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评价报告)-.pdf

9页
  • 卖家[上传人]:xzh****18
  • 文档编号:46663284
  • 上传时间:2018-06-2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70M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3-10-232012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评价报告)-中国中小城市网 评价报告2012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一、评价目的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 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促进我国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发展以县域为基础,社会和谐县域是根本中小城市数量众多,在我国城镇 体系和现代化建设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截至2011年底,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 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6.57%;总人口达10.16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4%2011年,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 达26.5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6.22%;地方财政收入达22609.50亿元,占全国地 方财政收入的43.12%中小城市的科学发展水平,关系到城乡一体化进程,关系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战略。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 方法是统筹兼顾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中城会中小城市经济发 展委员会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东北亚开发研究院等单位组成 课题组,自2005年开始构建体现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怎 样科学发展”的问题,对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目的在于:第一,引导中小城市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坚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增强资 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统筹城 乡发展,积极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径,坚持不懈地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本评价以客观数据为基础,对中小城市的发展状态 和发展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力图客观公正,评价结果可以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第三,树立科学发展典型本评价每年进行一次,通过数据对比和案例分析,发现当年的科学发展典型,供其他地区学习和借鉴第四,为中小城市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为挖掘城市投资潜力、提升城市整体实力,提高区域带动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各中小城市通过参与测评活动,对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与不同城市之间的比较,能够发现自身不足,对于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和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第五,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只有理念和宣传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建立一套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评价体系来涵盖和反映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以便中小城市在实践中有所遵循二、中小城市的概念和地位(一)中小城市的概念和范围 198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中等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不满50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 农业人口不满20万的城市20多年来,中国城市飞速发展,原有的标准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人口流动频繁,农业人口、非农人口之间的界限模糊化,以非农人口规模为标准划分大中小城市不合时宜一般来说,将市区常住人口数量作为衡量城市大小的标准更为合理 二是城市人口规模迅速膨胀,许多县级城市(包括县级建制市和规模较大的县的中心城镇)的市区常住人口已经达到或超过20万、50万的临界值,按照原有标准衡量,有的已经迈进了大城市的行列因此,对原有标准进行调整势在必行 依据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较为合理的划分标准是: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型城市。

      中小城市包括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依据上述标准,实际上就是市区常住人口在100万以下的城市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所指的中小城市,不仅包含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建制市市区,也包括未成为建制市的县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中心城镇 截至2011年底,中国有建制市657个,其中地级以上284个,县级建制市369个在28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162个城市属于中小城市,占比56%369个县级建制市中,除了极个别发达城市的市区人口接近或略超过百万之外,多数建制市市区人口在数万至数十万之间由于县级建制市市区人口缺乏统一权 威的统计数据,为便于分析和研究问题,可以将全部县级建制市归属为中小城市 此外,全国有48个地级区划、1627个县级行政区划(含县、自治县、旗、特区、林区)并非建制市,但这些地区(州、盟)、县(自治旗县、旗、特 区、林区)的中心城镇,也已经聚集了相当规模的人口,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建制市的市区较为接近,中心城镇居民享受着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些中心城镇,也可以归属于中小城市13-10-232012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评价报告)-中国中小城市网 中小城市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凭借强大的行政控制能力、立体化的交通枢纽地位和更 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等环境条件,发挥着中枢调控作用但是,中小城市的作用也举足轻重中小城市往往作为配套基地和服务基地发挥作用,一个大城 市,需要数个甚至数十个中小城市为之服务近年来,众多中小城市抓住超大城市产业转移的机遇,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还涌现出了昆山市、双流县、邹平县、长沙县、海城市、肇东市、慈溪市、宁国市、迁安市等一批明星城市 中小城市是城市与乡村联系的重要环节,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中小城市的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直接决定和制约着乡村的发展能力和发 展速度中小城市发展得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的方针才能得到贯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才能落到实处一个发达的中小城市,能提供更多 就业增收机会,周边地区还可以通过原料供应、配套服务等方式分享其发展红利,往往能带动一大片农村区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要统筹城乡发 展,就必须重视中小城市的发展,并在增强中小城市实力的基础上,通过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融合程 度,推动一体化发展。

      中小城市是展示城市文明、防范现代城市病、建设和谐城市的最佳实践区城市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城市文明往往是一个国家或 地区发展水平的表征充足而又多样化的物质世界、便捷舒适的生活、多元文化的交融汇合,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城市画卷但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存 在和膨胀,却不断挑战着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智慧的极限,基础设施的供给往往滞后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往往容易引发一系列矛盾,出现环境污染、 交通拥堵、治安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与此相对应,中小城市可以为居民提供相对较为丰富的物质供给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中小城市的居民也可以感受 便捷舒适、丰富多彩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同时,由于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往往相对简单,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技术、方法可以较为从容地应对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城市是建设现代化和谐城市的最佳实践区 中小城市是城市化的主要战场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几乎是世界城市化同期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 比,中国城市化程度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2000年~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至51.3%其中,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的城市化率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33.9%。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有关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阶段,预计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1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55%,到2030年将达到65%左右但由于户籍、社保、就业、入学等一系列现实制约的存在,城 市化质量较低,城市化的进一步加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人口压力相对较小,在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可以做到游 刃有余未来20年内,中小城市将成为提升城市化质量、推进城市化加速进行的主要战场 三、评价对象和数据来源本研究的评价对象原则上界定为中小城市但考虑到中国特殊的经济政治体制和行政区划,评价对象作如下调整: 第一,考虑到现行中国统计体系,基本上是以行政区划为基本统计单元,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统计因此,研究过程中,本文的评价对象在中小城 市的基础上扩展至以该城市为核心的行政区域; 第二,考虑行政级别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级别的城市、行政区划不具可比性,本研究的评价对象剔除了地级以上城市以及未成为建制市的 地级行政区划; 第三,考虑到部分县级行政区划,尽管已经调整为市辖区,但由于远离中心城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相对独立,因此,本研究将远离中心城市的 市辖区也纳入评价范围,对市辖区的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价。

      如何判断哪些市辖区远离市中心?本研究采取的甄别方法是:市辖区内含有乡镇时,视为相对独立发展的市辖区同时,本研究在对市辖区进行评价时,剔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的市辖区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评价对象界定为:县级市、县以及空间相对独立的市辖区 数据来源:课题组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县市500强和各省发展态势较好的部分县市作为发放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的范围,以回收问卷的县市作为评价样 本数据来源包括:2012年各省市区统计年鉴;2011年各县市区统计资料;2011年各县市区统计公报;各县市区统计部门提供的其他数据四、评价体系及测评结果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研究构建了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同时,为了反映中小城市在两型社会建设、区域带动力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中小城市 的投资潜力,本研究依次还建立了节约型城市指数、投资潜力指数和区域带动力指数此外,考虑到相对独立的市辖区,一方面具备中小城市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在空间上与市区距离较近,与一般的中小城市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研究这些市辖区单独归类,对其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 (一)科学发展指数 中小城市的科学发展指数,就是反映中小城市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水平的总体指数。

      它包括单个城市的科学发展指数和中小城市的总体科学发展指数两个方面 城市科学发展水平,包括在经济、社会、民生、环境、基础设施、科技、文教等各个领域的综合发展状况和发展能力本研究力图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出发,依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重新审视中小城市发展状态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是决定城市发展水平的首要因素,但随着经济实力 的增强,社会、环境等其他因素权重上升,也应当在城市发展水平评价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如何,不但要看它的总量规模有多大,更重要的是要看人民群众是否分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要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精神状态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以及为此支付了哪些成 本以人为本,对城市政府而言,就是以绝大多数人的近期现实利益和长远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评价一届政府的“政绩”,不仅体现在GDP的总量有多大、增速有多快,更体现在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能否协调发展,人民群众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群众是否“满意” 本评价指标体系立足践行科学发展观,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友好和政府效率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具体来说,科学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①经济指标:科学发展观仍然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是其他各项事业的物质基础。

      本部分包含“经济发展水平指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