特点是: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 有乐器伴奏的歌舞, 并有纯粹乐器演奏部分的综合性歌舞大曲形式相和大曲在演唱方法和曲式结构等方面与上述相和歌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2 与发展,据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记载:“又诸曲调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在曲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郭茂倩所说的艳、趋、乱是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从目前所见到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一般是由“解”、 “艳” 、 “趋”和“乱”三部分组成现分述如下:“艳” :大曲中艳丽、抒情部分称作“艳” ,其音乐婉转抒情,舞姿优美以委婉抒情的歌曲伴以艳丽的舞姿是引序部分,为散板解” :组成大曲的每一小曲称作“解” “解”是大曲主体部分,是慢板,它包括多段歌唱曲及每段后面的“解曲” ,一般至少有 2——8 解大曲歌词中的所谓解,既现代所说的节或解,但是“解”除去具有划分歌词段落的含义之外,还具有以音乐方面侧重于力度较强烈,速度较快的方式表现出于歌词的情调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趋”与“乱”是大曲结尾部分, “趋”表示与前者呈对比的强烈紧张的歌唱并伴有快速的舞蹈,其速度比较快乱”的音乐,大都紧张而热烈, “解、艳、趋、乱”构成了乐句、速度上的对比,造成了曲式上的变化,逐渐增快在相和大曲中,“乱”的位置也不固定,中间放“乱” ,有“半终止”之意:最后放“乱”,有掀起全曲“高潮”之感以《白鹄》为例:艳:飞来白鹤,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一解)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裴回 (二解)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 (三解)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躇踌顾群侣,泪下不自知 (四解)趋:念与君离别,气结不能言各各重自爱,远道归还难3 妾当守空房,闭门下重关若生当相见,亡者会黄泉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相和大曲所用调式:主要有平调、清调、瑟调,即宫调、商调、角调在当时的俗称,称为“相和三调”据《魏书·乐志》所载陈仲儒在“神龟”二年(519)奏议中的解释:“瑟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角为主”相和大曲在魏晋时代仍向前继续发展,艺术性仍在不断提高如转调,《乐府诗集》卷二十七小序引《古今月录》说:“ 《十五歌》,文帝词,后解歌瑟调 ”是因后一解与前一解景色的不同, 改用瑟调演奏时, 可以烘托情趣的变化; 联唱,将若干歌曲连接起来演唱;摘唱,相和大曲的歌词,常有分割拼凑的的现象。
而分割拼凑时,常以“解”为单位;曲式上,在相和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演出中,乐器的演奏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歌曲部分的前面, 常常先奏四至八段的器乐合奏曲调尽管如此, 乐曲的结构也是由三大部分组成的可以看出相和大曲已是由器乐、声乐与舞蹈三者结合而成的大型乐曲,已为后来唐代大曲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二、清商大曲公元 4 世纪,西晋灭亡,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但北方仍处于十六国频繁战争的局面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 北方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 并把汉、魏以来的相和歌、 相和大曲与江南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宋郭茂倩在《乐府诗集·卷四十四·清商曲辞一》中说: “清商乐,一曰清乐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已来旧曲”清商乐同时又是东晋、南北朝期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并吸收了当代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总称《魏书·乐志》记载:“初,高祖(孝文帝元宏)讨淮汉(约497——499) ,世宗(宣武帝元格)定寿春(约 500) ,收其声伎,得江左所传中原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 ”根据上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清商乐是我国北方音乐与南方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发展和继续。
清商乐中包含: (1) “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的相和诸曲,由于4 清商乐中更多保留了秦、汉、魏、晋、宋、齐、梁、陈等各代民间的“俗乐”,所以到隋文帝时曾称之为“华夏正声” ;(2) 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声、西曲(已不同于原始的吴歌、西曲)清商乐所用的乐器比相和诸曲又有增益据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小序》载,清商乐用打击乐器节鼓为节; 弦乐器除了原有的琴、 瑟、筝、筑、琵琶外,又有箜篌和击琴; 吹奏乐器除了原有的笙、 笛、篪外,又有了箫、埙等;并增加了击乐器钟和磬,这在前代俗乐中是没有的清商乐中的“大曲”,或称“清乐大曲”,是清商乐中的大型乐曲它与相和大曲相比,又有新的发展,有了“和” 、 “送”的名目郭茂倩在《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小序中以相和大曲前有“艳”,后有“趋”、 “乱”与清商乐相比较说: “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 ,后有‘送’也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开头有四至八段的器乐演奏的序曲,称为“四部弦”或“八部弦”,中间是全曲的主体,由多段声乐曲组成,每段歌唱的结尾都有一个“送”的句尾,称为“送歌弦”,结束部分又分几个器乐段,称为“契”或“契注声”,这部分可以是多样乐器合奏,也可由一支笛子独奏,这种曲式结构发展到后来,便是唐代大曲。
我们在前面介绍了相和大曲中所用调式是“相和三调”(或“相和四调”) ,后来到了东晋和南北朝期间,由相和诸曲逐渐演变成的清商乐,“相和三调”也就随之逐渐改称为“清商三调” (清、平、瑟三调) “清调” ,以“太簇”宫为主音; “平调” ,以“黄钟”宫为主音;“瑟调” (又称之为“侧调”) ,以姑洗角为主音清商乐中的民间创作, 以表现爱情或者离别之情的题材居多,也有一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其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 但也有许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 ,这是和魏、晋以来“士族门阀”阶层的享乐需要分不开的三、燕乐大曲唐朝是我国古代歌舞和音乐百花齐放的年代,各个民族、各种形式的器乐、歌唱、舞蹈多姿多彩, 种类繁多 在中原歌舞和西域歌舞长时期互相交流和吸收的基础上, 形成了我国歌舞音乐的全盛时期唐代的大曲, 则是唐代歌舞艺术的百花园中绽开的一株鲜艳夺目的美丽花朵5 隋自开皇初,文帝置“七部乐”于宫中炀帝组织了规模庞大的宫廷乐队,并按照乐队所奏乐曲的来源在宫中设立了“九部乐”——即“清乐”、 “西凉乐”、“龟兹乐”、 “天竺乐”、 “康国乐”、 “疏勒乐”、 “安国乐” 、 “高丽乐”、 “礼毕” 。
从唐初至开元、天宝( 618—— 755年)的百余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 文化的中心, 音乐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燕乐成为新的宫廷艺术形式和中心,受到最高统治者高度重视并向多元的方面发展 这时的燕乐在继承了乐府音乐成就和隋代燕乐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外来音乐,成为盛极一时的音乐艺术形式唐初,在隋“九部乐”基础上,改“九部乐”为“十部乐”——即“燕乐”、“清商伎”、 “西凉伎”、 “天竺伎”、 “高丽伎”、 “龟兹伎”、 “安国伎”、 “疏勒伎”、“康国伎”、 “高昌伎”等至玄宗时改“十部乐”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部 “坐部伎”人数较少,乐师技艺高超,乐器声音比较清细,在室内坐奏,有时其演奏声音也较大,如太宗时曾亲自擂大鼓奏《七德舞》就是一例;“立部伎”人数较多,乐器声音较大,常是喧闹的合奏,其演奏技艺较“坐部伎”低坐部中不合格者被降至立部,立部中不合格者被降至“雅乐”队中唐代大曲又称燕乐大曲, 是一种综合器乐、 歌唱和舞蹈的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其形式与规模较之汉魏的相和大曲、 清商大曲有着更高程度的发展唐大曲在发展过程中, 不断吸收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素养,在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唐代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
唐大曲基本结构若根据白居易的 《霓裳羽衣歌》中的记载,可以看出是由“散序——歌——破”三大部分组成:一、散序——节奏自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散板的散序若干遍,每遍一个曲调;二、中序——或称拍序、 歌头其节奏固定, 慢板,以歌唱为主, 器乐伴奏,舞或不舞;三、破、舞遍——节奏数易,由散板进入固定节奏,逐渐加快,以至极快,以舞蹈为主,用器乐伴奏的段落,歌或不歌唐代大曲的曲名可考者尚有百余首,其歌词完整的仅在《乐府诗集》中存有五首——即《水调》、 《凉州》 、 《大和》 、 《伊州》 、 《六州》等还有一些古典文6 献记载着大曲的结构、内容以及演出情景,例如《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汉族音乐与外来音乐相结合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关于《霓裳羽衣曲》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比较祥细地记录和描写了这一舞曲的表演过程其结构如下:一、散序六段:器乐独奏、轮奏,不歌不舞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 “凡法曲之初,众乐不齐;唯金石丝竹次序发声即用磬、箫、筝、笛、交错地演奏《霓裳》序初,亦复如此二、中序十八段:节奏有定,抒情的慢舞,可能有歌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 仙女的舞姿有时候像风卷雪花轻盈的旋转,有时像游龙受惊翻身回顾,有时像柳枝低垂任风吹拂,有时斜拖着裙子袅袅飞去,千变万化,美不胜收三、破十二段:节奏急促,有舞,可能无歌,结尾时,节奏放慢,最后一音拖长 “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应是这首大曲的高潮所在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最后乐器长奏一声,舞者缓缓收翅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全曲由 36 段组成,据白居易诗的注文推断,散序为六段,中序十八段,曲破 12 段,这首歌舞大曲最精彩的音乐应是散序部分白居易在《池上篇》的诗序中说: “,, 久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 此曲竟而乐天陶然已醉睡于石上矣 ”他在诗中曾多次提及 “曲爱霓裳未拍时”,可见这是抒情气息极其浓重的段落 这部大曲无论音乐还是舞蹈, 都达到美妙无比的境界唐代大曲主要是用同一宫调贯穿到底,但也普遍使用了“犯调”(即转调)手法早在隋初,音乐家万宝常就已提出了“八十四调”理论,即十二个半音,每个半音都可当作“调首” ,每调可构成七种调式,共为分属十二个宫的八十四种调式但是除宫廷雅乐外, 一般歌舞大曲实际运用最多不超过属于四个宫的二十八种调式,即所谓“燕乐二十八调” 、 “俗乐二十八调”。
这同自南北朝以来清乐大曲所用的“清商三调”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唐大曲的“燕乐二十八调”对以后的音乐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