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核心内容纲要.docx
24页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 (一)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 广义定义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定义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 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根据教育定义的陈述方式将复杂多样的教育定义划分为“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 (三)教育经典定义 夸美纽斯:“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重组与改造”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二、教育的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三、教育的形态 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社话起源说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 .能教育产生完全平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他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教育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原始社会教育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没有阶级,因而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地,所以儿童和青年都同样地享受教育的权利 (二)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学校的教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在西方不包括宗教教义;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严酷的纪律和强迫下的反省 (三)近代教育 近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扩大了教育对象,教育逐渐普及;2、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逐渐紧密;3、教育内容日益丰富,产生了班级授课制;4、教育仍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四)现代教育 现代社会的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念从理想走向实践;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第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第四,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第五,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第六,教育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第七,教育不断变革;第八,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第九,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第十,教育的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深化;第十一,教育终身化第三节 教育学的发展 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实用技术的传习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和”、“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而著名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治国人才,其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柏拉图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现实世界”不 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从而建立了本质思维的抽象世界拍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的反映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了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做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2、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教育学体系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学和吸取现代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并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以及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代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2、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3、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第二章 教育功能 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金负向功能;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示功能和隐性功能;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私服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刊经济的发展 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地功能 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一种情况: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 第二种情况: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一)社会本位论 这种观点主张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符合国家根本精神的有用公民代表人物有荀子柏拉图、迪尔凯姆、孔德、凯兴斯泰纳、涂尔干等其基本观点是:1、教育目的的立足点应是社会,而不应是个人;2、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3、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
(二)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是关于教育目的应追求、体现受教育者个人价值的理论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贝尔、斯宾塞等其主要观点有:1、教育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目的只在于能使这种本能得到充分的、健全的、和谐的发展,使人成为符合人的本性的真正的人 (三)“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其实并不是主张教育不要目的,而是主张“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其主要观点有:1、人是一个经验系统;2、人的发展即是个体经验能力的提高;3、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 四、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3、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1、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各自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发展。
2、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论述,人的全面发展还应包括道德、志趣和意向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当代教育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是与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的;2、旧式的社会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3、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4、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完全实现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当代教育实践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目的的变革 1、首先,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教育目的就会在统治阶级的意志下为其培养忠臣顺民、以达到维护其阶级统治的根本目的 2、民国时期,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彰显,它体现了资产阶段关于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对清政府的封建教育宗旨进行了彻底的清算,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进步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第一,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 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实施 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造精神第二,实践能力第三,开放思维第四,崇高理想 第四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特点 1、客观性;2、取向性;3、历史性;4、强制性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一)政治 政治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是直接的 (二)经济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 (三)文化 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1、双轨学制;2、单轨学制;3、分支型学制。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