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潜血(FOB)定性检测试剂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汇编].pdf
16页附件 17 便潜血( FOB)定性检测试剂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和规范便潜血(FOB)检测试剂的技术审评 工作,帮助审评人员理解和掌握该类产品原理、组成、性能、预期 用途等内容,把握技术审评工作基本要求和尺度,对产品安全性、 有效性作出系统评价 本指导原则所确定的核心内容是在目前的科技认识水平和现有 产品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审评人员应注意其适宜性,密切关 注适用标准及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考虑产品的更新和变化 本指导原则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不包括行政审批要求但是, 审评人员需密切关注相关法规的变化,以确认申报产品是否符合法 规要求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利用免疫层析法或化学法对人大便样本中的 血红蛋白进行体外定性检测的试剂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进行首次注册申报和相关许可事项变更的产 品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一)综述资料 便潜血( FOB )(亦称便隐血)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 消化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下均不能证实的出 血在临床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20% 的患者可出现潜血试验阳性, 晚 1 / 16 期病人的潜血阳性率可达到90%以上 , 并且可呈持续性阳性;消化道 出血 , 消化道溃疡病人粪便潜血( FOB)试验多呈间断性阳性;痢疾 , 直肠息肉、痔疮出血等也可使粪便中出现较多红细胞, 导致潜血试验 阳性。
因此,粪便潜血(FOB)检查可作为检测各种原因所致的消化 道出血及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筛查的重要检测试验,是发现便潜血 的有效方法,目前临床检查便潜血(FOB)主要有胶体金法和化学法 胶体金法或彩色乳胶法以胶体金或彩色乳胶作为指示标记,应 用“双抗体夹心法 ”免疫技术原理快速检测粪便的人血红蛋白 化学法根据亚铁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的作用,可催化过氧 化氢生成新生态氧,氧化联苯胺等底物产生有色化合物的原理设计, 检测形式有化学法和干化学法,其应用的底物主要有邻联苯胺、还 原酚酞、联苯胺、匹拉米洞、无色孔雀绿及愈创木酯等,由于联苯 胺对人体有致癌性,现在已很少使用,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匹拉米酮 另外,外源性食物中动物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可引起假阳性;大 量生食蔬菜中含有活性的植物过氧化物酶也可催化H2O2 分解产生新 生态氧导致假阳性;维生素C、铁剂及其他还原物可中和氧化物, 不能产生新生态氧,可引起假阴性因此,化学法的特异性差,在 试剂特异性确定过程中要依据食物源性,尽可能地明确可能引起假 阳性及假阴性的干扰因素 综述资料主要包括产品预期用途、产品描述、有关生物安全性 的说明、研究结果的总结评价以及同类产品上市情况介绍等内容。
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和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基本要求(国食药监械, 2007? 609 号)的相关要求 - 2 - 2 / 16 (二)产品说明书 说明书承载了产品预期用途、标本采集及处理、实验方法、检 测结果解释以及注意事项等重要信息,是指导实验室工作人员正确 操作、临床医生针对检验结果给出合理医学解释的重要依据,因此, 产品说明书是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最重要的文件之一产品说明 书的格式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国食药监械 , 2007? 240 号)的要求,如果是进口产品其说明书应尽量保持与 原文说明书的一致性,翻译力求准确且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产品说 明书的所有内容均应与申请人提交的注册申报资料中的相关研究结 果保持一致,如某些内容引用自参考文献,则应以规范格式对此内 容进行标注,并单独注明文献的相关信息 结合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的要求,下面对便 潜血( FOB )定性检测试剂说明书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说明,以指导 注册申报人员更合理地完成说明书编制 1. 【预期用途】应至少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1 试剂盒用于运用免疫胶体金层析技术或化学方法实现对粪 便中血红蛋白的体外定性检测,以判断消化道是否有出血。
1.2 与预期用途相关的临床适应证背景情况,相关的临床或实 验室诊断方法等 2. 【主要组成成分】 2.1 说明试剂包含组成、数量等信息 2.2 明确说明不同批号试剂盒中各组分是否可以互换 3.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 3 - 3 / 16 对试剂盒的效期稳定性、开封稳定性、运输稳定性等信息作详 细介绍,并对开封后未使用产品允许暴露于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及 期限等条件予以明确 4. 【样本要求】重点明确以下内容: 1.3 样本是否受临床症状、用药情况等因素的影响明确样本 收集前应注意的有关事项 1.4 建议采用新鲜粪便 1.5 如不能采用新鲜样本应注明样本保存条件及期限 5. 【检验方法】详细说明试验操作的各个步骤 2.3 实验环境:温、湿度条件要求 2.4 试剂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试剂条(卡)开封后注意事项 等 2.5 明确样本加样时间及观察时间 6. 【检验结果的解释】 可结合图示方法说明阴性、阳性及无效结果的判读示例 7. 【检验方法局限性】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7.1 本试剂的检测结果仅供参考,不得作为临床诊治的唯一依 据,对患者的临床管理应结合其症状、体征、病史、其他实验室检 查及治疗反应等情况综合考虑。
7.2 受检测试剂方法学的限制,实验人员应对阴性结果给予更 多的关注,需结合其他检测结果综合判断,建议对有疑问的阴性结 果可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复核 7.3 有关假阴性结果的可能性分析 8. 【产品性能指标】详述以下性能指标: - 4 - 4 / 16 4. 对参考品检测的符合情况 5. 最低检测限(分析灵敏度):说明试剂的最低检出浓度并简 单介绍最低检测限的确定方法 6. 重复性: 对同一批次的检测试剂进行重复检测的检测结果 7. 批间差: 对三个批次的检测试剂进行重复检测的检测结果 8. 分析特异性 1.6 交叉反应:易产生交叉反应物质的情况 1.7 干扰物质:样本中常见干扰物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如 动物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维生素、含过氧化物酶的绿叶蔬菜、铁 剂、某些中药成分 9. 钩状( HOO )K 效应:出现钩状效应时的抗原最低浓度或经 验证的未出现钩状效应的最高浓度值 2.6 【注意事项】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7.4 样本中常见干扰物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7.5 如使用冰箱中冷藏保存的检测试剂,建议检测前应从冰箱 内取出,放臵到室温再打开使用,否则会影响检测结果 7.6 有关实验操作、样本保存及处理等其他注意事项。
(三)拟定产品标准及编制说明 拟定产品标准应符合办法、国食药监械 , 2007? 609 号文件 的相关规定并将拟申报产品的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及半成品检 定等内容作为附录附于标准正文后,并在正文的“产品分类 ”项中 引出该附录内容 便潜血( FOB )定性检测试纸的注册检测应主要包括以下性能指 标:外观、宽度、移行速度、最低检测限(分析灵敏度)、特异性、 - 5 - 5 / 16 重复性、批间差、稳定性等 (四)注册检测 首次申请注册应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具有 相应承检范围的医疗器械检测机构进行注册检测并在注册检测时 应采用相应的参考品进行 (五)主要原材料研究资料 10. 试剂所用抗体的制备、筛选、纯化以及鉴定等详细试验资料 如抗体为申请人自制,则应详述抗体的名称及生物学来源,申请人 对该抗体技术指标的要求(如外观、纯度、蛋白浓度、效价等),确 定该抗体作为主要原材料的依据;如抗体为申请人外购,则应详述 抗体的名称及生物学来源,外购方名称,提交外购方出具的抗体性 能指标及检验证书,详述申请人对该抗体技术指标的要求以及申请 人确定该抗体作为主要原材料的依据 11. 其他主要原辅料的选择及验证资料,如硝酸纤维素膜、胶体 金、反应缓冲液等,申请人应详述每一原辅料技术指标的要求以及 确定该原辅料作为主要原辅料的依据。
若为外购,应详述每一原辅 料的外购方名称并提交外购方出具的每一原辅料性能指标及检验证 书 12. 企业内部参考品的原料选择、制备、定值过程及试验资料 (六)主要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 1.8 主要生产工艺介绍,可用流程图方式表示,并简要说明主要 生产工艺的确定依据 1.9 产品基本反应原理介绍 1.10 抗体包被工艺研究,申请人应考虑如包被液量、浓度、时间 - 6 - 6 / 16 等指标对产品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确定上述指标的最佳组合 4. 实验体系反应条件确定:申请人应考虑反应时间、反应温度、 膜孔径大小(或移行速度)等条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确 定上述条件的最佳组合 5. 体系中反应时间的确定:申请人应考虑样本加样后观察时间 对产品检测结果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最佳的观察时间 (七)分析性能评估资料 企业应提交原厂在产品研制阶段对试剂进行的所有性能验证的 研究资料,包括具体研究方法、内控标准、试验数据、统计分析等 详细资料对于便潜血(FOB)定性检测试剂,建议着重对以下分析 性能进行研究 1.11 最低检测限(分析灵敏度) 2.7 最低检测限的确定 用参考品进行检测,免疫法应不高于0.2 g/ml ;化学法应不 高于 20g/ml 。
1.12 分析特异性 潜在的干扰物质主要包括:动物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维生素、 含过氧化物酶的绿叶蔬菜、铁剂、某些中药成分 1.13 阳性和阴性参考品 企业应设臵合理的内部阳性/ 阴性参考品 1.14 钩状( HOO )K 效应 目前,便潜血( FOB )定性检测试剂大多采用夹心法的原理检测样本, 考虑到方法学的缺陷,有必要对钩状(HOO )K 效应进行考虑建议 采用高浓度的参考品进行梯度稀释后由低浓度至高浓度开始检测, - 7 - 7 / 16 每个梯度稀释液重复35 份,将显色深度随浓度升高反而变浅时的 浓度作为出现钩状效应时的最低浓度,建议产品说明书上明示包被 的抗体浓度和出现钩状效应时血红蛋白的最低浓度,最低浓度应不 低于 2000 g/ml 5. 重复性 检测重复性指标时建议采用检测限附近的样品进行多次检测, 然后计算同一份样品多次检测的结果或其精确性在分析试剂重复 性时,不应使用强阳性样品或明显阴性的样品,否则无法客观地评 价其检测效果 6. 批间差 取三个批号的检测试剂,每个批号抽取相同数量,按照说明书 步骤操作,对重复性进行检测,三个批号测试条的结果应一致,显 色度均一。
(八)稳定性研究资料 稳定性研究资料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申报试剂的稳定性和适 用样本的稳定性研究 申报试剂的稳定性主要包括实时稳定性、高温加速破坏稳定性、 运输稳定性及开瓶稳定性(如涉及)等研究,申请人可根据实际需 要选择合理的稳定性研究方案,稳定性研究资料应包括研究方法的 确定依据、具体的实施方案、详细的研究数据以及结论对于实时 稳定性研究,应提供至少3 批样品在实际储存条件下保存至成品有 效期后的研究资料 适用样本的稳定性主要包括样本正常储存条件下的研究资料 (九)临床试验资料 - 8 - 8 / 16 13. 研究方法 一般选择与已上市的同类产品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对比产品应 选择境内已批准上市、临床普遍认为质量较好的同类产品,证明本 品与已上市产品等效或优于已上市产品研究对象应包括两组,一 组是用对比试剂确定为阳性的异常组,另一组是用对比试剂确定为 阴性的对照组 14. 临床研究单位的选择 1.15 第二类产品申请人应当选定不少于2 家(含2 家)省级卫 生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试验 1.16 临床机构的检验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应符合医疗机构 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要求;应优先考虑经CNAS-CL0 2 医学实验 室能力认可准则(ISO 15189:2007) 认可或GB17025 标准认可的实 验室。
实验室的该项目检测人员应具有相应资质(项目负责人至少 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对选择对照系统的项目检测具有一定经 验 1.17 不同的临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