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电子版教材【2015】.docx
40页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电子版教材【2015】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电子版教材【2015】第一章 概论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的基本性质1、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2、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3、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冯特于1879 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三、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时期:1879~1920s国家:德国创始人:冯特代表人物:冯特 铁钦纳研究对象:意识的结构其他:强调内省方法2、机能主义心理学时期:1890~1930s国家:美国创始人:詹姆斯代表人物:詹姆斯 杜威研究对象:意识的功能其他:詹姆斯提出"意识流" 学3、行为主义心理学时期:1920s~1950s国家:美国创始人:华生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研究对象:外显的正常行为其他:受条件反射学说影响4、格式塔心理时期:1912~1940s国家:德国创始人:魏太默 、考夫卡、苛勒代表人物:魏太默 、考夫卡、苛勒研究对象:意识的结构其他:意识体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完形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派时期:19 世纪后期国家:奥地利创始人:佛洛依德代表人物:佛洛依德研究对象:无意识、人的异常行为研究其他:6、人本主义心理学时期: 20 世纪中期国家:美国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研究对象:人的社会性特点其他:思辨方式7、认知心理学时期:1960s国家:瑞士创始人:代表人物:奈瑟《认知心理学》研究对象:人的认知其他:四、心理学的分支1、心理学理论领域: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2、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 (客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 响;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 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 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条件限制)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 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 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五、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认识内外世界2.调整和控制行为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一、意识意识: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心的身心转台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如外面下雨、你察觉到你身边的同学换了新发型等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如看恐怖片时,你会感觉到呼吸减缓、心跳加速等对自身的觉知如犯了错误,感到羞愧;看见喜欢的人,会感觉心情雀跃等二、意识的状态(一)可控制的意识状态(第一种状态)最清晰、最集中注意、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可调控自己的行为。
二)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第二种状态)按照一定目的进行,但意识参与成分较少,变成自动化三)白日梦状态(第三种状态)很低水平意识努力,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似乎一方面清醒着一方面做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发产生与未来的活动有关、计划性或排练性质四)睡眠的状态(第四状态)意识在睡眠过程中依然存在,只是脑内神经细胞的电位在变化,出现不同波型吸毒、打麻醉针、吃特定的药物等属于意识扭曲状态三、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过程是信息筛选的过程1、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1.指向性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选择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2.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全神贯注起来指向性是心理活动或意识的朝向;集中性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度四、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选择重要的信息给以反应,同时排除无意义信息干扰2.维持功能注意的维持功能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3.调节功能人们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时,依靠的就是注意的调节功能五、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是心理内容或体验其次,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决定个体处于何种意识状态:可控制意识状态:注意集中于当前内容上,得到的认识比较清晰和深刻自动化意识状态:意识参与成分较少,注意被分配到其他方向,对反映的对象印象不清晰白日梦状态下:意识内容不断变化,各内容所得注意极少,心理紧张性很低睡眠状态:无意识状态下,注意基本停止,在受很强的刺激下才可能引起注意六、注意的种类按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分为:(一)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特点:不依靠意志努力,由刺激物本身特点决定人的积极性水平较低,意识基本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产生原因1.刺激物本身特点2.人的自身状态积极作用:帮助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定向,使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消极作用:使人们从当前活动中被动的离开,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二)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积极主动的形式,人类特有产生原因:活动的目的与任务:越明确、越具体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有趣的事物个体的知识经验:与自己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又保持一定新异性的事物活动的组织:正确合理地组织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顽强、坚毅的人;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三)随意后注意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类似随意注意;不需要意志努力,类似不随意注意积极作用: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节省意志的努力,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性的任务七、睡眠状态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四阶段第五阶段过渡期轻睡期沉睡期快速眼皮跳动阶段(REM)困倦、意识进入朦胧状态;持续1-7分钟10-25分钟呼吸、心跳变慢;肌肉松弛;体温下降梦游、梦呓和尿床快速眼动、呼吸心跳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且难唤醒、做梦 波 波 波 频率较慢 振幅较大频率更慢频率更慢REM结束后循环回到轻睡期每晚经过4~6次得循环REM在往后的循环中,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八、失眠的分类:1.情境性失眠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亲人过世、离婚或面试到来等暂时性失眠,危机和压力消失或逐渐适应新情境,便可恢复正常睡眠2.假性失眠睡眠时间少于正常人,但精神状态良好3.失律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如:飞行时差造成的睡眠困难4.药物性失眠睡前喝咖啡、茶或可乐导致精神兴奋借助安眠药入睡造成药物依赖九、梦的特征第一,主要与自己有关第二,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重要特征。
第三,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总之,梦是由某种刺激引起一些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只不过它不被清醒地察觉,也不能控制而已十、催眠(一)什么是催眠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二)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受暗示性的高低决定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受暗示性高低的影响因素:1.对催眠的态度和对催眠者的信任感2.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容易受暗示的人:1、喜欢沉思幻想的人;2、容易集中精神而不容易分心的人3、对催眠好奇,想获得新鲜经验的人催眠诱导:是指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催眠的程序:1、暗示个体感到疲倦、发困和朦胧欲睡2、暗示个体感官逐渐迟钝,将不会感到疼痛3、暗示个体忘却一切,只记得催眠者所说的话和让他做的事4、暗示个体将体验到幻觉现象5、暗示个体在醒来之后,将忘却催眠中的一切经验6、暗示个体醒来后做某些活动催眠师语调平缓、语音单调、不断重复(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1、感觉麻痹2、感觉扭曲和幻觉3、接触一直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四)催眠理论1、催眠是角色扮演巴伯尔和斯潘若斯等人提出角色扮演理论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
2、催眠是意识分离希尔加德教授提出后催眠的意识分离理论第一层面,接受暗示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第二层面是被掩蔽的,当时难于觉察的意识经验,但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隐蔽观察者"十一、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有些药物在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这类药物就称为心理促动药物分为三类:1、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