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盐业及盐政管理探讨.docx
2页古代盐业及盐政管理探讨本文作者:于云洪单位:潍坊学院秦始皇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定郡县之制,发展经济,使盐业振兴,正如《文献通考•秦赋》记载的:“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此间,盐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西汉武帝时盐业机构逐步完善,担任盐铁丞的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前80年)修订了盐法,实行“盐铁官营”,“在产盐地区设置专门的盐业机构―――盐官,盐官设于28个郡国的37处,主要分布于今渤海、黄海沿岸和西北、西南盐池、井盐地区[3]大兴盐业之利,推行招募民众,供给器具,令以煮盐为业,所产之盐全部收归官有而当时在潍坊寿光、昌邑等地设立盐官,秩同县官,对盐进行专产专销,加强了对制盐的管理唐朝时期,首先是盐铁转运租庸使第五琦创立“榷盐法”,实行食盐专卖,即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专卖制度这个管理制度使得国家从城市到乡村广泛设置盐官,不仅盐业官僚队伍过于庞大,而且维持这支庞大机构运转的费用也太大官运官销,对老百姓伤害很大,表现为盐吏硬性摊派很多,胥吏强索于民,官商勾结,私盐大行其道,使盐政背离了“因民之急而税之”“,人不益税而国用足”的初衷其次,唐代宗时期担任盐铁使的刘晏,针对第五琦的盐政弊端,又进一步改进了盐法。
刘晏盐法施行的是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间接专卖制或称就场专卖制,即实行“签民煎盐”,灶户入籍,并在产盐各地设置盐院,立“亭场”,专给官府煎盐官府将税收纳入卖价,售予商人,听其远销,所过州县不再征税在这种新的专卖体制中,官府撤出食盐的零售领域,食盐零售或者小额批发完全由商人去自由经营,利用商人的经验和资金来搞活流通,搞活市场市场繁荣了,经济活跃了,国家税收有了基础,财政收入就有了保证所以,从第五琦到刘晏的盐政改革,建立了比较完整、系统的食盐专卖体系,使盐利大增盐利收入在唐王朝财政中具有特殊地位,甚至达到了“天下之赋,盐利居其半”的地步榷盐法的兴衰与唐王朝的国祚安危息息相关,榷盐制度对唐朝社会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宋元明清各代,盐法多变,但主要执行“引”、“票”制度清初,盐政管理沿用明法,实行“纲法”、“引岸”之制,并采取“恤灶惠商”政策,盐业振兴,自康熙十八年(1679年)山东潍坊的官台场划归寿光县管辖达五十一年之久,灶工增至1226人1730年(雍正八年),青州属地靠近盐场,私盐充斥,无商承运,因此官府将盐商革除,听民领票,酌量收税,自行运销,应征课额,摊入地粮代征,称为民运票地,从此票法开始实行。
票法行盐分为民运、官运票地,各有引界,不准超越界境民运票地,税收较轻,昌邑、安邱、诸城、高密等县属于这类地区官运票地,税额稍重,当时潍坊的寿光、临朐、益都、昌乐、潍县等县为官运票地,税额稍重自纲法改为票法,革除了纲法盐商的专利,盐价减半,平民愿意购买票盐,私盐稍微有所收敛1739年(乾隆三年),实行先放盐后收税的“恤灶惠商”政策,出现了产丰销畅的繁盛局面,促进了盐业的发展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潍坊官台场滩池发展到292副,计地面积三顷三十三亩一分六厘,盐民1200余人,年产盐388350斤其范围东自宋家岔河,西至寇家坞,南至中疃,北至海官台场设立6垣收盐:即宋家垣在宋家岔河东北,据场署侯镇20里;郭家垣在郭家洼东,距场署20里;郑家垣在郑家庄子附近,距场署50里;原固堤场归并官台场管理的横垣,在潍县横里路庄,距场署20里;林垣在潍县林家央子,距场署30里;崔垣在潍县崔家央子,距场署40里清中期以后的嘉庆和道光年间,因官商勾结,徇私舞弊,灶穷商乏,滩荒人转,当地盐业出现了下降趋势除了盐制以外,古代潍坊还加强了制盐灶滩和盐场的严格管理历代采卤制盐管理办法不一唐代以前,场无定址,人走灶迁。
宋代煎盐场址逐渐固定下来,“煮盐之地曰亭场,民为亭户,或谓灶户,户有盐丁[4]元代设官台、固堤场,各场煎盐,岁有定额,付给工本,盐丁按数额办盐,实行团煎法明代前期官台、固堤场实行签民为灶,按户计丁,按丁计盐,煎盐规模及煮盐技术比前代都有提高,中后期灶赋丁税加重,盐业衰败但到了清朝乾隆时期,由于改革赋税,实行“摊丁入亩,丁不复税”制度,改革制盐技术,由原来的煎盐转为晒盐,允许盐滩自由买卖,使盐区出现了“是百余年、生齿日繁,元气渐复,盐价至贱,销数乃极畅而不可遏的兴盛时期”[5]当时,官台场盐滩发展到了405副,计地543亩,每年配票46650张(每票325斤),富国场配票3865张而到了乾隆四十六年、四十七年,盐场连续遭到潮灾,产盐急剧下降,灶户捐税繁重,官盐日贵,私盐日多乾隆以后的嘉庆、道光、咸丰和同治各朝滩场管理日趋混乱,枭商污吏狼狈为奸,盐业生产日渐萧条光绪年间,随着小清河的疏通,寿光羊角沟商贾云集,清政府允许商人开滩辟池,盐业生产始有转机民国时期滩场管理实行“制盐许可证”制度,无证者不得开滩晒盐,滩户按月报产,场务员复查加盖“稽”字印记,新盐集坨,检查盐质优劣,计量造册,严密苫盖,以防走私雨耗。
历代盐税的征收中国自古以来盐的应用范围广泛,也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盐税的制定和征收从夏商周开始,我国就有了征税制度,秦汉六朝都实行征税制度所谓的征税制就是就场征税,任民自由运销到了唐朝时期,我国开始实行盐的专卖制度,即盐收归国有,以营业代税课我国古代盐的专卖制共分五种情况:一是部分专卖制,以民制为主,官制为辅,所产之盐,官收、官运、官销,春秋时期齐国实行这种专卖二是全部专卖制,产、收、运、销全由官办,西汉武帝时期实行三是就场专卖制,民制、官收、转商运、商销,唐、宋中叶、金、元、明万历以前时期实行四是官商并卖制,各有经界,不相侵越,五代、宋初、辽、金、元实行五是商专卖制(即委托专卖制),政府将收买运销之权授予专商,居中课税,明万历之后、清代、民国实行,盐的生产和销售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历代税制的沿革从春秋开始,历代均有关于盐税的政策法令据《中国盐业》考证,“我国盐业开化最早,从世界历史上考察起来,中国居于最先地位而寿光又是我国盐业史上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盐税也叫盐课夏商周三代时期实行物贡,即制盐者向王室纳贡食盐,此后改为征收盐税夏代《尚书•禹贡》就有“青州,厥贡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