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星级酒店早餐上发现的商机.doc
14页在星级酒店早餐上发现的商机(2010.12.28)这里是广州市街头普通的一家五星级酒店,每天进出酒店的人络绎不绝就在2007年初,有这样一个奇怪的人,他每天晚上都要住在像这样的五星级酒店里,并且一天换一家 陈瑞跃:走到哪个地方我们就换一个酒店,换两三个酒店 这个奇怪的人就是陈瑞跃,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他跑遍广州、上海、北京等多个大城市,住遍全国40多家高级酒店,单单酒店的住宿费就达到5万多元,而他这样频繁地更换城市更换酒店,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每天早晨能坐在餐厅里看别人吃早餐 陈瑞跃:去五星级四星级酒店,考察他们的早餐,外国人早上上来就是非常简单早餐,一个馒头,一个鸡蛋 陈瑞跃当时是福建省三明市的养猪大户,年出栏生猪3万多头,为何放着家里的生猪生意不去经营,却要在不同城市,住着不同的星级酒店去观察别人吃早餐呢?就是这个奇怪的举动,让他在2007年初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靠着这个商机,陈瑞跃创造了年销售额过亿元的财富奇迹那么,陈瑞跃到底在星级酒店的早餐上发现了什么商机呢? 这里是福建省南安市的下坂村,陈瑞跃从小就生活在这个村庄,父亲祖上三代单传男丁,陈瑞跃身为长孙,父母的过度溺爱使得他从小非常淘气和叛逆。
陈瑞跃:7岁的时候我就开始抽烟,读到12岁还在读二年级,因为很调皮,不爱读书 陈瑞跃的父亲 陈学拔:跟人家打架,天天人家都来说,你小鬼怎么样怎么样,有时候跟人家打架都要赔钱 因为好打架,小学上了五年却还被留级在二年级,叛逆的陈瑞跃最后一次因为和校长打架最终辍了学因为家里穷,辍学后的陈瑞跃跟着父亲收过破烂、当过掏粪工直到15岁那年,他听说三明市的生猪贩卖生意很容易赚钱,于是就让父亲东拼西凑了300元钱到三明去卖猪肉 就是这300元钱开始彻底改变陈瑞跃的命运 这里就是陈瑞跃第一次到三明租住的一间用来杀猪的小平房 陈瑞跃:当时我们人也是住在这个地方,现在这边还有痕迹,原来这边是杀猪装水,这边原来是装水的水池,那么猪是关在这边,原来这边是一堵墙,猪就是关在里面的 第一次,陈瑞跃拿着300元到乡下收了一头膘肥肉厚的公猪,心想第二天就能赚上一笔 陈瑞跃:那时候我是非常兴奋,讲到明天可以赚一百元钱的东西,那是太兴奋了 陈瑞跃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凌晨2点,正当他准备杀猪的时候,却被眼前景象惊呆了 陈瑞跃:凌晨大概两点十分的时候,我就起床了准备要来这边烧水,要来这边烧水,一出来,就看到猪圈开了猪没有了,我整个人就在那边傻掉。
原房东 刘志勇:哭得很伤心,整个人反正有点发抖那样哭,怕他爸爸骂 父亲听说后,从南安赶到三明看到儿子这么不争气老泪纵横,那一刻,一直都很叛逆的陈瑞跃心也被深深地刺痛 陈瑞跃的父亲 陈学拔:钱就是很心痛,没有办法,300元是很大,是几家才借到300元 陈瑞跃:有的就是二三十元,三四十元钱,四五十元钱是最多的,瞬间看到他眼泪掉下来 从那以后,陈瑞跃发誓不再调皮捣蛋,并且一定要赚很多钱,不让家人受穷为了做好生意,他开始自学汉字和普通话有一个老乡平时喜欢看书,他就想办法让老乡把字读出声来 陈瑞跃:我就经常拿一根烟一根烟巴结他,然后叫他你要看你就读出来,我就按他读的音,包括对着字一个字一个字这样学下来的 一年下来,陈瑞跃自学了80%的常用汉字和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又借了几百元钱开始收购生猪,别人到近的地方收购,他就到偏远的山区购买低价的商品猪,渐渐地,生意越做越大短短几年时间,陈瑞跃靠贩卖生猪赚到30多万元 1996年,三明市生猪因为过度养殖造成价格暴跌,从每斤7元跌到3元,养殖户谁养谁亏,于是纷纷贱卖生猪 生猪经销商 黄树林:猪跟我们人一样,早上眼睛一张开就要吃,那你吃饲料是要钱的,哪有办法受得住,那便宜不卖也得卖。
陈瑞跃:生出来的小猪扔掉那是没办法计算,这个量是非常大 看着母猪贱卖、小猪被扔,陈瑞跃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何不趁机大量收购这些猪,只要能熬到市场好转那一天就一定能赚大钱于是,他决定拿出所有的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60多万元,来收购这些便宜的猪,这个做法让周围的人都替他捏一把冷汗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农业局副局长 余接实:这个东西风险很大,养殖水平比较落后,价格上有风险 陈瑞跃:他就一直在劝我,你千万不要去搞这个这个不是小钱,外面借的大几十万元钱你都要赔下去,到时候搞不好都要跳河 1997年初,陈瑞跃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一个养猪场,并购进400多头廉价的母猪和500多头仔猪他知道自己这冒险一搏,成了就彻底翻身,败了那就是倾家荡产于是他和妻子把家安在猪场,每天精心照顾着这些猪,生怕有半点闪失,直到7个月后,他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生猪经销商 黄树林:低谷又反弹起来,然后他从低谷走到最顶端了 陈瑞跃的妻子 韦玉凤:那很高兴,那时候猪价又涨到5.5元钱左右一斤 陈瑞跃:恰恰那波是被我赚了大几十万,后来赚到钱了,我更大胆了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后,陈瑞跃胆子更大了,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他靠自己敏锐地判断准确把握市场动向,生猪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到2006年,他的生猪年出栏量达到1万多头。
然而,随着产业越做越大,陈瑞跃渐渐摸到行业的规律,也开始为无法摆脱这种规律而困扰 陈瑞跃:好卖的时候,他车子就开到猪场门口来,叫你卖猪,不好卖的时候,我们求他半死,他不但价格要压我们的,甚至说答应今天来拉,明天来拉,后天来拉他都不会来拉 2006年底,面对生猪价格再次低迷,陈瑞跃想要寻找一个突破口,于是就到广州的冷冻批发市场去考察,就是这次广州之行,让他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行为异常古怪,他开始频繁穿梭于各个大城市,并且每天更换一家星级酒店住宿,而住宿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能观察别人吃早餐陈瑞跃到底在广州的冷冻市场发现了什么?并靠这个发现创造亿万财富呢? 2006年,猪价再一次低迷,陈瑞跃为了寻找突破,到广州的冷冻批发市场去考察,在这里他发现有一种猪肉加工产品交易非常火爆 陈瑞跃:非常火爆,因为客户来装,那个大车倒过来就是300件、500件这样子一下就装掉了,钱马上就给批发商,这个生意就非常好做 原来这种交易火爆的东西名叫培根,培根又名烟肉,最早起源于丹麦,是将猪肉经腌熏等工序加工的食品,在国外的早餐上很受欢迎,这种舶来品当时在国内市场刚刚兴起,只有广州少数的企业在生产。
陈瑞跃:当时生猪那时候最低谷是3块来钱一斤,但是这个培根当时一斤是12元钱、13元钱,所以说这个里面的差价很大 交易现场火爆,价格又很高,这给了陈瑞跃很大的触动,为了了解培根销量情况,于是,他开始不断地穿梭往来各大城市,每天晚上只住一家星级酒店,目的就是在早餐上能考察培根的吃法和需求量 陈瑞跃:星级酒店几乎每桌都在用培根,炒菜还有一个烧烤类的都有,吃法很多 除了靠自己的观察,陈瑞跃还想方设法向厨师长们打听培根的用量 陈瑞跃:大厨给我们介绍完了以后,这个量果然是非常大的 连跑了全国几大城市的40多家四星级以上酒店,陈瑞跃激动不已,原来培根的市场潜力这么大,那自己养猪的生猪为何不用来加工培根,一来不受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二来还能开拓新的产品于是,2007年6月份,陈瑞跃决定要投资建一家培根生产企业,可他的想法立刻遭到众人的反对 陈瑞跃的妻子 韦玉凤:这个东西我们也不内行,反正就是卖给谁 怎么做我们都不懂的,那我就很担心 福建省三明市技术监督局工作人员:我们山区毕竟来说比较闭塞,想占领省外大城市的市场是比较有难度 大家担心陈瑞跃生产不出培根,即食生产出来也未必能打开大城市的市场,但他铁了心要做。
为了能掌握培根的加工技术,他几次登门拜访培根加工企业,但都遭到对方的拒绝,无奈之下,他只能根据一位曾经到过培根加工企业参观过的朋友的描述来加工培根根据对方的描述,陈瑞跃大胆租用厂房并准备购买设备,可就在要购买设备时却发现远远超出预算陈瑞跃:他讲那个设备才60万元总共做下来才60万元其实我们最后要购买设备的时候,远远不止60万元,200多万元整套,那时候一下子感觉就傻掉了 加上租用厂房、人员工资,投资至少需要600多万元,当时陈瑞跃手上只有400多万元,无奈之下,他开始向朋友们借高利贷 陈瑞跃:就找朋友 兄弟去借当时还借了一些利息,年利息18% 然而设备超出预算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更大的波折还在后头 根据对方的描述,陈瑞跃一步步摸索着做 公司技术员 邓衍亮:第一道工序叫做分割,关键就是说一定要把瘀血、碎肉、骨头、软骨这个东西都要找出来,肉分割过了,然后经过我们这边的水里面有盐巴、味精,还有大豆蛋白,主要是把味道打进去,刚才注射完以后,进入这种滚揉间,这种作用就是让它的蛋白质不断摩擦出来,起到粘合的作用,再经过最后一道工序拿去烟熏 培根的加工经过分割、注射、滚揉、烟熏等几个环节来生产,但是足足试验两个月,陈瑞跃就是没生产出满意的培根。
陈瑞跃:当时做出来的就是一边是红的一边是黑的,变成这整个感官来讲没有达到我们预想的这种效果 公司技术员 邓衍亮:肉与肉之间没办法达到粘合,一抽出来就断掉 刚开始,陈瑞跃怀疑是三明的自来水水质生产不出培根,于是到乡下去引用山泉水生产,可仍然没有起色,这把陈瑞跃急得团团转,前后投入600多万元的资金,如果再生产不出来,那就意味着所有的资金都打了水漂 陈瑞跃:大概头头尾尾可能有二十几万元钱在那边,已经做不出来 记者:当时我们浪费好几吨了 公司技术员 邓衍亮:心疼,老板经常都茶饭不思 陈瑞跃:我们已经投资那么大下去,这个钱又不是我自己的,一大部分也都是借的,如果这样做不成的话,那就倾家荡产了 一次次的失败,上万斤的猪肉被白白浪费,陈瑞跃这才意识到问题相当严重,原来制作培根,根本不是自己想象那么简单,如果就这么不干了那十几年的积蓄就全没了,还要欠下巨额的债务,可要是干下去,又找不到突破口,陈瑞跃陷入迷茫当中就在他最绝望的时候,一个戏剧性的差错竟然让他意外成功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差错?能让他的命运发生大逆转呢? 2006年底,他到广州市场考察时,发现了培根这个新产品,回到三明后历经千辛万苦就是生产不出合格培根。
就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一次工人无意中将烤箱的温度调错了,居然烘焙出和餐厅里口味一样的培根 陈瑞跃:突然间有一次技术员,不懂是有意无意调到60多摄氏度的温度,整个质量出感官改变非常非常大,那时一下子跳起来,几个人都拥抱在一起,包括那个技术员都拥抱在一起 2007年9月,当陈瑞跃拉着第一车培根,到全国最大的冷冻批发市场广州去卖时,发现并不是他想象那样别人拿着钱排队来购买而只有零星的几个经销商前来打听,但是出的价格低得让人无法接受 公司销售经理 李海强:他们就杀我们的价,杀到260块钱 陈瑞跃:大概一二十分钟又一个人过来,同样的一种手段,看你的货问你的价格,同样也是出了这个价格 同样的规格别人的货一件360元,为何前后五六个经销商,都不约而同杀价260元一件 陈瑞跃:我们重量跟人家是一模一样,包装也是一模一样,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一吨差人家那么多钱呢,一件差100元钱,我们一吨就差7000元钱,就感觉很纳闷 这让陈瑞跃非常纳闷,整整两天都是这种情况,他开始意识到这些经销商是有预谋的 陈瑞跃:可能他们采购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