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化学必修教学反思.docx
14页人教版化学必修教学反思[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篇一: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一、实际教学中的困惑 1、教材的问题 :① 教材内容多而杂、教学要求浅而泛、知识主线散而空而各类评价性考试内容实而精、试题难而全;② 教材文字不多,有限的化学知识还零碎地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表格、实验步骤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学生预习和复习的积极性不高;③ 课本习题少而窄 2、教学目标的问题:①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制约着这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我个人的教学水平也存在问题;② 教学中要实现四种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探究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的课时,有限的内容,有限的机会达成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实有限 3、教学时间的问题:课时每周3节较少,学生课外时间的利用极其有限习题课没法上,综合训练难上加难 4、学生的问题:优生吃不饱,困难生还吃不了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5、评价的问题:化学成绩的评价只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上,考核试题难而全过程性评价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6、成绩状况的问题: 考试平均分不高,两极分化严重 二、新课标理念下应有的教学思考与要求 1、全面理解三维课程目标,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在实施中要注意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要求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从课程功能层面提出的,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将其简单地分解到每节课 三维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2、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 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重视其基础性;从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对于教学难度的把握,还可具体参考下列建议:①比较现行的人教版、山东科技版和江苏版高中新课标教材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目标与要求;②对于人教版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三个栏目的内容,是教学上很好的素材,但可以不作为学分认定内容;③市教研室化学科组织编写必修模块各章节的教学要求说明,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 3、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了避免这类内容学习中常见的“一听就会,一用就乱”,一定应该有化学基本理论作为主线贯穿进行学习本章的教材按照新课标要求,隐去了过去熟悉的线索,将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若教师的指导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入“背化学”的死胡同。
要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使基础知识清晰 在新课程中,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4、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 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在现代教育文献中“科学探究”、“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来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内容上,不但包括事实、理论等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科学过程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在教学策略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与处理信息,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最后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包括接受式)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科学学亲身体验、在“做中学”,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只有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探究活动应该围绕主要教学目标展开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5、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多种功能 化学实验既是课程目标,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学会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目的实验教学中的启迪思维功能很容易被其获知功能掩盖,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中的思维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若对实验的启思功能开发不够,只着重其在获取知识方面的价值,就会陷入重“做”轻“思”的误区。
通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三、个人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第1节 《元素周期表》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 ⑴、浏览课本尾页的元素周期表 → 寻找硅元素的位置→请说出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引出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平面中点的位置的确定→学习周期、短周期、族、主族等→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正确表达与书写 ⑵、画出硅原子结构示意图→激发学生在硅原子结构与硅元素位置之间寻找数值上的关联→用钠原子结构与钠元素位置的数值关系进行验证→得出“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 =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 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⑶、利用课本第5页、第7页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提炼、归纳“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第二课时: ⑴、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用钾、钠的实验验证元素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 → 用第8页的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资料验证元素非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 → 小结金属的金属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的实验方案设计 → 总结并板书“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 ⑵、借助第7、8页的碱金属单质和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比较、归纳、概括同一主族元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⑶、由学生中的双胞胎→引出并理解同位素→简介核素的概念和表示方法⑷、抑扬顿挫地示范背诵1-20号元素→说明记忆的作用,指导背诵的方法→布置书面作业和背熟1-20号元素的顺序 个人的教学认识:上述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落实了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得出了“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 =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 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归纳了“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等。
过程与方法”体现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原子结构与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等知识的产生与形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的奥妙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和成功感中 2、第2节《 元素周期律》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 ⑴、开展组与组之间、学生个人之间背诵1-20号元素的比赛 → 落实1-20号元素的记忆→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提出同一周期元素是否也存在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引出问题与冲突→指导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比较的方法→结合对硫和氯气的知识→归纳“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⑵、作业完成第18页的第2、4、5、6题 第二课时:⑴、背诵1-20号元素→回忆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以解答实验习题的方式解决第14页的实验1 →验证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指导学生阅读第15页的表格信息→补充SiH4、 PH3 、H2S、HCl的稳定性比较→巩固同一周期元素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归纳并板书“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其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⑵、作业完成第13页关于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填写 第三课时:⑴、背诵1-20号元素→分别回顾同一主族及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篇二:化学必修一必修二教学反思 必修一教学反思: 1. 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中,有关实验仪器使用、药品存放、未学过的药品的使用暂时不讲,这些知识在后续在逐步学习,即使讲了会给学生增加负担,总体说记忆性的实验知识较简单,无需提前讲 2. 离子反应的知识对高一学生有难度,不可讲的太深应逐步学习 3. 胶体知识不可讲的太深,考试大纲对这些要求很低 必修二 4、原电池这里要给学生多复习,鼓励学生多看几遍课本,才可能对原电池知识理解好 5、 有机知识不可讲的深,学生初次接触有机知识觉的不可 理解,所以到选修5再加深学习 选修4 6、化学反应方向可以采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再讲的办法也可以直接讲,但要讲的简单 选修5 7、知识讲的时候要注重实验题,因为高考这几年很注重有机实验题 篇三:高中化学必修2教学反思 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綦世艳 在接近本学期期末之际,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模块教学,回顾整个学期的教学,我深感有很多收获,其中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