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ppt
41页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代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一、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 “吾” 、“我” 、“予 ”(余)等例如: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 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左传·成 公二年) 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 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 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 语《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 进) 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 论)2. 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 、“而”、“乃”等例如: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尔何曾比予於管仲!(孟子·公孙丑上)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史记· 齐世家)吾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 史记·平原君列传)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项羽传)“而”和“乃”只用作定语,一般不 用作主语和宾语。
3. 第三人称代词:“其”和“之”“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 、“她的 ” 、“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 、“她” 、“它”例如: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 )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 ·公冶长)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 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关于“其”和“之”的用法,注意以下四 点:①在上古汉语里,“其”字不能用作主 语有时“其”字很像主语,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 力庄子·逍遥游)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 公三十二年) (“其入”等于“师之入”)“其”等于名词加“之” ②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 ,在这种情况下,或者重复前面的名 词做主语,或者省略主语例如: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 收左传·襄公十五年)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 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③“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 但有时可以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 二人称例如: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传 ·宣公二年)天子发政於天下之百姓,言曰:“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墨子·尚同上) ④有时候,“其”字不能解作“他的” 、“她的” 、“它的”,只能解作“那”、“ 那样的”。
这种“其”字是指示代词例 如: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难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4.与人称代词相关的两个注意点①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 复数同形的例如: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 而死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 何以哉?”(论语·先进) 有时,在第一人、第二人称代词或部 分谦称、尊称后面加上“侪、属、曹、等” 等字表示多数,相当于“这些人”“这班人” 但这些字并不是表示复数的形态例如:吾侪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欲使汝曹不忘之耳(后汉书·马援传)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 家) ②古人常用谦称代替第一人称,尊称代替第 二人称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 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们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 例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 年)虽然,必告不穀左传·成公三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 年)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诸葛亮:前出师表)仆非敢如此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战 国策·齐策一)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战国策· 魏策)陛下亦宜自谋诸葛亮:前出 师表)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左传·僖公三十年)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此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 字也是一种尊称例如:文倦於事,愦於忧,而性懧愚,沉於 国家之事,开罪於先生战国策·齐策)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 安书)东野之役於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 韩愈:送孟东野序)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用得较少,有两个 原因:(1)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 而且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2)谦称和 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 二、指示代词1.是、此、斯、兹这四个都表示近称,相当于“这” 、“ 这个” 、“这里”等. 例如: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同上)“是” 、“此” 、“斯” 、“兹”可以用作 主语、定语、宾语是”字用作宾语有时 候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
左传·僖公四年)“是”字还可以单独作判断句的谓语 例如:终而复始,日月是也孙子兵法·势 ) 2.“彼”“夫”“彼” 、“夫”表远称,相当于“那”“、那 个” 、“那里” 例如: 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 史记·刘侯世家)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左 传·成公十六年)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 哉?(孟子·滕文公上)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 曰:“彼哉!彼哉!” “彼”可以指人,但“彼”字始终没有 完全丧失它的指示性由於它表示远 指,所以它又常常带着轻视的意味彼”的指示性很强,可以作主语, 宾语,定语 “夫”的指示性较轻,只 用作主语和定语 有时相当于“彼”, 有时相当于“此”,有时可不必译出 位于句首的“夫”后来虚化为句首 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 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 3.之,其这两个指示代词都不作主语之”表 泛指,相当于“此”或“彼”,用作定语或宾语 其”表特指,即用来指示一定的人或物 ,相当于“那个”“那种”,用作定语例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 夭) 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4.若,然,尔这三个指示代词的意义略等於现代汉 语的“如此”、“这样”、“那样”。
若”常用作定语;“然”常用作句子的 谓语,“尔”也可用作谓语,但不如“然”普遍 尔”还可用作宾语或定语例如: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战 国策·齐策六)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 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荀子· 劝学)若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相去万馀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 九首) 虽曰匪予,既作尔歌诗经·大雅· 桑柔)5.或“或” ,肯定性无定代词,通常用来指 人,相当于“有人”“有的人”“某人”,只用作 主语例如: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孟子· 滕文公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有时,“或”字前面出现先行词,“或”字 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个人例如:唐人或相与谋左传·定公三年)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十五年)古代汉语里,常常用两个以上的“或”字 ,前后相应,以表示列举在这种情况下 ,“或”字仍然是无定代词,它既可以指人 ,又可以指物例如: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孟子·梁惠王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 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三、“者”字1.代词“者”的性质和用法“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 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 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
例 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 冶长)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 问)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梁惠王 上) 有时候,“者”字用在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一 个名词性的词组例如《论语·雍也》:“力不足 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者”字还可以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几 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例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 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 者孟子·梁惠王下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 :“去兵论语·颜渊)2.语气词“者”字的用法①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表示提顿 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②用在“有”字的宾语后面,和“有”字 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下文的 主语例如: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 幸短命死矣论语·雍也)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战 国策·齐策) ③用在时间词“今”“昔”等字的后面, 表示时间范围例如: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 吾子又死焉礼记·檀弓下)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 子·五蠹)有时候不用“者”字,例如“今吾子又死 焉”;有时候换用“也”字,例如“今也,制民 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孟子·梁 惠王上)。
④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后面表 示停顿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孟子·告子下)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公孙丑下) 四、“所”字1.“所”的性质和通常用法“所”字也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 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 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所…… 的事物”所”字所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 象例如: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战国策·赵策 ) 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孟子·公孙 丑上)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左传·僖公三十年)2.“所”同动词结合组成的词组的性质 和用法所”字和动词结合以后组成的词组带 有名词性,能够被定语所修饰例如:“曾 西之所不为” ,“君之所知”,“须臾之所学” 等等其”字代替一个名词加“之”,所以也 能做“所”字词组的定语,例如“其所憎”“其 所爱” “所”字词组可以作定语,它的后面还 可以再加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使 意义更加具体例如: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 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 ?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孟 子·滕文公下)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史记·刺客列传) 3.“所”和“者”同及物动词结合以 后的异同“所”和“者”同及物动词结合以后 ,它们表示的含义完全不同。
例如: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庄子·养生主)见者惊犹鬼神庄子·达生)古代汉语还常出现“所……者”的格式 ,它的作用和“所……”相同,仍然指代行 为的对象,而不是指代行为的主动者例 如: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 灭之史记·酷吏列传)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 国策·齐策)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 则改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4. “所”同介词结合的情况“所”字又常常用在介词“从”、“以”、“ 为”、“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 对象它们所表示的是:行为发生的处所 ,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 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 人物,等等例如: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 氏春秋·察今 )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荀子·议兵)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 礼,所以报也左传·成公三年)儒以文乱法,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