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版-八年级下册理解默写.docx
26页八年级下册理解默写19陈涉世家 司马迁《史记》1、起义的直接原因(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2、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3、表现陈涉想改变现状,改变贫困命运的句子是:苟富贵,无相忘4、表现陈涉对富贵生活的向往,与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的句子是:苟富贵,无相忘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7、表现了陈涉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的句子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8、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9、鲁迅先生用“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来赞美司马迁的历史名著《史记》 20唐雎不辱使命 刘向《战国策》1、当秦王想要以换地设置骗局时,安陵君就用“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等话加以回绝2、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的表现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3、唐雎勇敢机智地用“士之怒”来跟秦王的“天子之怒”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若士必怒,伏尸二人,天下缟素”。
4、文中有两处秦王神态的描写,其一处是“秦王怫然怒”,第二处是“秦王色挠”这充分说明唐雎斗争的结果21、隆中对 陈寿《三国志》1、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2、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3、《隆中对》,有一个比喻句恰当地写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相助的欣喜之情: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22、出师表 诸葛亮1、《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形势,指出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句子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指出有利的主观条件的句子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2、《出师表》中总结两汉历史经验教训的一句话/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3、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4、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5、《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6、《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7、《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8、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遂许先帝以驱驰9、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0、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插入了一段对往事的回忆,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他认为只要对“贞良死节之臣”“亲之信之”,就将带来一个好的结果,在文中表明这个重要结果的诗句是:(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11、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3、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可用“受任于危难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来形容用《出师表》原句) 14、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出师表》中诸葛亮在先帝知遇之恩时,写下的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6、《出师表》表现诸葛亮无意于功名利禄(或表明作者隐居隆中的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7、陆游评价《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3、词五首(一)《望江南》温庭筠1、词中写思妇晚妆初罢,登楼望江,等待征人归来的词句是:梳洗罢,独倚望江楼2、词中充分体现思妇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痛苦的词句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默默水悠悠肠断白蘋洲3、词中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无尽相思之情的两句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4、《望江南》中与《天净沙·秋思》点题句“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句是:肠断白蘋洲5、词中表达女主人公深切思念的句子是:肠断白蘋洲二)《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1、《渔家傲》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塞下秋来风景异2、词中渲染古代西北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词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3、词中以南归大雁去而不留反衬边地荒凉的词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4、词中通过渲染战时的肃杀气氛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词句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事紧张的三句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6、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7、词中抒发征夫戍卒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的诗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8、《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9、《渔家傲》中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又饱含为国戍边的责任感的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10、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人不寐 , 将军白发征夫泪 11、作者壮志难酬句(主旨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2、《渔家傲》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三)《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1、词中生动描绘千百猎手满山遍野围猎的威武气势的词句/极言出猎规模之大和速度之快是:千骑卷平冈2、词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声的词句是/运用孙权的典故,特别突出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的句子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3、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4、词中运用典故,直抒希望杀敌报国、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两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5、词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词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6、表现诗人报国之志的词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7、主人公“聊发少年狂”的表现: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四)《武陵春》李清照1、交待季节特征的句子:风住尘香花已尽 2、词中触景伤情的词句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3、词中抒写人去楼空,万事皆休,还未开口,泪已先流的悲苦之情的词句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4、《武陵春》中表现景物依旧、人事已变,引发人内心伤感的词句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5、《武陵春》抒发生离死别之情的句子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6、《武陵春》 中揭示作者悲苦的原因的句子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7、词中写词人想泛舟解愁,却最终无奈作罢的复杂心情的句子是: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8、人们常把愁怨比作连绵不断的江水,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创意出奇,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词句,物化了自己内心的哀愁。
9、《武陵春》中诗人借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愁苦物化,从而抒发自己内心深重苦闷的诗句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0、《武陵春》中把抽象的愁具体化,显得新鲜奇特的名句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五)《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1、词中表现词人愿为国效力,梦中也不忘报国志愿的句子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2、词中由外在形象渗透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3、与“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义相近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4、词中具体描述军营生活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5、词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6、词中描写战斗场面激烈,表现义军所向披靡(或从视觉和听觉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7、词中表现词人欲助君王实现统一大业,为自己树立千载功名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8、词中,辛弃疾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9、词中抒发词人斗志难酬的感慨的词句是:可怜白发生10、《破阵子》中,由梦境回到现实,情绪一落千丈,凝聚着作者壮志难酬、万千感慨的句子是:可怜白发生24 公输 墨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墨子》 25《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即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3、“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4、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5、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6、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5《孟子》两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才经受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正面论证,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国恒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6、课文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