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鞍山市第六十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
22页辽宁省鞍山市第六十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莫言:中国文化隐秘的书写者莫言没有走孙犁那样的路,虽然写了乡土里迷人的存在,却把视野放在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与同代人的文学有别了这里,有鲁迅的一丝影子,西洋现代主义的因素也内化其间,由此得以摆脱了旧影的纠缠他对历史的记忆的梳理,有杂色的因素,从故土经验里升腾出另类的意象不再仅仅是乡土的静静的裸露,而是将那奇气汇入上苍,有了天地之气的缭绕先前的乡下生活的作品是单一的调子居多,除了田园气便是寂寞的苦气,多声部的大地的作品尚未出现自莫言走来,才有了轰鸣与绚烂的画面感和交响的流动这些在民国的文学也有,但还是零星点点的存在莫言的规模和气象,已超过了民国许多作家,可以说是自成一路的摸索者莫言以布衣之躯,写天下众生,不是布道,不是为百姓写作,而是作为百姓的写作,于是就沉浸在泥土的深处,大地的精魂与地狱的苦难,都在其作品里以雄放的姿色出现了有时候,仿佛醉心于去描述那些灰暗和丑陋的遗存,但在混杂之中,在精神的多种因子的碰撞中,伟岸的力量和不屈的生命激情依在,在翻滚摇曳的咏叹里,人间的爱意汩汩地流动着。
莫言早期的小说就显示了一种从单一性进入复杂性的特点《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等作品于混浊、零乱里依然有素朴的美他最初的语言很质朴,是带着七彩的光泽的后来发生变化,节奏也快了,意象的密度也越来越大,雄浑的场景和无边的幽怨,在文字间荡来荡去26. 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7. 莫言作品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28. 请具体解释“大地的精魂与地狱的苦难”在文中的意思参考答案:26. 对比将莫言的乡土作品与同代人及先前人的乡土作品进行对比,突出了莫言作品中的特征:有西洋现代主义的因素,有鲁迅的影子,具有画面感和流动感高度评价了莫言作品的规模和气象,是自成一路的 27. ①视野广阔,有鲁迅和西洋现代主义的风格;②画面感很强,内容丰富灵动;③从单一性到复杂性,从朴素的美到意象密度越来越大 28. ①大地的精魂指伟岸的力量、不屈的生命激情和崇高的精神品质②地狱的苦难指灰暗和丑陋的遗存,即人间底层黑暗、丑陋的苦难生活26题详解】本题题目是“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能力首先应清楚的了解文章的主体写作对象“莫言”而在第一段,作者写到了孙犁,写到了其他的作家作品的特点,目的就是为了突出主体写作对象莫言及其创作作品特点。
在手法上是运用对比,作用是写出其与同代人的文学有区别,突出莫言作品的特征从这些关键句子可知:“有鲁迅的一丝影子,西洋现代主义的因素也内化其间”“自莫言走来,才有了轰鸣与绚烂的画面感和交响的流动”,最后总结“莫言的规模和气象,已超过了民国许多作家,可以说是自成一路的摸索者”2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莫言作品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能力答题时,对应题干信息,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关键信息,进行整合概括本题答题区间为第一段和第四两段仔细阅读这两段,可以从第一段筛选出“莫言……虽然写了乡土里迷人的……,却把视野放在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先前的乡下生活作品是单一的调子居多……自莫言走来,才有了轰鸣与绚烂的画面感和交响的流动”,从第四段筛选出“莫言早期的小说就显示了一种从单一性进入复杂性的特点”最后根据筛选出的信息概括莫言作品特点,分条作答点睛: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
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28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请具体解释‘大地的精魂与地狱的苦难’在文中的意思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含义能力此类题解答时,要放到具体语境中,抓住关键词进行深入解读答题区间主要在 2、3 段抓住“大地的精魂”与“地狱的苦难”具体所指的含义莫言的写作是作为百姓的写作,沉浸在泥土的深处去描述那些灰暗和丑陋的遗存,描述的是百姓生活的黑暗和苦难的生活这是指“地狱的苦难”大地的精魂”体现的含义是,泥土虽然黑暗,但蕴藏在其中的不屈的精神力量却是无穷的精魂 指的就是不屈的精神用文中的话概括应为“伟岸的力量和不屈的生命激情”整合语言概括出内涵即可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卞毓方季羡林注定与北大、清华有缘他十九岁进清华,二十三岁毕业,四载寒窗,奠定了百年学问的基础1981年,他以古稀之身作《清华颂》,文中说:“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
在那时候,国家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清华园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但是园子内的生活始终是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的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我同广大的清华校友一样,现在所以有一点点知识,难道不就是在清华园中打下的基础吗?离开清华以后,我当然也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只要我感觉到学习有所收获,我立刻想到清华园,没有在那里打下的基础,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1935年,季羡林得母校清华的栽培,赴德留学1946年回国,又承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引荐,进了北大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他对清华的依恋,已如前述那么,他对北大又是一番什么情思呢?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我看北大》,内中有对于这个问题的归纳他说:“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国子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在近代史上,历次反抗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五四运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虽然名义上是提倡科学与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
绕了这样一个大弯子,袖里藏的是什么样的乾坤呢?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季羡林说:“我在北大这样一所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背后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学府,真正是如鱼得水,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身上的优点不多,惟爱国不敢后人以我这样一个怀有深沉的爱国思想的人,竟能在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北大几乎度过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之感外,还有什么呢?还能何所求呢?”为季羡林作传,其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握传主的风格你可以强调他的渊博,他的朴实,他的勤奋,他的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但是,总觉得还差那么一点点,不够传神直至有一天,读到他关于北大派和清华派的话题——他说:“北大和清华有没有差别呢?当然有的据我个人的印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方面,在对中国教育、学术和文化的贡献方面,两校可以说是力量匹敌,无从轩轾这是同一性但是,在双方的风范——我一时想不出更确切的词儿,姑且用之——方面,却并不相同如果允许我使用我在拙文《门外中外文论絮语》中提出来的文艺批评的话语的话,我想说,北大的风范可用人们对杜甫诗的评论‘沉郁顿挫’来概括,而对清华则可用杜甫对李白诗的评价‘清新俊逸’来概括。
《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清新俊逸”,“沉郁顿挫”,季羡林清华毕业,北大执教,在他身上,这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搀合在一起的简言之,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他的沉郁顿挫似杜甫,正所谓“清华其神,北大其魂”于是这八个字,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选自《光明日报》2007年8月2日,有删改)19.这篇人物传记,重点介绍了传主季羡林哪些方面的情况?从中可看出作者对传主怀有怎样的情感?(6分)答: 20.文章多次引用季羡林的原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就传记而言,这样的笔法会起到哪些作用?(4分)答: 21.第三段中作者说“绕了这样一个大弯子,袖里藏的是什么样的乾坤呢?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请联系上下文,概括“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的具体内容4分)答: 22.作者为什么认为“清华其神,北大其魂,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请结合全文内容,具体解说理由。
作者这样的解读方式,对我们分析评判一个人有怎样的启示?请简述6分)答: 参考答案:19.(6分) 季羡林对清华的依恋,对北大的情思,以及季羡林的风格3分)作者对季羡林怀有敬仰之情,尤其是对他的爱国情怀,怀有无限的崇敬之意3分)20.(4分)作者要用这些原话来直接展示季羡林的“神”和“魂”作用:使文章真实可靠,具有感染力,为作者独特的解读提供依据21.(4分)北大有悠久的历史,北大的学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这使得怀有深沉爱国思想的季羡林如鱼得水,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因而对北大怀有不一般的情感22.(6分)清华园的活力和民主科学的氛围打下了他厚实的知识基础,北大悠久的爱国传统让他有了安身立命之地,这两者就是季老的“神魂”所在,抓住清华北大的风范,就可以了解季老思想的铸炼和神髓,因此作者认为“清华其神,北大其魂”是解读季羡林的钥匙4分)启示(要点):分析评判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学识,性格,更要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评判其人生价值 (2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陈海波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那屈辱的年代里,于敏看到的是“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喜欢读唐诗宋词、历史演义的于敏,崇拜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智慧,向往其鞠躬尽瘁的精神,倾慕岳飞的精忠报国1941年,在耀华中学读高三的于敏遇到了两位恩师,深受启发语文老师王守惠讲解古诗文时,必会把每一篇作品置于一个大的时空中,将写作背景、文学渊源和价值以及作者的家事讲得透彻明了数学老师赵博研讲课时喜欢讲授数学题的各种解法以及不同解法的来由1951年,于敏研究生毕业后,受到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器重,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不过,他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对原子核物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站在了国际前沿后来,钱三强告诉于敏,决定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于敏虽然当时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但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毅然走上了氢弹等核武器研制的道路1960年到1965年初,“轻核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