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复和愈合的生理表现.pptx
26页P A R T O N E修复和愈合的生理表现修复和愈合的生理表现1.修复(repair)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修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修复包括再生和纤维性修复两种形式2.再生(regeneration)即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3.纤维性修复 即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的过程,以后形成瘢痕,故也称瘢痕修复概 述注:在多数情况下,由于有多种组织发生损伤,故上述两种修复过程常同时存在P A R T O N E纤维性修复纤维性修复一、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一)肉芽组织的成分及形态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1.新生的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增生形成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血管对着创面垂直生长,以小动脉为轴心,周围形成袢状弯曲的毛细血管网2.新生的成纤维细胞 产生基质和胶原,收缩功能3.炎细胞及渗出液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肉芽组织镜下结构 皮肤溃疡底部的肉芽组织,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向创面垂直生长,右下角放大图示肉芽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较肥大,毛细血管之间有成纤维细胞及炎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呈梭形,核椭圆,染色质浅,核仁清楚,胞质丰富。
二)肉芽组织的作用及结局1.抗感染保护创面2.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3.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作用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炎细胞胶原纤维管腔闭塞、数量减少逐渐较少纤维细胞交联、编织成束改建为小动脉、小静脉消失瘢痕组织(scar tissue)水分吸收减少(二)肉芽组织的作用及结局结局新鲜肉芽组织可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毛细血管间成纤维细胞及炎细胞浸润肉芽组织逐渐成熟,并转变为纤维结缔组织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其间可见长梭形的纤维细胞,毛细血管较少二、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瘢痕(scar)组织是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1.镜下 由大量平行或交错分布的胶原纤维束组成,呈均质红染,即玻璃样变;纤维细胞稀少,核细长而深染,组织内血管减少2.大体 局部呈收缩状态,颜色苍白或灰白半透明,质硬韧并缺乏弹性1.瘢痕组织的形成对机体有利的一面(1)填补创口,使组织器官保持完整性2)抗拉力强,使组织填补及连接相当牢固,增加局部组织器官的坚固性二、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2.瘢痕组织的形成对机体不利或有害的一面(1)瘢痕收缩:发生于关节附近和重要器官的瘢痕,常引起关节挛缩或活动受限,如幽门梗阻。
2)瘢痕性粘连:器官之间或器官与体腔壁之间发生的纤维性粘连常影响其功能,器官内广泛损伤导致广泛纤维化玻璃样变3)瘢痕组织增生过度,又称肥大性瘢痕,突出于皮肤表面并向周围不规则地扩延,称为瘢痕疙瘩(keloid),临床上又常称为“蟹足肿”二、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肉芽组织在组织损伤后23天内即可出现,最初是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纤维性瘢痕,这一过程包括:1.血管生成2.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3.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积聚和纤维组织的重建与创伤愈合有关的生长因子对单核细胞具有趋化性PDGF,FGF,TGF-成纤维细胞迁移PDGF,EGF,FGF,TGF-,TNF成纤维细胞增殖PDGF,EGF,FGF,TNF血管生成VEGF,Ang,FGF胶原合成TGF-,PDGF,TNF分泌胶原酶PDGF,FGF,EGF,TNF,TGF-抑制物P A R T T N E创创 伤伤 愈愈 合合一、皮肤创伤愈合1.伤口的早期变化出血、坏死和炎症反应,红肿,痂皮2.伤口收缩23日后肌成纤维细胞牵拉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伤口迅速缩小一)皮肤创伤愈合的过程一、皮肤创伤愈合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第3天开始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填平伤口;第56天起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大约在伤后1个月瘢痕完全形成。
4.表皮及其它组织再生创伤发生24小时内,伤口边缘及募集的表皮干细胞向伤口中心迁移,并增生、分化成为鳞状上皮;皮肤附属器通过瘢痕修复;肌腱断裂后,初期也是瘢痕修复,随着功能改建,可达到完全再生一)皮肤创伤愈合的过程(二)创伤愈合的类型1.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形成的瘢痕小,一周内可愈合,切口达临床愈合标准2.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与一期愈合比较有以下不同(1)变性坏死严重,炎症反应明显;(2)伤口大,收缩明显,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多量的肉芽组织将其填平;(3)愈合的时间较长,形成的瘢痕较大一、皮肤创伤愈合创伤愈合模式图A.创伤一期愈合模式图;B.创伤二期愈合模式图皮肤创伤的一期愈合创伤愈合后形成一条白色线状瘢痕二、骨折愈合1.血肿形成2.纤维性骨痂形成23日后血肿机化、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约1周左右,增生的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进一步分化,形成透明软骨3.骨性骨痂形成纤维性骨痂分化出骨母细胞,并形成类骨组织,以后钙盐沉积,转变为编织骨;软骨组织经软骨化骨过程演变为骨组织4.骨痂改建或再塑编织骨进一步改建为成熟的板层骨,皮质骨和髓腔的正常关系以及骨小梁正常的排列结构也重新恢复,改建在破骨细胞的骨质吸收及骨母细胞的新骨质形成的协调作用下完成。
骨折愈合过程模式图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1.年龄2.营养(一)全身因素(二)局部因素1.感染与异物2.局部血液循环3.神经支配4.电离辐射 1.骨折断端的及时、正确的复位;2.骨折断端及时、牢靠的固定;3.早日进行全身和局部功能锻炼,保持局部良好的血液供应三)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小结小结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即进行修复,修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修复过程包括再生和纤维性修复两种方式根据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将人体细胞分为三类: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和永久性细胞干细胞是个体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无限或较长时间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当组织损伤后,骨髓内的干细胞和组织内的干细胞都可以进入损伤部位,进一步分化成熟来修复受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纤维性修复首先通过肉芽组织增生,溶解、吸收损伤局部的坏死组织及其它异物,并填补组织缺损,以后肉芽组织转化成以胶原纤维为主的瘢痕组织小结小结4创伤愈合包括各种组织的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表现出各种过程的协同作用5损伤的程度、组织的再生能力,伤口有无坏死组织和异物,以及有无感染等因素决定了修复的方式、愈合的时间及瘢痕的大小。
谢谢观看!谢谢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