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docx
11页第 四 单 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舞台人生为主题(中外戏剧)《威尼斯商人》是描写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通过尖锐矛盾的冲突,塑造了鲜明对立的人物形象《变脸》描写了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养的女孩狗娃之间命运碰撞的一段波折,展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感情冲突,从心灵深处显现人物性格《枣儿》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刻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变迁的人际关系《音乐之声》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以及环境的衬托,并用正、反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纯真的性格单元教学设想 单元学习目标 本单元五篇课文均是从戏剧文学作品中节选出来的精彩片断这些作品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之手,反映了不同国家在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阅读这些戏剧作品,仍要引导学生由戏剧产生的时代背景人手,了解剧本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思想,才能有助于理解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阅读这五篇节选剧本的课文,教师要处理好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和角色,要努力让学生亲身体验后去感悟,切勿越俎代庖去讲析本单元的课文涵盖了古今中外戏剧的不同风格,为师生欣赏戏剧提供了最佳的资源配置,但也给单元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础知识,为他们顺利阅读剧本提供必要的条件这方面如果学生基础较好,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查资料,否则可由教师准备资料当堂介绍,使学生掌握剧本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剧种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欣赏、阅读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文学作品的一般基础但是本单元从文学作文的样式是戏剧和电影剧本,因此,学起来有一定的新鲜感,又有一些陌生感为了消除学生学习本单元的疑虑和困惑,我选择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研究型课、讨论型课、表演型课、多媒体整合课等等提高学生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兴趣,已达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1.戏剧剧本与电影剧本不同的艺术特点对于前者,重在把握戏剧冲突和品味戏剧语言,注意戏剧剧本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如何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对于后者,要着重体会其生动的画面感,注意电影剧本如何用文字表现视觉形象,如何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以及环境的描写来刻画人物件格 2.体会作品不同的艺术风格这四篇课文在艺术形式上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特点,并因作者的不同,题材、内容的不同,表现手法的不同,乃至中外文化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3.扩展阅读范围。
课文不过是实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课时安排 1、《威尼斯商人》2课时2、《枣儿》1课时3、《变脸》2课时4、《音乐之声》1课时写作:2课时长 宁 镇 中 心 学 校 学 案 设 计年级:九年级 科目:语文 第六册 主备教师:马菊梅 组员: 签字______课题13 威尼斯商人(节选)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恻隐、豁免、万恶不赦、遍稽群籍”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了解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3.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创作情况能力目标1.鉴赏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2.认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夏洛克、鲍西娅的性格特征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个性化和丰富生动的特点,了解夸张、对比等戏剧技巧德育目标了解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学习安东尼奥友情至上、鲍西娅见义勇为的精神教学重点1.把握戏剧冲突,理解戏剧情节在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2.体会莎剧富于个性化、生动优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浯言表达技巧教学难点1.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夏洛克这一形象的复杂性2.初步学写戏剧评沦教学方法1.文献法 2.复述法 3.表演法 4.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语设计文艺复兴运动是14至16世纪在欧洲先后兴起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诗人但丁、画家达·芬奇、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
今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著名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三:教师酌情提供一些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及剧情一)戏剧基础知识:(二)剧情介绍前置学习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选有价值的资料展示,全班共享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恻隐( ) 庖代( ) 诉讼( ) 祈祷(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生词和精妙好词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简述剧情五、精读课文,把握戏剧冲突1.请三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余同学点评2.选一位学生概括剧情内容,明确矛盾冲突其余同学补充或评价六、布置作业 1.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自行选定导演、演员,自分角色排演戏剧 2.课外阅读《威尼斯商人》全剧 第二课时教师 活动学生 活动教师导评:从以下六个方面评价:(1)表演是否体现了原作的精神;(2)演员对原作形象是否把握得准确;(3)服装、道具是否符合原作内容;(4)动作、台词是否体现了人物形象的性格;(5)针对原作,表演作了哪些创新,这些创新是否合理;(6)整个演出过程是否流畅、完整,还需要哪些改进等等。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主要角色夏洛克、鲍西娅、安东尼奥的扮演者,其余同学点评或补充 (1)提问:请谈谈你对夏洛克这一形象的认识2)提问:请说说你心中的鲍西娅3)提问:你对莎翁笔下的“商人王子”安东尼奥作何评价? 三、分析戏剧艺术特色,体会剧本所用的戏剧技巧,学习欣赏戏剧 1.教师提示:该剧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展开情节,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优美生动,诙谐又不失严肃,轻松中暗藏杀机作为著名的喜剧,我们该怎样认识这场戏的喜剧性?2.请大家自选角度,自选内容,写一篇有关本文的戏剧评论角度应小,内容应精当,切忌泛泛空谈可以评论戏剧个性化的语言,也可以评论其中某个人物,还可以评析剧本所运用的戏剧技巧一、表演戏剧,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1.课前四个小组依次表演,全班选出最佳小组在课上演出 2.小组成员表演完后,其他三个小组的同学针对这一组同学的表演进行随心所欲的评价,允许相互争论辩驳3.主要演员谈谈自己对所扮演的人物的认识,并用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二、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1.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段落朗读,读后请说明:你所朗读的段落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学生交流。
2.仿写句子,学习语言表达技巧仿照下面这个句子,以所给的词语开头,说一段话例句: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 仿句:承诺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教师任选三位学生回答学生自由发言四、作业 1.完成课上的戏剧评论写作练习 2.课外了解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看看夏洛克有什么不同之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戏剧作品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戏剧作品欣赏,诚如课标中所说的那样:“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不能把戏剧作品简单处理成戏剧知识的例子,把作品教学处理成基本常识的教学;而应该在欣赏之中渗透有关戏剧知识课题14 变脸(节选)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3.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德育目标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教学重点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教学方法1.文献法 2.演读法 3.讨论 4.美点寻踪法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师 活动学生 活动一、导语设计“变脸王”大家听说过吗?(多媒体显示川剧变脸画面)我们今天走进魏明伦的《变脸》,结识一位“变脸王”水上漂老人2.教师创设合作探究的氛围,要求学生用“《变脸》情节美美在……”的句式说话,共同交流,领略情节的非凡魅力前置学习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剧情学生自行积累词语多媒体显示:糍粑(cí bā) 打鼾(hān) 阴霾(mái) 鹭鸶(lù sī)怡然自得(yí):怡然,形容喜悦的样子。
睡眼惺忪(xīng sōng):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蹑手蹑脚(niè):轻手轻脚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剧情示例1:这部戏曲描写的是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女孩狗娃之间的命运碰撞示例2:这部戏曲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二、资料展示展示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酌情提供相关材料,如魏明伦简介(见备课资料部分)、《变脸》剧情简介等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剧情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剧情四、精读课文,美点寻踪 1.学生细读课文,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在书的空白处作简单点评 2.学生自主品评,进行美点寻踪 学生自由发言五、赏析剧本的情节美 1.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点评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然后选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六、作业 1.把剧中的几段唱词找出来,体会一下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剧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课外阅读《变脸》全剧 第二课时教师 活动学生 活动(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请几位“水上漂”“狗娃”谈谈对角色的理解,并选相关片断加以佐证。
2)教师提问:水上漂变脸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吗?二、品味剧本的语言美 1.教师介绍戏曲语言的特点4.教师对剧本语言总体评价:作者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并恰当吸收了四川方言的一些语言成分,使本剧的语言无论唱词还是说白都体现出通俗浅显、明白如话、情味十足的特点,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2.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深层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