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蒙汉诗歌交流视域中的那逊兰保创作.doc
5页浅析蒙汉诗歌交流视域中的那逊兰保创作=“news_bd”> 有清一代,能写汉诗的蒙古族诗人多如过江之鲫,女性诗人较之前朝虽有较大发展,然而人数依旧不多,因此,她们的创作也就格外引人注目《八旗艺文编目》收录女性作家52位,其中蒙古族女诗人有4位,分别是那逊兰保、熙春、博尔济吉特氏(名不详)、成堃作为唯一有诗集传世的女诗人,那逊兰保及其创作,显得弥足珍贵虽然此前已有多篇论文对她的文学创作进行研究,但就其家族文学传承和诗歌中对唐诗的接受方面尚有很多可议之处,本文愿在此进行讨论 那逊兰保(1801—1873),字莲友,博尔济吉特氏,祖居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为漠北喀尔喀部落首领之一,后归依清廷受封,故其自署喀尔喀部女史那逊兰保4岁随父入京,7岁入家塾,师从著有《冰雪堂诗稿》的名儒陈延芳之女归真道人早慧的那逊兰保在成长中,受到擅诗的外祖母金墀的影响很大,所以她12岁即工吟咏,15岁就通经义,17岁嫁满洲宗室副都统御史恒恩后继续诗歌创作终其一生,可谓雍容华贵因此,李慈铭在其诗序中称其为和林贵种,瀚海名家毓秀璇枝,远承薛禅之帝,绍封珪叶,代袭名号之王,后人称那逊兰保为蒙古族的易安居士。
那逊兰保著有《芸香馆遗诗》上下两卷,共存诗91首作品系由其子,时任国子监祭酒的著名学者盛昱搜集整理并刻印的盛昱在诗跋中说其母家务之暇,不废吟咏,所作已裒成巨帙,可是,因太夫人之家,本不欲以诗传,故散失已多,无从收拾即以此论,亦不过存什一于千百那逊兰保的诗多系早年之作,盛昱记忆中的母亲中岁喜读有用书,终年碕碕经史,诗不多作,那逊兰保的丈夫恒恩于同治丙寅年(1866)去世,悲痛之下的那逊兰保觉得内事摒当,外御忧患,境日以困,遂绝不复为诗由此可见那逊兰保习诗多是闲暇所为,非专力为之,但因其富有才华,所以作品也能自成一家著名学者李慈铭为《芸香馆遗诗》作序,称赞那逊兰保诗作是清而弥韵,丽而不佻高格出于自然,深思托以遥情怀人送远之什,登山临水之吟,踵转风骚,熔情陶谢,洵足抗美遥代,传示后来,名士逊其智珠,国史炜其彤管矣这些话或有溢美之嫌,但盛昱跋中所引时人称赞那逊兰保诗作清雄绮丽,文意不自满,而诗实可传之语,倒是非为虚妄之词 因为女性生存的空间所限,她们的文学交流空间也极为有限,因此,那逊兰保诗集中,和家人、亲戚、朋友的奉赠送别类诗歌是她书写的主要内容《瀛俊二兄奉使库伦,故吾家也,送行之日率成此诗》是亲友间交往的代表性作品,诗云: 四岁来京师,卅载辞故乡。
故乡在何所?塞北云茫茫成吉有遗谱,库伦余故疆弯弧十万众,天骄自古强夕宿便毡幕,朝餐甘湩浆幸逢大一统,中外无边防带刀入宿卫,列爵袭冠裳自笑闺阁质,早易时世妆无梦到鞍马,有意工文章绿窗事粉黛,红镫勤缥缃华夷隔风气,故国为殊方问以啁哳语,逊谢称全忘我兄承使命,将归昼锦堂乃作异域视,举家心徬徨我独有一言,临行奉离觞天子守四夷,原为捍要荒近闻颇柔懦,醇俗醨其常所愧非男儿,归愿无由偿冀兄加振厉,旧业须重光勿为儿女泣,相对徒悲伤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是抒情和叙事交织并行的诗歌中所摹写的历史、自然等物象本身就蕴涵着诗性浓郁的意象与意境在叙事的诗歌中,自然也成为叙事意象的组成部分,叙事诗歌中的意象,将一地一景的空间感凸显出来,增强了叙事的可视性与直观感《瀛俊二兄奉使库伦,故吾家也,送行之日率成此诗》剪裁了京师、塞北、库伦等一连串的空间意象,描画出诗人心中变迁的故乡风貌那逊兰保幼年远离故土,家乡的风情和民族的荣光只能从长辈的言传口述中留下印记,对于故土的种种忆念,是其民族感情自发心理的显现这首诗的思想表达属于中国古代诗歌中传统的思乡主题,作者特定的民族属性赋予了汉文化影响诗思带来的民族融合的新意蕴在习见的送别叙写中,诗人从本事中阐发出高远的思致,作品虽然写于送别兄长之时,主要篇幅却是历数自己对于故土的眷恋和对当下文化气质的认同。
空间的转移包孕了时间的流动,在特定的时空场域,透过为奉使出行的二兄送别事件,展示了诗人家族在清代的生活变迁家族的荣显既然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当然要勉力兄长戍边卫国不同于通俗文学叙事多着眼于具体的事件本身,诗歌因其内涵的抒情品质,往往超越了叙事的具体本事这首诗作为五律长诗,四十句二百字,在那逊兰保诗集中并不多见,整首诗的抒情和叙事全然是杜甫《北征》的模式,或在抒情中插入叙事,或在纵向叙述中插入横向描写,或在描写中转入议论使得诗作顿挫起伏、情感跌宕诗末化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健朗笔触,让别离的愁绪远离自己的亲人 唐代诗歌是古代诗歌史上的高峰,无数经典诗作成为后世诗歌史上的母题,诗人们在习诗时不由自主地就会把目光投向这里作为从少年时代就培养了对汉族古典诗歌的浓厚兴趣的清代女性诗人,那逊兰保注目唐诗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她在诗歌创作中常常法乳唐人经典诗作《庚申冬寄外,时在滦阳》诗云 :漫道相思苦,从悲行路难烽烟三辅近,风雪一裘寒去住都无信,浮沈奈此官亲裁三百字,替竹报平安诗中颔联再次化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之诗句,而整首诗中弥漫的对丈夫的深切思念,更是唐代王昌龄闺怨类诗歌模式。
《清史稿文宗本纪》载 :(咸丰)十年庚申六月夷人犯新河,官军退守塘沽七月,大沽炮台失守僧格林沁退守通州八月洋兵至通州瑞麟等与战于八里桥,不利命恭亲王奕訢为钦差大臣,办理抚局上幸木兰驻跸避暑山庄九月,抚局成十月,诏天气渐寒,暂缓回銮那逊兰保的丈夫恒恩彼时随咸丰皇帝远离京师,与家人分隔两地,那逊兰保在自己内心的忧思无法派遣的时候,选择以诗歌的形式将之记叙下来 微妙的情感体验是否被觉察,要依这种体验在一定的文化中被培养的程度而定那逊兰保虽然是蒙古族诗人,但她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并不能让她有很多的外出活动,所以描述家庭友朋亲情是其诗歌的主流而她又有着很好的文学素养,所以在她的笔下对于家庭生活有着非常细腻而生动的描述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庭伦理、婚姻爱情无疑是最能触动读者心怀的题材,林语堂认为 :家是中国人文主义的象征,因此,讲述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聚散悲喜交集题材的文学作品无疑最容易产生最大范围的影响力论者谓那逊兰保蕙性夙成,苕华绝出,信然若此诗人无论是描景写意,还是状物镂情,都善以清词秀句和新巧的技法传递于读者如《赏雪》中的尊酒未终明月上,爱他天地一般凉,本当说是漫天飘舞的雪花,满地一派银白,而诗人出以温度的凉,使由视觉转化为感觉,令人着实觉得寒气袭人。
又如《得凤仪大嫂盛京书》偶对好花思笑貌,时从明月想仪容,诗句刻写思念亲人的美好情意,真挚感人,而又韵味醇浓那逊兰保这类题材的诗作还有《题〈冰雪堂诗稿〉》《和友兰三姊留别韵》《五月廿八日即席再别友兰三姊》《和友兰三姊杭州见怀原韵》《祝归真师八十寿》等,都能巧用偶对时从这类时空不确定的诗性语言,使得亲友间的离居酬唱诗不粘滞于分离层面的悲情,而是跃升至情感可以跨越万水千山的思想层面 女性诗人的创作多围绕家庭中人来叙写,是因为家庭在女子的生存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宗规、家训的制约,使得生活在古代的女子在女性权力和行为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清代女诗人的主体是闺秀女子,其中生活于望族或官宦家庭的女性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女性诗人的成长大抵囿于家族之中,女诗人所进行的文学活动也大抵被限制在读书人所占比重较大的社会中上层在这一点上,蒙古族上层家庭也不例外一般而言,这样的家庭文化氛围很好,因此,女诗人无论是学习条件、图书条件,还是诗歌作品的出版以及流传,都得到家庭的很大帮助冼玉清在《广东女子佚文考自序》中说 :就人事而言,则作者成名,大抵有赖于三者其一名父之女,少禀庭训,有父兄为之提倡,则成就自易其二才士之妻,闺房唱和,有夫婿为之点缀,则声气易通。
其三令子之母,侪辈所尊,有后嗣为之表扬,则流誉自广那逊兰保就是这种范式的代表性人物那逊兰保有来自家族的高门血统,对于她来说,娘家的声望与生俱来 ;其次,又因门当户对的联姻观念而嫁给既有功名地位又有文化的男子,丈夫及孩子的地位都对她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她的诗歌创作,甚至也影响到她的诗集的编纂和传播钱穆指出 :‘家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 社会重心,文化命脉,在下不在上,一皆寄托于此古中国的宗法传统社会中,家族在传承文化学术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清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决定了蒙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和是从上到下一体式的,因此,当蒙文化家族与科举考试结合后,蒙世家大族中的传统文化因子就会被进一步激活,并在社会文化体系的建构中发挥着独特的、巨大的作用 那逊兰保出身于官宦世家,家庭中一直有文化传播意识,无论是父家还是出嫁后的夫家对文化业绩的追求都是相当强烈的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即使是女性,文化意识也很强烈那逊兰保幼年即在家塾中跟家中的兄弟一起读书,接受相同的教育良好的教育是其成为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必备条件。
家族中长辈的文学成就也往往为后辈所钦羡,因女诗人与外人接触少,对家族之外的世界认知少,也因之更成为女诗人学习的对象这里我们需要将考察的视角移向与母教相关联的外家在清代很多文化家族的演进过程中,外家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关于此点,罗时进先生的阐述甚为周详由于那逊兰保的外家风气相对开放,女性在家族中从事文学阅读和文化研习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在婚配时因为更重视文化和道德层次,因此所嫁与的也同样是文化家族这样的家族在丈夫长期游宦或早逝时,母亲就担负起教育和培养子女的责任每当此际,为了使子女有一个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她们往往动员外家的力量,让母系家族成为母教的延伸,使整个外家成为重要的支持力量同时,外家源于亲情,也源于文化传承的需要,每每尽心尽力,有意识地培育、扶持外孙或外甥这样,‘母教’实际上扩大为‘母系教育’,这对学术和文学人才的培养具有特殊意义那逊兰保的外祖母金墀是满族旗人,姓完颜氏,著名女诗人,著有《绿芸轩诗钞》,诗作多以表现闲情为主,致力于清疏诗境的营造受到外祖母的熏陶,那逊兰保诗歌风格也以清为主而这种艺术风格体现最为鲜明的就是在其诗集中占有重要比重的写景、咏物、纪游类闲暇之作。
其五绝《成趣园夜坐》,诗云 :林壑杳以深,拂石坐忘冷 凉月不亲人,孤松转清影诗人以深杳林壑、月下凉石、孤松等清疏意象勾勒出夜晚幽阒的成趣园,诗境清幽孤寂,显然是承续唐代王维风格 那逊兰保诗作中所描绘的风景和实物,大都取自诗人生活的北京周边地区,如西山的大觉寺、秘魔崖等诗人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仔细观察周遭环境,在寻常景物间擅于发现不凡之处,并以写实笔法将之复现于诗歌中,读来如随其行,如探其心如《游西山》其一云 :清晨驾巾车,日晡到山脚顿簸不辞劳,山灵如有约转路入烟霞,回头隔城郭危磴杂松楸,远寺闻钟铎孤青表遥峰,万绿争一壑行行下笋舆,径窄步引却还与叩僧寮,荒荒红日落西山是北京西郊的风景区,诗人选取险峰、远寺、钟声以及烟霞、落日等意象入诗,在清晨到日落的一天之中移步换景,随着时间流而改变空间景物,将自然景象的改变与人的旅途进程有机结合其二云 :我爱秘魔崖,怪石高撑天复爱宝珠洞,下瞰及平田快哉御风行,顷刻如登仙探幽及穷僻,选胜防人先所愧腰脚劣,呼婢相引牵夹路橡实厚,嵌石孤花鲜流连剧忘归,峰峰凝暮烟位于西山八大处的证果寺为八大处最古老的寺院,坐落于卢师山上寺后秘魔崖峰顶有一巨岩突兀而出,极其险峻。
崖壁镌刻天然幽谷四字,崖侧有一石洞,据传为卢师和尚修行之所清代诗人对秘魔崖风景多有赞述,乾隆年间的蒙古族诗人法式善就曾创作了数首关于秘魔崖的佳作那逊兰保在这首作品中并不单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在情景交融中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山水诗虽然产生于晋末,但彼时谢灵运笔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