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学理论指导:肝硬变(livercirrhosis)病理特点.docx
4页病理学理论指导:肝硬变(livercirrhosis)病理特点 1、概念:肝细胞充满性变性坏死,继而消失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转变反复交叉运行,使肝小叶构造和血液循环途径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化 2、分类方法: 病因分类:病毒性、酒精性、胆汁性、隐源性 形态分类;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不全分隔型 病因及病变结合分类:门脉性、坏死后性、胆汁性、淤血性、寄生虫性、色素性二、类型及病变: (一)门脉性肝硬变: 1、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毒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尤以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是肝硬变的主要缘由, (2)慢性酒精中毒 (3)养分缺乏 (4)毒物中毒 2、病变: (1)肉眼观:早、中期肝体积正常或略增大,质地正常或稍硬后期肝体积缩小,重量减轻,硬度增加,外表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结节大小相仿,结节直径不超过1.0cm.切面见小结节四周为纤维组织条索包绕结节呈黄褐色(脂肪变)或黄绿色(淤胆)充满分布于全肝。
(2)镜下,正常肝小叶构造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小叶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肝细胞团,即假小叶 3、临床病理联系: (1)门脉高压症: 脾肿大 胃肠淤血 腹水 侧支循环形成: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如裂开可引起大呕血;直肠静脉丛曲张,裂开常发生便血;脐四周静脉网曲张,临床上消失“海蛇头”现象 (2)肝功能不全:主要表现有:睾丸萎缩,男子*发育症;蜘蛛状血管痣;出血倾向;肝细胞性黄疸;肝性脑病(肝昏迷) (二)坏死后性肝硬变: 1、病因: (1)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多患亚急性重型肝炎,渐渐形成坏死后性肝硬变 (2)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 2、病变: (1)肉眼观:肝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外表有较大且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直径可达6cm. (2)镜下:肝小叶呈灶状、带状甚至整个小叶坏死,代之以纤维组织增生,形成间隔,将原来的肝小叶分割为大小不等的假小叶假小叶内肝细胞常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和胆色素镇静假小叶间的纤维间隔较宽敞且厚薄不均 (三)胆汁性肝硬变: 1、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变 (1)病因:常见的缘由为胆管系统的堵塞,如胆石、肿瘤(胰头癌、Vater壶腹癌)等。
(2)病变: 肉眼:肝体积常增大,外表平滑或呈细颗粒状,硬度中等肝外观常被胆汁染成深绿或绿褐色 镜下:坏死肝细胞肿大,胞浆疏松呈网状、核消逝,称为网状或羽毛状坏死毛细胆管淤胆、胆栓形成胆汁外溢布满坏死区,形成“胆汁湖”纤维组织增生使汇管区变宽、伸长,但在较长时期内并不侵入肝小叶内 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 病变早期汇管区小叶间胆管上皮空泡变性及坏死并有淋巴细胞浸润,其后有小胆管破坏及纤维组织增生并消失淤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