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考证 西曲阳古城与炉桥.doc
5页原创 考证 西曲阳古城与炉桥原创 考证 西曲阳古城与炉桥曲阳一词,多用于地名,按字面解释,曲,弯曲也阳,指山南水北汉代下邳有曲阳县,(据宋代《元丰九域志》记载,河北定州也有曲阳城为区别下邳的曲阳,淮河南岸,今定远县境内严涧河与洛涧河北岸的曲阳,故址在今定远县炉桥镇郭费刘村与凤阳龙坝之间,被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应劭命名为“西曲阳”语见《水经注》应劭曰“俱在淮曲之阳,下邳有曲阳,故是加西也这里本文就西曲阳城与炉桥镇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西曲阳县,原名曲阳,秦时所立,属于九江郡西汉,仍然属于九江郡,高帝四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以曲阳属于淮南国,武帝元狩元年,复为九江郡,统曲阳,又是曲阳侯国到了东汉改叫西曲阳,再次属于九江郡三国魏将西曲阳属于扬州镇,至晋武帝又把西曲阳划归淮南郡以上(明代《定远县志》)王莽篡位后,改为延平亭,见《水经注》本文以为西曲阳城有两处,一处为古城遗址,在炉桥镇西北约五里处,一处为今定远县炉桥镇由于南北朝梁武帝改西曲阳为定远,所以,西曲阳从梁武帝普通五年(公元 524 年)以后,就从中国古籍中消失了,最终成为历史的记忆今天,故西曲阳在炉桥西北与凤阳县龙坝交界处,已经成为共识。
见《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西曲阳在寿州东北” 其实,此为古城遗址,在西曲阳并为定远之前,仍有西曲阳城,治所即今炉桥镇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依据清代,“定文章” 代表方浚颐(炉桥人),在《冶溪故里吟》一诗中写道“曲阳古治今雄镇” 冶溪,即炉桥别称,这句诗的意思是,曲阳县过去的治所,在当时已经成为重要的集镇方浚颐,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考取进士,才思敏捷,著书颇丰,刊行的诗达 4000 首,60 岁后终日研究诸子史传,撰写随笔,日一篇或三五篇,因而名冠江南这里所说的“重镇” ,从民国九年的《俞氏家谱》中可以得到佐证,原文有“咸丰间,翁大中丞从定远赴寿州,过炉桥,至宋家岗,连声赞道:万室云连,足徵富庶翁大中丞即翁同龢可见,方氏所言“ 重镇”非虚而这重镇的前身,就是古西曲阳县的治所“定文章”另一代表人物方浚师咸丰年间举人,历任内阁中书,侍学讲士,著有《蕉轩随录》关于炉桥其中有如下记载“吾家自顺治初迁定远之炉桥镇炉桥,古曲阳治也地平衍,少冈峦先伯曾祖余斋公归田后卜宅于曲阳门外后街,饶有花木,题其居曰半园,自号半园主人这里,清楚地说明炉桥是古代曲阳治所其次,根据明代的《定远县志》记载,“秦置曲阳,晋,武帝以属淮南郡。
作者在此加注解说“西曲阳在今县西北九十里”今县,指明代定远县城也就是当今的定远县城那么,定远县城西北九十里,不正是现在的炉桥镇吗?这里,完全可以理解为,晋朝的西曲阳城就是今天的炉桥镇这从本书《卷三》可以得到旁证,即“北炉桥镇,县西北九十里” 至于“北” ,今天炉桥镇最老的街道,还有北头街的名称一般人以为炉桥大坝下是最西头,其实方位恰恰是北第三,对于故西曲阳城,这本由明代定远知县高鹤主编的《定远县志》并没有忘记,在《卷七故迹》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故曲阳城,县西北九十五里处”这里,县西北九十五里处,正是前文所说的炉桥与今凤阳县龙坝交界处同样一本书,分别写西曲阳城和故西曲阳城,而且位置有五里之隔,这不正是清楚地说明了有两个西曲阳城吗?对于西曲阳城有两个的说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也有明确的记载,在淮水篇中,作者写道“淮水右纳洛川于西曲阳县北”洛川,就是今天的清洛河这和今天洛河入淮河的方向完全一致,而且,就在炉桥镇北紧接着,作者写严涧水,“水分阎溪,西北流注洛水,北经西曲阳故城东”可见,洛水在西曲阳县北,就是今天桥上桥水域,而严涧水,却在西北方向入洛水,流域在西曲阳故城东从这里可以看出,故西曲阳在严涧水流域,后西曲阳在洛水流域。
两者之间的距离,约五里左右今天的地理方位,和郦道元的记载,完全一致那么,西曲阳故城为什么荒废?何时荒废?至少在郦道元来这里时候,已经荒废了已经失去了轮廓郦道元在公元 523 年任河南尹,管理河南以及安徽长江以北的淮河流域他来这里的时间,应该在 523 年以后而在这之前,梁武帝从天监十二年起,即公元 513 年起,历时三年,至 516 年,征召二十万将士,在钟离城南一带(今凤阳县城南),修筑围堰,围堵淮河,用大水淹寿阳据梁武帝年表记载,围堰成功以后,“秋,淮水暴涨,沿淮城或村落十余万口,漂流入海”另据典籍《元和郡县志》记载,当时“昏雾三日,雾解而堰决,杀数十万人,其声若雷,闻于三百里”这就印证了炉桥民间“草庙湖起雾——陷城(现成)”的传统说法草庙湖,就是今天高塘湖,高塘湖一词,出现的很晚,只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炉桥地区修筑大坝才有高塘湖的名称可以确切地说,今炉桥高塘湖西北水面下,即窑河大桥东北平静的水面下,沉睡着一座古城后西曲阳城的命运一目了然,公元 524 年,梁武帝置临濠郡,改曲阳为定远,又以阴陵、东城省入定远治所就是今天的定远县城西曲阳撤销后,炉桥成为定远的一个乡镇,地名几经变化,有北炉桥镇,北炉桥堡等称呼。
至于炉桥,最流行的说法是,魏武帝曹操曾在洛水桥边置炉冶炼兵器有南炉北炉之说对于这些流传深远的说法,一代文豪方浚颐也只能说“铸铁熔金事有无,传闻古老定非诬”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依水而建,漕运便利,防卫上有险可守的西曲阳城在炉桥和炉桥附近确实有两个只是因为故西曲阳城在一千四百九十六年前已经被大水淹没,而后西曲阳城又在这次大水八年后就失去了番号,所以,西曲阳县城,长期以来被人们打入了遗忘的冷宫作者 陈增励炉桥镇旅游资源调查报告一 炉桥镇旅游资源产生的环境背景炉桥镇地处江淮分水岭褶皱带,属于丘陵地貌,境内地势东高西低,海拔最高点 27.5 米,最低点 21.4 米,境内地表水流丰富,有洛河、沛河、严涧河、窑河四条地表径流地震烈度为 7 级,属于季风副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全年降水变化大,年降水量为1000mm,6——7 月份为梅雨季节,降水相对集中,年平均气温 15.9 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 41.2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负 16.5 摄氏度,日照时数 2427 小时每年 4 月初桃花盛开,燕子归来,草木欣欣向荣,进入十一月份以后,阔叶林开始落叶,天气转向寒冷。
炉桥镇资源丰富,土层为第四系粘土覆盖,土壤类别为粘土、亚粘土,适合发展种植业、林业、养殖业主要地表径流常年流速 0.3 米/秒地表蓄水面有高塘湖(常年水位为 18.5 米,警戒水位 19.1 米),有小一型水库 2 座,有小二型 7 座,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农林牧副渔业资源丰富,主要农产品有水稻、小麦、大麦、油菜、山芋、花生、棉花以及各种豆类,蔬菜以雪里蕻为代表约 100 多种主要饲养的家禽有牛、猪、羊、鸡鸭鹅、鸽子、兔子鹌鹑等主要特色农产品有:芡实、雪里蕻、小磨麻油、大救驾、优质大米、桥尾等水产资源有:莲藕、芡实、青虾、河蟹、草青鲢、鳜鱼、黑鱼、鳝鱼、蚌、鳖泥鳅等炉桥镇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旅游资源丰富在梁武帝普通 5 年(即公元 524 年)以前,这里是西曲阳县城,见《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由于历史上曾属于寿州,所以这里文化风俗、饮食等方面都和寿州以及沿淮地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炉桥地区的民间艺术花鼓灯和怀远的花鼓灯表演方面基本相同,仅在锣鼓点上有少许差别炉桥民间的重要喜宴大救驾就来源于寿州在清朝时期,炉桥北街有“鸡叫听三县”的说法,因为这里西据寿州八十一里,北距怀远九十里,东距县城九十里,南距合肥一百五十里。
当时,炉桥是定远与寿州、怀远交界处从行政区划方面来说,西汉和东汉时代,这里属于阴陵郡治下的西曲阳县晋武帝改属淮南郡,至梁武帝撤西曲阳入定远,从此,成为定远县内一大重镇今天,炉桥镇为定远县第二大镇,也是 1984 年国务院首批的建制镇之一,位于安徽中部,地处皖东地区,是定远县的西大门,这里四季分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接蚌埠,南倚合肥,西有高塘湖紧邻淮南,与凤阳、长丰两县毗邻处三市两县交接地带现有皖东第一大桥永淮连接线上高塘湖大桥与淮南市相连,有 s3`11 省道与定远和合肥相连,淮南铁路线穿境而过镇域国土面积 160 平方公里,设二十四个行政村和九个社区镇区面积 5.5 平方公里,镇区人口 4.13 万人,全镇总人口 12.2 万人城镇化率达 33%,1999 年被确定为省级中心镇,2009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定远县唯一的扩权强镇试点镇2011 年又被列为省级镇级市试点镇2012 年被列为经济发展试点镇,2011 年全镇财政收入实破 1 亿元,实现国民生产总值 20.0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19.4 亿元,农业方面,炉桥镇现有农业人口 8.7 万人,耕地面积 10.3 万亩农业人均收入由 1991 年的 1000 元增加到 2011 年的 6673 元。
本镇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业全面发展截止 2011 年底,镇区主次干道总长 60 公里,大型综合农贸市场 6 个,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有个体工商户 3500 家,年贸易额近十亿元教育医疗设施齐全,有中小学 43 所,其中市级示范高中一所市级农村示范小学一所,省级农村示范小学一所标准示范幼儿园 6 所,县级甲级医院一所农行、工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 8 家电信、移动、联通有线电视网络全面覆盖,有自来水厂两家,日供水量 10000 吨有三星级宾馆两家,有可以 24 小时提供上网服务的宾馆 4 家其他中低档旅馆数十家此外,炉桥镇餐饮业发达,隆盛饭店,丁家、方家、杨家面馆均有百年以上经营历史二 炉桥镇旅游资源慨况炉桥镇是洛水、严涧河,沛河三水汇聚之地,统称窑河从炉桥水域到怀远入淮河约 20 多公里,因为窑河大桥的贯通,进入淮南市区,仅有几公里的路程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因此,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清代,炉桥有 13 位进士,仅方氏一门就有九位进士现有旅游资源有:(一)自然类别:①高塘湖水域风光由窑河淤塞以及上世纪五十年代筑圩形成本县面积 11.6 平方公里,炉桥圩 7.5 公里,正常水位 17.5 米。
碧水蓝天野生菱角和芡实密布,芦苇苍苍,荷叶田田,水鸟飞翔有水上酒家,特色菜湖水煮湖鱼,别具情态,是休闲和观光垂钓的好去处窑河大桥北侧,有土堆高耸,传说为古墓遗址在此遗迹附近,有古西曲阳城遗址,为秦代县城见《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②西月滩:俗称“乌龟滩” ,在桥上桥侧,因为这里地势形似乌龟,故民间称为乌龟滩传说有神龟附于其下,不管涨多大的水,也不能淹没这块高地笔者亲见,91 年百年不遇的大水,也没有将其淹没二)人文方面: ①桥上桥,始建于东汉年间,传说后来老桥低于水面,后代在原桥上又建桥,所以叫桥上桥现存有五孔,长约十多米,宽约 3 米西侧尚有数米石头桥栏杆,花纹依稀可见上世纪五十年代曾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②李鸿章当铺——信和典现有门面房三间,部分保留当年风格已经失去庭院深深的格局据说为李鸿章小妾所开办按照仁义礼智信排列,最小的老婆只能用“信” 字,所以称为信和典当时生意红火,其掌柜人在清光绪 26 年曾为重修冶溪书院捐款,见《重修冶溪书院碑记》③清代千总署紧邻信和典,已经成为多家民居,房屋内有清代石碑数块,字迹清晰分别立于东西墙上房屋较为完好这里是明清民国初年驻军之所,《明史》卷二十二记载“寿州设有北炉桥巡检司”,可见当时炉桥行政区划属于定远,但是驻军却属于寿州管理。
④杨文定故居 杨文定:道光十三年(1833 年)进士,官至江苏巡抚现有故居在炉桥小学校园外,有庭院前院较为宽敞,靠近街道,后院已成为荒地或农田水塘⑤马道井 此井历来说法为三国时代曹操所掘因为曹操军队在今马场湖一带放养军马,这口井就建在马道上,为路上战马饮水所用,所以叫马道井位于现在的供销社商业大楼后⑥苦水井 在炉桥北头街大街上具体年代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