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格式塔心理学概述1-3.ppt

15页
  • 卖家[上传人]:今***
  • 文档编号:107640295
  • 上传时间:2019-10-2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2.50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格斯塔心理学概述,,何谓格式塔 完形心理学之发展--场之理论与格式塔 纵观「完形」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由早期研究人类的知觉现象开始,到后来应用在学习、认知、谘商等心理学领域,贡献可说十分卓著由于它的理论是由德籍学者以德文撰写,内容非常艰涩难懂,加上学习的人很少,使得这个学派逐渐为人淡忘忽视,它的发展时间仅仅祇有20年左右光景直到1950年代由于航空运输的普及,美国科学家为了飞航技术的理由,开始研究人类的视觉与环境之关系,过去「完形」心理学派研究发展的许多视觉理论,才又重新受到科学家的重视1970年代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昌盛,为了「人工智能」研究的需求,关于人类大脑、神经的视觉生理及心理学的研究有了十分重大的突破与成就,在科学家渐渐揭开人类视觉生理之谜的同时,才又重新检视并肯定过去「完形」心理学派对于人类视觉认知所作的贡献何谓格式塔 完形心理学之发展--场之理论与格式塔 Gestalt这个字源自德文,它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形状(shape)或形式(form)的意思,也就是指物体的性质;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Gestalt如果用在心理学上,它则代表所谓「整体」(the whole)的概念。

      而以Gestalt为名的「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于20世纪初发源于欧洲,它主要是在研究人类知觉与意识上的问题,「完形」心理学反对结构学派(Structuralism)以自我观察、自我描述等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经验的成份,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派(Behaviorism)过份强调动物实验,完全排斥心智历程的作法一般而言「完形」心理学视心智历程和结构为心理学的内涵,企图以比内省法更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了解人类如何对于视觉刺激产生视觉上的认知概念此一学派在国内有人以「完形」称呼,也有人以其发音直译为「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派是以Gestalt作为其理论之主轴,认为人类对于任何视觉图像的认知,是一种经过知觉系统组织后的形态与轮廓,而并非所有各自独立部份的集合 「完形」心理学基本理论:「部份之总和不等于整体,因此整体不能分割;整体是由各部份所决定反之,各部份也由整体所决定」 由此推论,人们在欣赏一幅图画或一张摄影作品时,画面里的每一个部份形成了各自独立之视觉元素,如果想让观者留下深刻的视觉认知,元素与元素之间必须彼此产生某种形式之关连 人类的认知系统,如何把原本各自独立的局部讯息串联整合成一个整体概念,正是「完形」心理学派主要的研究课题。

      Gestalt始于视觉领域研究,在实际应用上它却超越单纯的视觉甚至于整个感觉领域 完形心理学大师Wolfgang Kohler认为,Gestalt其形式或形状上的意义在完形心理学中已退居次要地位,并非完形学派的主要研究中心广义地说,完形心理学家是用Gestalt这个术语,来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虽然完形学派发展历史很短,但是它对于人类视觉「场」的形成与视觉上「整体性」(wholeness)的问题,有十分独特、深入的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的视觉认知有很大的贡献 可惜的是,完形心理学的学说与假设很难经由科学的实验加以验证,由于后继者少,终于日渐式微在探索完形理论以前,我们可以阅读书籍和图像来加以说明,人们在阅读一段英文写成的文章时,看到的是一个个由26个字母组成的单字,再由每一个单字彼此间的相对关系与文法结构,串接成一个可以被他人了解完整的文字意义,而非一连串各自独立的长短符号与间隔 同样,一般人在欣赏一幅图画或一张照片时,阅读的也是由不同浓淡、色彩、造形、轮廓和形式组成的完整图像,并非彼此毫无关连的独立区块 观众在欣赏一部电影时,所接受的讯息也是由连续的画面与声音等组成的叙事情节,而不是一连串各自独立的停格片段。

      由此可知,知觉过程中最自然也最关键的工作项目,就是将不同时间与空间之讯息作一次整合唯有如此,才得以让讯息的接受者能从容不迫地接收并处理随时涌入的大量讯息完形心理学之发展--场之理论与格式塔,纵观「完形」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由早期研究人类的知觉现象开始,到后来应用在学习、认知、谘商等心理学领域,贡献可说十分卓著由于它的理论是由德籍学者以德文撰写,内容非常艰涩难懂,加上学习的人很少,使得这个学派逐渐为人淡忘忽视,它的发展时间仅仅祇有20年左右光景直到1950年代由于航空运输的普及,美国科学家为了飞航技术的理由,开始研究人类的视觉与环境之关系,过去「完形」心理学派研究发展的许多视觉理论,才又重新受到科学家的重视1970年代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昌盛,为了「人工智能」研究的需求,关于人类大脑、神经的视觉生理及心理学的研究有了十分重大的突破与成就,在科学家渐渐揭开人类视觉生理之谜的同时,才又重新检视并肯定过去「完形」心理学派对于人类视觉认知所作的贡献 1970年代起「认知」心理学开始蓬勃发展,「完形」心理学过去的研究成果也为「认知」心理学奠下了深厚的基石因此,很多心理学家将「完形」心理学视为「认知」心理学的先驱。

      如果要严谨地探讨「完形」心理学对于现代艺术发展之影响,其实应该将它的历史画分为欧洲与美国两个段落来加以讨论1)德国时期(Bauhaus艺术及建筑学校),「完形」心理学派的诞生大约是在1912年的德国,当时Dr. Max Wertheimer(1880~1943)发表第一篇有关「现象」的论文,首次对「完形」心理学作了有系统的陈述,因而发展起来 Wertheimer认为视觉元素的组织是所有心智的基本,而且是与生俱来的,并不须要刻意去学习他把视觉元素组织的因素定名为知觉组织律(perceptual organization),也就是后面要讨论的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等完形律 Wertheimer并首度提出所谓「群化」的原则,对于过去画家在「呆板」与「散漫」的画面之间,祇知道「统一中求变化」的构图原则,建立了一个严谨的理论基础七年后另一个对于20世纪现代艺术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包浩斯(Bauhaus)艺术及建筑学校,也由建筑师Walter Gropius在德国威玛(Weimar)创立他们对于人类在这段期间由于科技昌盛衍生的问题,同样采取一种整体统合的方式虽然「包浩斯」艺术及建筑学校与Dr. Max Wertheimer领导的「完形」学派并无直接传承的关系,但是「包浩斯」充满实践精神的艺术走向,以及对于「视觉场」之研究与视觉元素间的数学性与表现性的分析,其实两者的精神是十分一致的。

      2)美国时期,「完形」心理学派初期的核心人物因为粹德国的破害,后来陆续辗转由欧洲移居美国由于Max Wertheimer、Kurt Koffka及提出「顿悟学习」之Wolfgang Kohler等三位学者之介绍倡导,「完形」心理学在1930年代才逐渐被美国心理学界所熟悉而Dr. Max Wertheimer任教于柏林大学时期的受业弟子Rudolf Arnheim,则是「完形」心理学得以大放异彩的关键性人物1928年Arnheim获得博士文凭后,便因定期发表默片之电影评论,而钻研苏联、美国及德国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电影资料,1932年写成一本将电影视为一种媒体来讨论的电影理论专书----Film as Art1940年Arnheim移居美国纽约,并获得古根汉奖助金,从事将艺术与视觉心理学(尤其是完形心理学)沟通搭桥的工作他特别着重于研究空间、形式、色彩、律动等在视觉上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与艺术作品之关系1945年他完成一生的经典著作-----《Art & Visual Perception》(艺术与视觉认知)(如图C5-6),也为艺术行动与观看行为之间找出两者的共通性同年,他应聘在Sarah Lawrence学院任教。

      1968年Arnheim离开劳伦斯学院,赴哈佛大学Carpenter艺术中心教授艺术心理学课程1969年他又发表Visual Thinking一书,阐释「视觉思维」在艺术创作的作用他认为艺术作品不是临摹自然,艺术家的工作也不祇是观察事物,而是在于发现事物之本质1974年Arnheim自哈佛大学退休,随即应聘担任密西根大学访问教授,直到1984年二度退休为止他在美国大学教授艺术心理学期间,勤于著述才将这一名称很奇特的「完形」理论发扬光大,成为完形心理学集大成之一代宗师19世纪著名的物理学家包括: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赫兹(Heinrich Rudolph Hertz)、赫姆候兹(Hermann L. Helmholtz)等多位,他们在电磁学与重力场的领域获致十分显耐黄萍俺删汀T跉v经许多次的实验之后,他们提出了一个假设:在物理世界里存在了一种所谓的电场、磁场与重力场,在场中的所有元素会因为某种形式彼此共鸣的力量(sympathetic force)而凝聚在一起,场中的元素与元素间会彼此影响它们不是彼此互相吸引,就是彼此之间互相排斥这种彼此相互牵引的力量受制于元素之尺寸、质量、位置及靠近等因素。

      Dr. Max Wertheimer之视觉研究受到当时新发现的物理学定律影响,他认为和物理世界的「场」一样,在人类的知觉世界里应该也有一个极为类似的「场」存在相对于人类视觉世界的便称为「视觉场」(visual field);和人类生活、学习等情境相关的是「知觉场」(perceptional field)人们知觉到此一场地,并加以利用再把握这个整体,而至完形(Gestalt),因此「完形」心理学被称为「场地论」(field theory)「完形」在「视觉场」中的定义是:在「视觉场」中的各种力量组合成一个自我完满而平衡的整体在一个「完形」中,任何元素的改变都将影响整体以及各部份之本来特性,因此整体是大于或不等于部份之总和而「完形」法则证实了Dr. Max Wertheimer的视觉观点:一个物体被人们感觉的方式由它存在于「场」的状态或条件所决定也就是说,人类「视觉场」中的诸多元素,不是彼此吸引形成一个整体(grouping),就是彼此排斥而各自独立(not grouping)「完形」心理学所归?#123;的认知结论,其实就是描述在「视觉场」中整体(grouping)的认知如何形成除此之外,心理学家Kurt Lewin及Fritz Perls利用「完形」理论与法则,研究发现潜藏在人类知觉系统内某种群体化的动力,因而建构了一套临床心理学之完形治疗法(Gestalt Therapy),在心理治疗上是一种崭新的观念与尝试。

      在任何一个「视觉场」中(也许是一幅画或某一场景),能否把其中的几个视觉元素连结起来,看成一个有组织的外观轮廓,端视这些元素之间是否存在知觉上的某种关连性为了找出元素间并不真实存在之关连性,完形心理学派找到了若干著名的原理及法则,被称为Gestalt Law(完形法则)它们有在前面已经叙述过的「图与地」之概念,还有对视觉创作十分有用的「相似性」、「对称性」、「连续性」、「封闭性」、「共同命运」及「异质同形」等法则这些被完形心理学派研究归?#123;出来的视觉规律,可以帮助平面图像的创意与设计人员,辟建一条能够穿透点线面及空间重重繁琐之造形、色彩、图案、质感、动作等罣碍,进而通往形成视觉认知的道路事实上,「场」的范围与观念还可以扩充至人类的社会与生活,如由多数人组成的封闭团体------公司、学校、社区、族群等也形成了一个类似的「场」,「场」中的元素------同事、同学、家庭、同宗等团体成员也会彼此影响其中兴趣相同、背景类似、年龄相近的成员可能彼此吸引,进而时相往来,这也是成语「物以类聚」的最佳批注反之,种族、身份、地位、个性、教育程度差异较大的,就容易产生疏离感甚至冲突磨擦,关系也会比较淡薄或对立,这个现象和完形法则的「相似性」十分吻合。

      此外,每个人在面对日常工作时,一定要做完一个段落才愿意罢手,否则心里会有不安的感觉这也是完形法则的「封闭性」的鲜明写照;未完的工作(象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