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起源于中国》阅读题目及答案.doc
8页《茶起源于中国》阅读题目及答案试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8 题材料一茶起源于中国虽然神农氏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只是传说 ,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自唐开元年间起 ,唐人上自天子 ,下至黎民百姓 ,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 ,这与唐之前的茶主要作为药用或者是粗放型解渴的饮用形式相比 ,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唐朝中叶盛行煎茶法,煎茶用的是饼茶 ,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的茶末 ,再进行煎煮陆羽的《茶经》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 ,每个环节都使人置身于美的境界之中,这就把饮茶的方法程序化了 ,并辅以美学思想 , 从而形成优美的意境和韵律 ,将饮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在宋代 ,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是“开门七件事 ”之一 ,而且饮茶的风俗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 ,开封、临安两都茶肆、茶坊林立 ,客来敬茶的礼俗也已广为流传与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有了明显的变化 ,饮茶方法在唐代陆羽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 , 由原来的煎茶法发展成为更为高雅的点茶法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 ,追求茶的真香、真味 ,不掺任何杂质 ,当时的时尚还十分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
较之于唐代煎茶 ,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元代虽然历史较短 ,但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加入葱、姜、盐等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 , 到了元代逐渐被摈弃 ,采用更为简单的 “清饮 ”方式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 ,不加或少加调料 这种简便、纯粹的 “清饮 ”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茶文化发展到明代 ,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 ,茶的品饮方式也走向简单化 ,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宋煎点饮茶法变革成了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 “瀹”有“浸、渍 ”的意思瀹饮法 , 即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这种沸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法逐渐取代了煎点法的主导地位 ,成为中国人至今都普遍使用的饮茶方法取材于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 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B. 唐之前粗放型解渴的饮茶方式到唐代演变为煎茶法C. 宋代点茶法比唐代更高雅,注重动作的优美协调D. 从元至明的饮茶法越来越简单化,并流传至今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从唐至今饮茶风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沸水冲泡是一贯的饮茶方法B. 中国人普遍喜欢饮茶C. 饮茶讲究典雅精致的艺术D. 饮茶追求茶叶的真香、真味材料二从词义上说,茶道指基于茶自身的性质而淬炼出的精神世界。
茶道正是以茶为载体在品茗中以茶说事、以茶喻理、以茶论道从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联角度上看, 中国茶道的具体内容可以表达为如下三个方面,即闲、隐、乐三者统一到人,媒介是茶闲”就是有工夫,并且肯在茶上下功夫,茶因闲得以成就,闲因茶得以充实时间上的闲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心理上、精神上的闲,关键在于一种生活态度,即从容应对,等闲看待苦难沧桑,视荣辱或声誉为身外物,置之度外,心中只有茶,将我融于茶,将茶化作我这样的 “闲”正是精神成长、自我发掘和自由意志伸张所必备的思想品质,得闲之真谛的人才会在意向内观照,求取独立的自我茶道中的 “隐”揭示的是茶人、 饮者在社会生活中如何立身的大问题隐后返本,身处闹市求心安,身处高位知进退,隐与显是一对相互依托的对立统一,隐后再显的是本真的我,不忘初心,为人处世不忘己身 “隐”要有强大的内心支持才可持久,避喧嚣而处落寞,离繁华而安清贫,这非一般人可为陆羽在《茶经》里说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他不是说喝茶后,人就自动获得了“精行俭德 ”,相反,那些本就 “精行俭德之人 ”是最宜饮茶的,陆羽的意思十分明了,那就是人选择了茶,茶的德行是人的德性之外显,饮者之品性投射到茶这一实物上。
乐 ”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主张孔子曾言,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孟子提出 “与民同乐 ”,《太平经》云 : “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 ”中国文化传统更加倾心于 “德乐合一 ”,如助人为乐、乐于助人、乐善好施,都是将行善、助人与快乐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快乐是一种因所认同的价值得到实现而产生的内心愉悦,是一种精神快乐,体现了 “众乐乐 ”般的精神快感中国茶道之乐重申了对人身处其中境遇的关切, 因此,中国茶道具有平实的表现形式和生活化的现实关怀取材于李萍《中国文化传统与茶道四境说》 )3.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淬炼:淬,读作 “cuì”B. 载体:载,书写的第九笔是撇 (丿)C. 置之度外:度,义同 “气度不凡 ”中的 “度”D. 众乐乐:乐, “快乐 ”之意4. 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表达的意境不符合茶道中 “隐”的一项是( 3 分)A.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B.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陶渊明《饮酒》)(孟浩然《夜归鹿门歌》)C.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王维《田园乐》)D.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王建《雨过山村》)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茶道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闲”不是指时间上的闲,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B. 茶道中的 “隐”是指要避开喧嚣繁华而隐居山林C. 陆羽认为饮茶可以使人成为 “精行俭德之人 ”D. 茶道体现了中国文化中 “德乐合一 ”的乐观精神材料三明代的书画家徐渭被世人称为 “茶痴 ”,他明确提出了宜茶境界说,认为物境、艺境、人境、心境俱美者乃宜茶最高境界物境指饮茶的环境,主要指不是人为建造的居室、楼宇,而是自然天成、幽静清雅的场所,如竹海、梅林、泉边、湖畔等艺境指使用器具的造型、冲泡或饮用之法的得体、 抚琴弄箫的声乐等共同构成的雅致脱俗的氛围人境则指嘉宾来客与主人的融洽关系,专心于饮茶,彼此声气相投、趣味相和心境指在饮茶中忘却世间万象,人与茶、茶与人合二为一,一心悟道,由此求得心胸的物我两忘、豁然开朗茶道四境界不是人生境界, 也非道德境界, 它只是对生活情趣的关注,在匆忙、 庸常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情投意合的同道,在刻意营造出的人为环境中折射当事人的思绪和体悟, 这就是生活的闲、 人生的隐和现世的乐中国传统茶道的四境说所讲的茶道不是在用时间来衡量,相反,只在乎空间。
中国人喝茶可以从早到晚,时间似乎停滞了,时间的意义消逝了,重要的是喝的什么茶、用的什么茶具、所处怎样的环境和心境,这些都是空间要素 中国茶道弱化了时间维度,突出了空间维度,饮者共处的空间的属性得到充分阐发 据说真正谙茶者在头三杯不事任何言语,静静品茶, 全身心关注茶主泡茶的一举一动,用心体会茶汤之味、茶器之美、茶艺之精、茶席之雅等等品茶过程中茶者的思想沟通不是靠语言传递,而是靠共感,情感共鸣,这样的情感分享与特定的场景及其要素相匹配, 它是以彼此共在、 身心在场为其表现形式的取材于李萍《中国文化传统与茶道四境说》 )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茶道四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徐渭认为饮茶的物境包括使用的器具、冲泡的方法、声乐氛围等B. 茶道四境不仅体现了生活的情趣, 也体现了道德境界的追求C. 传统茶道的四境只在乎空间要素而弱化了时间维度D. 真正懂茶的人在品茶的全过程中是不能用语言交流的7. 阅读下面《红楼梦》片段,回答问题①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 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 捧与贾母贾母道: “我不吃六安茶。
”妙玉笑说: “知道这是老君眉 ”②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 二人随他出去, 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③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 “分瓜瓟斝 ”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 “晋王恺珍玩 ”,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 ”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 “点犀 { 乔皿 } ”妙玉斟了一 { 乔皿 } 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④“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 ”根据上面《红楼梦》片段,以及本大题三个材料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从贾母等人饮茶的方法可以判断,他们的饮茶法不属于煎茶法B.妙玉单叫宝钗、黛玉去耳房饮茶, 体现了茶道四境中的 “人境 ”C.妙玉给宝钗、黛玉的茶具很珍贵,只将自己用的茶具给宝玉,说明男女有别D.妙玉深谙茶道,对泡茶的用水非常讲究,表现她恬淡、孤傲、清高的性格8.当代人应如何继承传统茶道蕴含的文化精神呢?请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提三条建议。
(5 分)试题答案:1.(2 分) A(茶文化形成于唐代)2.(2 分)B(A 沸水冲泡是明代至今的饮茶法; C D 都是宋代饮茶风俗)3.(3 分) C(置之度外:度,所打算或计较的;气度不凡:度,人的气质或姿态)4.(3 分) D(D 句写雨过山村时作者所见的景象)5.(3 分)D(A 时间上的闲也是一方面; B“隐居山林 ”原文无依据; C 应为 “精行俭德之人 ”最宜饮茶)6.(3 分) C(A“物境 ”应为 “艺境 ”;B 原文是 “非道德之境 ”; D 原文是 “真正谙茶者在头三杯不事任何言语 ”)7.(3 分)C(“说明男女有别 ”有误,妙玉把自己的茶具给宝玉用,说明她对宝玉情有独钟)8.(5 分)①饮茶不只是解渴,还要通过饮茶得到审美的艺术享受;②饮茶不只是外在的形式,更要追求闲适、平和、乐观的人生态度;③饮茶时选择幽静的环境、精美的茶具、志同道合的饮者,在饮茶中注重心灵的感悟答出一点给 2 分,两点 3 分,三点 5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