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思考.pdf
4页就当前的发展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自身已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也为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维持本国的领先地位,往往过分强调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和消极因素,忽视了人的能动性;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往往一味追求发展,而对发展过程中的负面效应往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因此,有必要辩证地理解发展,以求得对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 r~—————————————————1{ 一、经济增长:无限与有限的统一 }1.,.,.~…』在远古时代,由于自身力量的渺小和对大自然的恐惧,人类在自然面前还是缩手缩脚的然而,自文艺复兴以来,随着科学的巨大发展,人类意识到: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着的,人类的认识能力以及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是无限发展着的只要我们不断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自然就会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提供丰富的财富我们所受到的任何限制都不具有终极的性质,它对我们来说都是暂时的,随着认识的深化,最终都是可以突破的人们相信,人的本质力量是不断发展着的,人对自然力量具有能动的适应性和丰富的创造性通过创造,我们可以不断地开发利用自然我们甚至可以转变文明方式移民于其他的星球,以解决地球资源的有限性等问题由此带来经济增长趋势是必然的,经济增长是无限的。
经济增长犹如社会发展的趋势一样,势不可挡人们没有想到,在经济高效增长的同时,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全面展开和激化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自然界的“报复”,人们不得不矫正以往的发展观,开始认识到“增长的极限”,并提出了改变以往发展模式,确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要求人们认识到,从总体上看,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人们已获得的认识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有限的,认识有待扩展;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度也是有限的,认识有待深化人们还认识到,经济增长必然受到外在的自然界整体的动态结构的限制自然整体结构的动态平衡,是整个地球生命的支持系统,也是人类生存的支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支持能力,在一定时间内,比如一代人或几代人时间之内,是有一定限度的经济增长若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危及人类生存这些都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出在人们往往又忽视了经济增长的“有限”是有前提的,即在~定条件下,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以及自然的再生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的限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有限论者,往往只看到了一定时间内,即一代人或几代人时间内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限的,决定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开发是有限的。
他们不知道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终将有能力克服资源不足问题,人类终有能力以创造可再生资源来弥补或补偿不可再生资源的不足他们往往片面夸大了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不知道科学技术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只能求大利而存小弊他们不懂得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最终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去克服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深刻分析和阐述了人类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认识能力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性就人类的认识“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一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2版,第3卷,427页)“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人类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综上所述,我们的结论是:经济增长应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无限性,不顾一定条件对经济增长的限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是掠夺式开发是不对的;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有限性,势必会影响人们探索自然的积极性,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向自然索取和保护自然应当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一定时间内自然的再生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有限,我们必须节制欲求,合理利用资源,注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特别是对地球上的非再生资源,更要节约利用,力争以尽量少的资源消费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应以它们的自我生长和繁殖的速率为限度,并注意补偿和保护环境,实现生态链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自然满足人的需要绰绰有余,但却不能满足人的贪婪全球资源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不仅有贫困地区为求生存和温饱而不得不掠夺性地利用资源,也有富裕者为求最大利润和奢侈享受而滥用资源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发展初期对本国和别国资源的疯狂掠夺、发展时期又不断把本国污染源转嫁于别国的做法,更加剧了全球环境恶化和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充分发挥人的认识潜力,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使经济不断增长,以谋求人类永久的生存和发展~————1{ 二、人与自然: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一、,,,,,.、.,,.,..一面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困境和危机,人们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和态度一些人把造成这些困境和危机的原因归罪于人的主体性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认为只有人类放弃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回归自然”,成为“自然界的普通一员”,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控制和改造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的存在就是一种不同于动物的实践的存在,人不能按动物的生存方式生存人总是要有意识地利用工具改造自然以获得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没有实践,人就不成其为人人是地球生命系统中最强大的力量,对地球生命事物起着能动的主导的作用如果让人消除主体性,放弃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只是屈从于环境,受自然牵制,那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谈不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从实践上说,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要使人类完全放弃现代文明成果,回到原始的生存状态,也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其实,人之所以为人,靠的就是对自然界的控制和改造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前提,也正是人为自己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放弃人类主体性,可持续发展就会转变为生物进化问题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控制和改造自然,而在于怎样控制和改造自然我们不能说是人的主体性造成了当今人类的困境,因而不能一般地否定人的主体性,但也不能因此片面夸大主体性,把人的主体性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近代工业文明以来所形成的主体性就是一种片面发展了的主体性由于这种主体性只有动力机制,而没有自我的约束机制,因而是一种“放任”的主体性;由于它没有对自身活动的外部条件的认识,因而是一种“盲目的主体性”;由于它缺少一种自我反省、评价、规范机制,因而是一种“自发的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造成了物欲横流、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我们的结论是:不能否认人的主体性,又不能片面夸大人的主体性在人与自然这对矛盾统一体中,人既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应坚持能动与受动的统一无论从历史还是从逻辑的角度看,自然都是先在于人的存在正是这种自然先在性决定了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最高形态的存在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在本质上虽然是生命存在物,但它对于整个自然而言,却是一种“受动”的存在物,这个“受动”是指人作为主体始终必须依赖于自然客体而受其制约人与自然又是相互作用的,人作用于自然,自然也反作用于人主体按照自己的目的实现对客体的改造,把自己的目的、能力和力量物化为现实的东西,创造出单纯的自然进化所不能产生的东西,即人化的自然,在物质形式上改造了客体,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与此同时,主体也进行着占有、吸收活动,把客体的属性、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巩固和提高主体改造客体的能力,在更高的水平上改造客体,不断满足主体新的需要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662页)恩格斯在反对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时说:“自然主义的历史观,如德雷帕和其他一些自然研究家或多或少持有的这种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2版,第4卷,329页)恩格斯又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科i、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同上书,383页)人是一种二重性的存在:一方面,人是主体,他必须能动地改造自然才能生存;另一方面,他又是自然界整体的一员,因而必须受到自然界整体动态结构的限制认识到了人与自然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就可以防止发展问题上的“二律背反”:以人类利益为中心和出发点的发展最终构成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威胁,本想做自然的主人到最后却成了自然的奴隶坚持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就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充分认识和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求得互相平衡)一~…————————————————弋{三、发展方式: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k~,.,.,.,,,,.,,,,、,,,.,.,,.,,、..,.,.,,,,.,.,.√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发展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前进上升的运动或变化。
因此,若“发展”付出了巨大代价,并对下一个发展过程带来过大的负面影响,那么,这种“发展”从总体上说,就不能称之为“发展”,而只不过是一种变化,一种下降的或倒退的变化从趋势上说,发展是一种必然.合目的性强调的是主观方面,合规律性强调的是客观方面,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黑格尔在批判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者把自由与必然绝对对立时指出:“这种不包含必然性的自由或者一种没有自由的单纯必然性,只是一种抽象而不真实的观点《小逻辑》,105页,商务印书馆,1981)恩格斯也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2版,第3卷,455页)可见,自由仅仅是也只能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意志的合目的性活动,本质上不过是被意识到了的合规律性的活动排斥了合规律性的内容,合目的性就不可实现所以,要想命令自然,必先服从自然从实践领域看,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和合目的的正是由于这种合目的性活动,人类才由野蛮进入了文明,并使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科学和技术的帮助下,人类似乎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
其实客观情况并非如此19世纪已经有少数目光敏锐的思想家指出,人类有意识的合目的性的活动,却无意识地产生了大量非其所愿的反目的的结果可见,人的有意识的合目的性的活动,只是对一个极其有限的参数而言的如果对整个大自然而言,人们仍处在极大的盲目性中在物质生产实践领域中,人类所研究的是与自己并列的外在世界,即要把外在世界盲目的必然性变为内在的自觉的合目的的要求在这里,外在的盲目的客观必然性制约着人类,人类只有把握了这种客观必然性,才有可能谈论现实有效的合目的性从思想的表现形式看,它的确是自己规定自己,可以说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并不是没有前提的,恰恰需要以不自由为中介黑格尔在谈到思想的辩证本性时说,…思想可以简称为“我”但这种规定并不是直接的、没有中介的没有自我意识,便不可能有思想没有感觉和经验也谈不到自我意识即在实践基础上,自我意识的自我规定是以感觉经验的他物规定为中介的反之,感觉经验的他物规定又是以我意识的自我规定为中介的在这里,自我规定固然可以说是自由的,他物规定却是不自由的、被决定的,可见,思想的内容从根本上说是给予的,有此才能得到形式上的自我规定人不改造自然不能生存,不按规律改造自然也不能生存,正如对待哲学、伦理学中“是”与“应是”的态度一样。
是”中包含了“应是”是”是一个本体论、存在论的概念,指事物存在的客观“事实”,事物固有的存在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