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和工具.docx

23页
  • 卖家[上传人]:bin****86
  • 文档编号:59751913
  • 上传时间:2018-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38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和工具  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  我国的绘画历史悠久,它的发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有七千余年在漫长的艰苦岁月中,我们的先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在发展生产、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才能,从而认识并掌握了绘画这一门艺术  最初的中国绘画,是画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渐而发展到画在墙壁、绢和纸上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毛笔和墨,以及天然矿物质颜料在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画家不断探索、创新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并有着自己独立的绘画美学体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代表东方独树一帜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存世量之大,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是我们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奇葩  第一节战国和汉代的帛画、壁画  一、帛画  帛,是丝织物的总称,凡画在丝织物上的绘画,都可以称为“帛画”,但今天是专指考古发掘出来的画在丝绢上用于殉葬的绘画发现最早的是长沙战国楚墓帛画  《人物夔凤图》,纵28厘米,横20厘米。

      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画一女子侧身而立,头挽垂髻,细腰大袖,长衣曳地,双手前伸作合掌状女子前上方,画有夔龙和凤鸟各一根据发现的类似作品来考察,画中的女子应为墓室主人,龙和凤为吉祥通神动物,在引导死者灵魂升天  《人物御龙图》,纵厘米,横28厘米,1973年发现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中画一男子侧身直立,峩冠大袖,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龙邀游龙首高昂,身平伏而尾翘,像一条船龙尾上站立一鹭,仰首向天,龙身下有一鲤鱼,上方则有舆盖人物衣着及手执的缰绳均有飘带,仿佛随风拂动,造成一种向前行进的动势远古传说中有黄帝乘龙上天之说,此画所反映当是人们死后,灵魂借助于神龙以达天国  这两幅战国帛画,均以单线墨笔勾勒,后者并加以平涂兼渲染设色,这一基本的绘画形式和技巧,一直沿用到今天,可以说我国绘画的基本特征,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奠定了女子的形像刻画比较抽象、概念化,男子虽为侧面,而眉目清秀,就较为生动具体了他们均为墓室主人,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人物肖像画刘向《说苑》记载:“齐王起九重台,召敬君图之敬君久不得归,思其妻,乃画其妻对之”《孔子家语》中说到孔子参观周的明堂,见壁上画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各有善恶之状”。

      可知人物肖像画也有很久的历史,参看这两幅帛画能了解到当时的确能达到这一水平  帛画在汉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72年和1973年长沙马王堆一号和三号汉墓出土了五幅,1976年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也出土了一幅内容除了继承战国帛画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主题外,还有夸耀死者生前的享乐生活及“养生之道”的气功强身图等其中保存最完好、艺术也最精美的一幅帛画,是马王堆一号墓出土被释作“非衣”的一件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有一具完整的女尸,非衣即覆盖在她的彩漆棺椁上,呈“T”形,纵205厘米,上部横92厘米,下部横厘米画面分上、中、下三层,被认为表现了天上、人间、地下三个世界天上部分,画有日、月、星辰和象征日、月的金乌、玉兔、蟾蜍日、月之间有一人首蛇身形象,或认为是人类的创造者和保护神女娲此外还有阙门及守门人等人间部分上层,画一老年妇人,  衣着华丽,手扶拐杖,步履蹒跚,而显现出雍容华贵、仪态尊荣,应是死者墓主人肖像老妇身后有3个侍女,一字并列肃立,身前两个侍女举案跪迎,衬托出老妇的特殊身份地位下层描绘厨房情景,有厨师及尊罍之属地下部分画一身材肥短“巨人”,手托一板状物象征大地,名曰禺强全画从上到下,龙蛇蟠曲,将三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空隙间还补充画有鱼、龟、猛兽、飞禽及磬、璧、铎等形象。

      非衣所描绘的世界,充满着神话想象,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对宇宙的解释在表现手法上,构图充满匀称,以线描为基,敷以浓重色彩,红白为基调,间以青蓝,璀璨夺目造型写实和夸张相结合,而又富有装饰特色墓主人肖像刻画,仍沿袭战国帛画侧影式,简略朴拙,但动作神态生动,较前进步,和出土女尸相比,真还有些相似马王堆三号墓出土非衣,主像为一男性,身材较胖红袍佩剑,袖手缓步,气度从容面像采用四分之三侧面,是人物肖像画的一个突破  西汉帛画的发现,弥补了中国绘画史一大空缺,它所表现的高度绘画技巧和艺术水平,显示了古代画工的智慧和才能因为他们的地位低下,不可能在画上留下姓名在墓室中埋放帛画,一直延续到唐代和辽金出土的作品有新疆阿斯塔那唐墓绢画,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绢画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绢画无论在形式内容或技法技巧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壁画  壁画是指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绘画,按其用途和绘制地点,可分为殿堂壁画、寺观壁画、石窟壁画和墓室壁画  据文献记载,自周至汉代,殿堂壁画是相当兴盛的,除孔子观乎明堂见周代壁画外,屈原《天问》中反映的楚国先王庙宇及公卿祠堂里的壁画,内容也十分丰富,并且规模宏大秦、汉时宫殿中的壁画,除了历史和神话题材外,还有当代的人物肖像,如麒麟阁和云台的功臣图。

      壁画除了起装饰建筑作用之外,还是封建统治者宣传教育的重要工具,如官署中画古名臣像,为官吏们树立楷模,画时贤像以进行褒奖,学校中画孔子及其门徒像,在于教育士子由于时代的久远,地面建筑毁坏,这些壁画已不复存在近年考古工作者在秦代咸阳宫遗址清理中,曾发现有残存的壁画车马图等,可印证文献的记载汉代能保存至今的主要是墓室壁画,发现的地区有:河南洛阳和密县、河北望都和安平、山东梁山、山西平陆、辽宁辽阳和金县、甘肃酒泉、内蒙和林格尔及托克托等地墓室壁画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  (1)引导死者灵魂升天,与帛画内容一脉相承,如洛阳西汉卜千秋夫妇墓的《升仙图》,配合墓主人形象有日、月、流云、四神及其它神话形象2)车马出行,以炫耀死者生前身世显赫,如辽阳北园汉墓的《车马出行图》,极其奔腾有势;和林格尔汉墓中,描绘主人生前身世经历,出行场面宏大壮观3)衙寺属吏,如望都汉墓画有门下小吏、门下功曹、门下贼曹、辟车五百等形象,恭谨顺从的神态,十分生动4)饮宴百戏,以表现死者生前的享乐,死后的荣华,如密县打虎亭汉墓的《舞乐百戏图》,描绘主人饮宴宾客,除帐幔、旗帜和饮食器具陈设豪华外,在筵席前还有各种表演,如舞蹈、吹角、耍棍、跳丸、舞盘等,生动活泼,色彩浓艳,气氛热烈。

      此外,在表现死者生前享乐的同时,壁画还描绘了生产劳动等社会生活内容,如耕地、舂碓、庖厨、谷仓、马厩,以及城市、衙署、庄园等,在研究汉代社会历史方面,这是最真实生动的部分墓室壁画技巧,在形象刻画上虽不及帛画精镂细刻,但由于幅面大,粗犷稚拙中,有着壮阔的气势,线条粗率似不经意,而有着朴实的天真一般都是以线描作基础,然后平涂敷彩,有的也纯用色彩渲染,类似后世的“没骨法”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除了绘画的技术技巧渐趋成熟外,著名的画家成批涌现;开始对绘画整体认识作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品评;随着佛教的传播,宗教绘画也乘势兴起,这些都是其发展的标志  一、划时代的著名画家顾恺之  汉代以前,画家的名字很少被史籍记载下来,这是因为绘画创作是由地位低下的工匠们来担任随着绘画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并且认识到它的宣传教育的作用,逐渐就有有身份地位的人、甚至帝王本人,也参与到绘画的创作行列中来画家的地位有了提高,于是才被载入史册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画家有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杨子华、曹仲达等,其中顾恺之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有画迹可考的著名画家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曾在大将军桓温帐下任参军,后官通直散骑常侍。

      博学多才艺,为人“好谐谑”,“率直通脱”,有“才绝、画绝、痴绝”美誉,时称“虎头三绝”他是宗教壁画家和人物肖像画家,曾在江宁瓦棺寺画维摩诘像一堵,在揭幕时他当众点睛,“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可见他的艺术在当时引起的震撼之大评者谓他画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几亡言之状”,即不唯形似,而且神肖他为裴楷画像,“颊上加三毛”,“觉神明殊胜”,表明他善于捕捉表现人物性格的某一特征他特别注重描绘人的眼神,往往很长时间不点睛,认为“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他的作品线条用笔,属于“密体”,特点是“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他同时还是绘画理论家,著作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的观点传世的顾恺之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虽均为后世摹本,但可作为探讨他的艺术成就的参考  《女史箴图》卷是根据晋人张华《女史箴》而创作的,以歌颂古代贤德妇女,为后世鉴戒作品绢地设色,共分九段,图文互见首段“婕妤挡熊”,冯婕妤挺胸趋前,勇敢果毅,神态自若;汉元帝突然受惊,举止失措,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刻画对比鲜明,准确地表达了故事的内容,很有艺术感染力。

      其余段落,大率类此  《洛神赋图》卷是根据三国时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的图中洛神和曹植反复地出现,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画面,和其他人物一起都统一在山水背景之中,有类今之连环图画作品为绢本设色,线条细劲,如春蚕吐丝,人物比例适度,之间顾盼有情,山水树石画法古拙此图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绘画中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点是图有多种摹本,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卷,最为完整和接近六朝画风,故前人曾称为“真迹”本  二、谢赫和绘画“六法”论  魏晋南北朝时代在绘画的创作理论总结、作品的评论上,较之前代再不是只言片语了,而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了专门的著述这是一种开创,为后世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画论品评著述除顾恺之外,还有南朝宋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和陈姚最《续画品录》等  谢赫本人是一个画家,长于人物肖像画,作品今无存,而留下的《古画品录》一书,使之名传不朽该书对前代27个画家的艺术进行了品评,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美学观念,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绘画批评史论著作序言中提出的“六法”论,也是对我国绘画创作所作的第一次系统的理论总结六法”是:“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古画品录》和《续画品录》,是与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同一个时代的产物,代表着当时的先进文艺思想  三、石窟壁画和墓室壁画  石窟寺的开凿,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兴盛起来的石窟中除了石雕或泥塑造像以外,还有大量的壁画在新疆拜城东约60公里的戈壁悬崖下的克孜尔千佛洞,现存236个洞窟,其中有早在4世纪开凿的壁画主要内容以佛本生故事为主,也有说法图和佛传图如《尸毗王本生》、《须阇提太子本生》、《睒子本生》等人物情态表现不大明显,但能表达故事的生动情节,其艺术风格则明显地体现着犍陀罗及当地民族和中原地区三种文化的融会,同时也有着早期绘画古拙粗犷的作风新疆地处我国领土西陲,是佛教及佛教艺术传入中原的首道门户,早期壁画形象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的绘画艺术有着密切关系,甚至还受到罗马基督教艺术影响,是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甘肃敦煌莫高窟始凿于366年或更早,之后一直到元代,都有建造,现存洞窟570余个,壁画约6万余平米早期北魏、西魏的壁画内容以说法图和本生故事为主,如245窟的《摩诃萨埵本生》图,在一幅画面中,描写摩诃萨埵舍身饲虎得道的全过程,突破时空局限来安排故事情节的发展,构思巧妙,气氛悲壮。

      257窟的《鹿王本生》图,曲折的情节安排得非常严密和新疆早期壁画不同,这一时期的敦煌壁画在形式技巧上,更多地具有了中原地区的风格,可明显地看到对汉代壁画的继承此外麦积山石窟等处也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