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doc
4页v 六.民俗学的产生、发展及学科理念v (一)民俗学的产生及其发展1.背景:(1)文艺复兴(14C-16C)和启蒙运动(18C)(2)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18世纪至19世纪)v 催生了知识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浪漫主义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v 2.德国——民俗学的摇篮 先驱: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故事集》(1812年)渊源:赫德尔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 沦为拿破仑帝国统治之下拿破仑执政(1799—1804 ) 拿破仑帝国(1804—1814,1815 ) 宗旨:唤醒民族意识 内容:展开对民间口头文化的整理与研究 评价:重视民间文学而忽略民俗的社会文化功能,发展较缓慢v 3.英国——民俗学的故乡诞生标志: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提出用 “Folklore”代替“民间古俗”主要代表人物:缪勒、安德鲁朗、泰勒、高谟、柯克斯、弗雷泽等 评价:以人类学古典进化论为理论武器v 4.法国——摇摆于英德两大传统之间(1)19世纪初中期受德国民俗学影响将民间诗歌当作民族精神的体现。
福瑞尔《现代希腊民歌》( 1824)《法国民歌》 ( 1858-1859 )(2)19世纪末期,受英国人类学派民俗学影响范吉纳普:《通过礼仪》v 5.北欧诸国——与民族主义相伴民俗学芬兰、挪威、瑞典、丹麦民俗学特点得到政府的支持;享有较高学术地位;作为许多大学专业课程;致力于民俗档案馆和博物馆和专业机构的建设被称为“国学”的芬兰民俗学孕育于18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民俗学之父隆诺特出版芬兰史诗:《卡勒瓦拉》杰出代表科隆父子的贡献:执教于赫尔辛基大学66年使芬兰成为世界民俗学研究中心开创了历史地理研究方法使田野作业方法在民俗学中制度化芬兰的民俗档案馆、民俗博物馆、民俗村拥有世界一流水平v 6.美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典范1970年代后,依托大学为基地,成为世界民俗学新的研究中心柴尔德:使哈佛成为美国早期民俗学基地纽厄尔:筹建美国民俗学会,编辑民俗学杂志 博厄斯及其弟子给予民俗学补充人类学新鲜血液汤普逊:发展和完善了故事分类法泰勒、克鲁伯、罗威致力于大学民俗学学科建设多尔逊致力于民俗学理论的独立化和美国大学民俗学专业的精品化1970年代后美国民俗学进入多元化的百家争鸣时代v 7.日本——引介西学与推陈出新代表人物:柳田国男(20世纪30年代)贡献:西方民俗学本土化致力于乡土研究创立多种研究方法“一国民俗学”“重出立证法”(比较法)民俗资料的三部分类法v (二)民俗学的学科定位 具有交叉学科性质。
与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 学科较为密切;与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等也有一定关系三)民俗学学科转型与发展趋势1.相邻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拓宽了学术视野2.在多学科的交流与碰撞中,实现了学科的现代转型1)实现了民俗文化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结合(2)将“地方感”纳入各种社会环境中综合考察3)由民俗文化客体研究向主体研究转型3. 学科理念日益成熟和多元4.在保护民族传统上学科优势日益凸显,故任重而道远四.中国民俗学的产生v 背景:1.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民间采风,累积了丰厚的民俗文献2.清末民初时期,近代知识界“保种保国”、“富国强民”的民族自救和思想启蒙运动严复提出的“三民”原则:民德、民智、民力)3.留日学生对从日本引介西方民俗学,使之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周氏兄弟、蔡元培、胡适……)v 发展线索:1.1918年成立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2.1922年北大《歌谣》周刊创刊;3.1927年成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创办《民俗》周刊4.1930年中国民俗学会于杭州成立,创办了多种民俗刊物,研究进一步深化5.战争时期的大后方民俗学发展与延安形成民间文艺新传统6.1980年代民俗学迎来了学术春天,最显著的成果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相关参考书目推荐v 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v 2.乌丙安著《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v 3.仲富兰著《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