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礼仪制度.docx
16页西周礼仪制度 篇一:西周时期主要制度 西周时期主要制度 西周时期的主要制度包含三个方面,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和礼乐制度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 1.产生及主要内容:是在西周初年形成的,宗法制度是同分封制相配合的,周公鉴于夏商两代王位继承不善的历史教训,为使周朝免于王位继承纷争造成的内部混乱确定了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周王自称上天的元子,代表上帝统治人民,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的地位嫡长子的诸弟则受封为诸侯,对周王言处于小宗的地位诸侯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其弟被封为卿大夫,对诸侯言为小宗,而在他们自己的宗族中又处于大宗的地位,这样就形成了周天子家天下的宗法制度 2.重要特点:西周宗法制度的第一个特点是强调等级大宗由嫡长子一脉相承,他代表了宗族祖先的延续和其权威的传承,小宗对大宗的服从,不仅是对宗族权威的服从,也是对国家政治权威的服从西周的宗法制的第二特点是强调血缘相亲就是通过维护各级同姓贵族的利益来团结整个周族的力量,也就是通过强调血缘关系,以期达到对天下万邦加强统治的目的。
3.意义:西周宗法制度从宗族血缘关系上保障了各级贵族的政治地位不受下级贵族的潜越,并构成了从周天子以至于诸侯、卿大夫、士之间法定不移的等级名分制度宗法制度作为社会政治制度,春秋之后就不复存在但根据宗法原则形成的伦理道德规范,并未在中国社会消失孔子之后的儒者,将宗法思想重新调整改造,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道德规范 分封制度:古代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被封诸侯有自己的领地,在诸侯领地内皇帝并没有直接的权力 1. 产生和主要内容:是西周的分封制度是在周公东征平定管蔡和武庚发动的叛乱之后进行的,这些周室子弟亲戚带领其宗族被封往四方,最初主要是为镇抚被征服地区的人民进行“列爵惟五,分土惟三” 即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分封,封地有三等:公侯方百里,伯方七十里,子方五十里若按此方案分封,则除王畿外,其余疆土几乎全部分封完毕,这些受周王册封的诸侯王,又在各自的封国内,将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其封地称为“采”或“邑”,通称“采邑是一种大规模的层层分封制度 2.重要特点:以井田制为基础,全部土地名义上为皇帝所有,但大多数耕种者可得到一份“百亩”的土地,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西周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之上的,是以同姓诸侯为主体,联合异姓诸侯的全国大分封,来实现“以藩屏周”的统一目的。
3.意义: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为政局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整个西周经济文化有了的较大发展,从历史的发展看, 西周的分封制为后世提供历史鉴戒,为秦汉王朝实施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铺平道路没有西周的分封制,就没有后来的中央集权郡县制 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陈 1.产生及其主要内容:周公在总结“夏礼”、“商礼”的基础上,对礼制进行了改革,通过“制礼作乐”,完善了古礼,这一套新的礼乐制度成为更加成熟细致的西周宗法制度的载体 2.特点:依据西周宗法制度的等级级别,形成了各种名分,再按照名分,确定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制定有关社会政治的礼法制度基础上产生的种种制度、规则、典礼,周礼更加严密和等级化,是更加完备、成熟的西周宗法制度的反映和外化 3.意义:在西周社会,维持整个社会的核心,保证国家机器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主要规范,是礼的精神,礼的规范周代礼的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础,以后各个朝代都把定礼作为立国之本,但基本没有超出周礼的框架 篇二:西周礼乐制度 西周礼乐制度,说到音乐美学思想、礼乐治国呢,就会想到西周了,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是从古代就开始的,至于礼乐治国是不是像字面上那么‘彬彬有礼’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然而西周统治者在推行礼乐制度的同时,必然会加强礼乐方面的教育,它对我们今天又有怎样的意义呢,本文通过论述西周礼乐制度的含义及内容的阐述,又进一步探悉它对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周朝得了政权以后,西周王朝以夏商礼乐为基础,在公元前1058年制订了周代礼乐,将其作为奴隶主的行为准则,各级奴隶必须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享受礼乐在礼的中间,把贵族和人民分成许多等级,对各个等级都规定了有关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同时周朝的统治者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把礼与乐看得一样的重要,并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的有效手段他们也为各个等级严格规定了应用音乐的制度,从而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例如: 1、关于乐队的排列和各个乐器的的多少,规定王的乐队和所有乐器可以排列东西南北四面,诸侯的可以排列三面,卿和大夫的可以排列两面,士的只可以排列一面 2、关于舞队所用的人数和排列的方法,规定王的舞队可以由八人组成一个舞行,由八个舞行,即六十四人组成的一个舞队;诸公可以由六个人组成一个舞行,由六个舞行,即三十六人组成一个舞行,由四个舞行,就是十六人组成一个舞队。
3、关于在举行射礼时,不同身份等级使用的乐曲不同,王用《驺虞》,诸侯用《狸首》,大夫用《采苹》,士则用《采蘩》 ······ 一个王朝制定一项制度势必要建立与其对应的部门,来保证制度的实施、管理与完善,并形成与其对应的教育体系,来确保制度的推广与传承 周朝的礼乐制度自然也需要这样的保障,即周朝王家的音乐机构周朝王家的音乐机构归大司乐领导,其中的工作人员数目不低于一千四百六十三人这机构的职务包含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方面但从音乐教育方面来看,该机构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在一千四百六十三人中,除了少数低级贵族以外,有一千二百七十七人属于农奴阶级由此可见宫廷音乐机构中创作和表演的主要力量是农奴们但在音乐行政以及音乐教育方面的各级负责人则都是由贵族承担的,并且随着统治者对音乐各种事宜的重视程度不同,相应的乐官级别也不同,越是重视,乐官的级别越高,由此可看出,统治阶级对音乐活动的阶级控制是 十分严密的 对此,可看出统治者对礼乐制度的重视甚大,以及这个政府工程的浩大也因而引起了一些人的深思与反对例如墨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反对儒家的礼乐思想在《墨子·非乐》的上篇中记载,墨子承认音乐能使人快乐,给人以美感,他说: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耳知其乐也。
但是,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音乐对于王道、万民来说没有任何利处其次,他认为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三患,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音乐非但不能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增加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并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墨子认为,王公大人要欣赏音乐,必须制造乐器,造乐器则必厚措敛乎万民;有了乐器,必使风华正茂的年轻男女去演奏,如此又浪费了劳动力;有了音乐,王公大人坐而独听,谈不上快乐,何况又浪费了那些听乐的君子、贱人的时间等等 在音乐教育方面,其实商代的贵族已有专门的学校教育,而在西周,统治阶级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的推行,学校教育变得更为完备建立了所谓的小学与大学主要教学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又以礼、乐、射、御为主音乐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但也在自由民和农奴中选拔一些人才,把他们提升到下层贵族的等级中,与上层贵族子弟一同学习音乐世子是王和诸侯的嫡子,国子是公卿大夫的子女贵族教育从六岁到二十余岁,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而难、由简而繁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礼、乐的比例是很重的而国子们学习礼、乐的目的,并不像今天这样是去从事各种音乐表演活动。
这种教学目的是要使这些青年在学习了音乐之后,能够利用音乐来统治广大的农奴,麻醉他们,防止他们反抗,要人民保持和平态度;他们学习的目的也就自然是要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西周音乐教育说到底也只是西周统治者统治国家的一种手段,通过对各个贵族,以及少数农奴的音乐教育,使等级观念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并使之传播,从而减小叛乱的威胁,一定程度上的保证了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纵观世界历史,无论哪个国家在哪个时代的哪个制度的运行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西周的礼乐制度亦是如此春秋之后,私学开始兴起,逐步改变了礼、乐教育与庶人无缘的局面各种私学类型很多,教育对象中既有士阶层的人士,也有宫廷的专业乐人,还有民间的从乐人员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私学教育主要是指民间音乐教育活动这时期的官学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其重心开始由王室向诸侯公室转移,并且,由原来以宫廷一个教育中心为主开始向多个中心转变音乐教育的对象与内容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教育对象中除了世子与国子外,还包括了乐师、乐工的教育涉乐人员的增多,促进了礼乐方面的严格规定彻底的被打破,诸侯、卿大夫、甚至士也堂而皇之地用起了天子之乐因而,礼乐制度的被打破也得到了儒家代表人的痛斥。
但无论思想家们如何评论西周礼乐制度,可以肯定的是,正因为礼乐制度的诞生,周代成为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音乐发展高峰时期,它建立了我国最早的较完善的音乐机构,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为我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小视的贡献单对中国音乐来说,西周礼乐制度无疑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加速器,它通过帝王的支持、鼓励与领导,使中国音乐在当时世界音乐界留下了永远的画笔这画笔永远昭示着祖先的智慧与才华,同时也激励着我们现代中国音乐的前进、发展 以上这篇关于西周礼乐制度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 分享给您的好友 篇三:中国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礼仪绪论 定义:包罗万象的庞大体系;这里只谈论狭义的礼仪 分类:《礼记》分为吉、嘉、宾、军、凶 起源:仰韶文化,人面虫身纹饰 龙山、良渚文化,玉器出土,可能为礼器 原则: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关系 另有祖宗的加入 作用:维护统治的纲纪,推行教化的工具也是个人修身立行的准则 礼仪著作: 周礼原名《周官》,又《周官经》,春秋战国人所撰建构礼仪制度之书,主要是对政治制度的构拟 西汉初年河间献王刘德获刘向、刘歆父子整理。
东汉郑玄注周礼,岁大行于天下 仪礼存十七篇,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记录整理的有关士礼的记录 鲁人高堂生传授此书,弟子后苍推演了除士人之外卿大夫、天子、诸侯的礼节 梁人戴德、其侄戴胜、沛人庆普分别得之,成为大戴、小戴、庆氏三家 礼记孔子及其弟子对旧时礼仪的解释后存有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唐代后者被奉为官方的教科书 吉礼:祭天 圜丘祀天 时间:冬至在国都南郊的圜丘举行 流程:天子百官来到郊外→天子宰杀牺牲→焚烧祭品(“燔燎”)→“尸”接受祭祀→向尸献祭品→尸接受并以“酢”回应→天子跳云门之舞→饮福,也即享用“酢” “尸”后来用牌位代替 秦代三年一祭;宋朝有大赦天下的礼节天坛即清朝为祭天而特意设立的 祈谷:正月的第一个辛日在南郊祭天初与祭天混为一谈;唐高宗时分开 大雩:求雨仪式平年例行,荒年随时举行 明堂:季秋之月大享天地之处,报答天地的恩情 五帝:将一年四季与五帝相匹配,分别祭祀东汉正式定格 日月星辰:在春分早晨的东方祭祀太阳,秋分晚上的西方祭祀月亮 吉礼:祭地 方丘祭地:夏至在北郊水泽上的方丘祭地水代表山川 四望山川:祭祀名山大川之神在国都四方举行,出师前后也要祭拜。
封禅:在名山祭天以报天恩 社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