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尼系数倒逼收入分配改革 灰色收入成重点.doc
4页基尼系数倒逼收入分配改革 灰色收入成重点宏观经济华夏时报[微博] 专家称灰色收入是拉高系数的主因 本报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我国基尼系数首次公布 十年间数据 0.47 到 0.49 之间时长:2'2''来源:央视网归隐江湖多年的基尼系数终于再度露面,而且一出就是十年的数据1 月 18 日,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了近十年的基尼系数记者发现,近十年的系数均在 0.4 之上,且呈先扬后抑之势其中,2012 年是 0.474,仅高于2004 年的 0.473,为近十年次低基尼系数可以用来反映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越接近 0 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趋向不平等0.4 是一条“警戒线”,超过这条线则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富两极分化较大从数据行驶轨迹来看,近十年的基尼系数水平一直处于‘高位运行’阶段,也就是在国际警戒线之上,系数偏高,则预示着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程度比较严重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时发布这个数据,客观上对后期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出台起到了铺垫作用而实际上,民间的基尼系数更高一位接受记者采访专家认为,中国收入差距问题已经相当严峻,而官方此时公布数据,或会倒逼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尽快出台。
官民两份数据2000 年,国家统计局曾公布中国基尼系数为 0.412之后的十年间,再未见官方数据发布,仅在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中,曾有过“2010 年基尼系数略高于 2000 年的 0.412”这一模糊表述对此,国家统计局给出的解释是:由于缺乏城乡统一的住户调查制度,所以一直无法提供全国统一的基尼系数,从去年 12 月份开始,实现了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根据新的统一标准,国家统计局对历史数据进行了整理、计算,得出过去近十年全国基尼系数在这十多年里,官方虽未统计基尼系数,民间却相继出现了多个版本,且各说各话,其中以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基尼系数最为关注,同时被业内人士认为相对接近实际水平2012 年 12 月 9 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 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 0.61,大大高于 0.44 的全球平均水平两个数据差距那么大,主要是看计算参照的基础数据简单来讲,基础数据大都拿 10%的最高收入和 10%最低收入的人群进行对比但是,最高数据很难取得,因为隐性收入难以计算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表示,去年,西南财经大学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一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资产最多的 10%家庭占全部家庭总资产的比例高达84.6%,收入最高的 10%家庭储蓄占当年总储蓄的 74.9%。
换句话说,中国 10%左右家庭占有 80%左右的财富由此判断,0.61 的基尼系数可信度更大竹立家补充道官方的 0.474 与民间 0.61 的数据相差悬殊,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一样,按官方数据,中国贫富差距过大,却还不至于两极分化按民间数据,中国不仅两极分化,而且还较严重结论不同,采取措施的紧迫性和力度也不一样,但不可否认的是,多年来基尼系数都在 0.4 警戒线以上,这足以说明了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的紧迫性灰色收入是重点不可否认,基尼系数公布,无疑是个进步,但迟迟不动的收入分配改革,同样是造成过去十年基尼系数维持高位、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对于分配问题,国外一般涉及三次分配,一是市场分配,也就是企业定价发工资等方面的分配;二是公共服务分配,主要是政府财政这块的支出;三是慈善公益方面的分配,这块中国做得不是很好,造成的贫富差距较大除此之外,中国还有第四块分配,就是包括贪腐、偷税漏税在内的灰色收入竹立家表示,第三块和第四块收入分配的不透明是造成收入差距最大的一个原因据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研究,2008 年,中国居民的隐性收入为 9.3 万亿元,其中灰色收入为 5.4 万亿元。
庞大的灰色收入和隐性收入的遗漏,亦是官方基尼系数偏低的直接原因基尼系数虽然可为收入分配改革铺路,但如果这个方案是建立在数据不实的基础上,那么,方案本身也会出现问题竹立家坦言,即便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出台,打击灰色收入这部分改革也很难在收入分配方案中体现和实施据了解,“控高、扩中、提低”是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主线,其中,“控高”首要控制的就是以政策性垄断行业为代表的高收入阶层,直接关乎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成败但“控高”控的是看得见的工资和收入,看不见的非货币福利和灰色收入,才是既难于监管又为公众所诟病的大头针对此类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举措一是调控收入分配领域,比如调控部分企业高管的偏高过高薪酬,调控某些行业企业凭借行政、资源垄断等获得的高收入;二是要调节财产性收益及其不合理分布苏海南强调,只有这两方面齐发力,才可能逐步降低我国的基尼系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