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docx
21页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_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_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_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时间:1919年6月 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1922年 2.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时间:1922年 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2.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评价: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1929--1933年 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深 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_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_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4.内外政策:对内:实行专制、_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时间:1922年 (2)头目:墨索里尼 (3)标志:向罗马进军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时间:1936年2月 (2)标志: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_,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1945年2月 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法西斯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它是人类历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概况 二、启示: 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产业结构上应该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在空间布局上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发展(50-70年代) (1)原因: 外因:美国大力援助 内因: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持续繁荣 2.欧共体的成立 (1)时间:20世纪60年代 (2)作用: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的成立 (1)时间:1993年 (2)单一货币——欧元 (3)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4)地位:是世界上的经济体至20_年,已有27个成员国) (5)影响:各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1)美国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扶持日本; (3)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表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加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4.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减缓 5.80年代中期以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1964年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前期重点:经济改革,没取得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