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674-吴佩衡医案.doc

51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48231896
  • 上传时间:2022-10-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4.81KB
  • / 5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医瑰宝苑 吴佩衡医案--------------------------------------------------------------------------------目 录太阳伤寒表实证王××,男,四十二岁,某厂干部患者于昨夜发热,体温38.9℃,今晨来诊仍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肢体酸楚而痛,流清涕,心泛欲呕、食减而不渴,脉浮紧、舌苔薄白此系风寒伤及太阳肤表所致 《内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照仲景法,当以辛温发散以解表邪,拟麻黄汤加味主之麻黄6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法夏6克 防风6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嘱温服而卧,取汗自愈殊料病者家属畏忌麻黄一药之温,恐燥热伤津,自行将药中麻黄减除,服一碗,未得汗见其躁烦,热势反增,体温升至39.7℃继服第二碗,则头痛如裂,身痛如被仗,恶寒较昨日更甚,疑为药不对症,邀余急往诊视,脉来浮紧急促,苔白腻,呼痛呻吟,虽言失治,幸喜表寒症型未变,释明其意,即嘱仍用原方,万不能再去麻黄经照方服药二次后,温覆而卧,稍顷汗出热退,表邪解,遂得脉静身凉而愈按:世有畏麻、桂如蛇蝎者,以为其性温而易伤津化燥,不知表寒实证无麻黄之辛散,何以开发腠理,驱邪外 出。

      无桂枝之温通,何以助阳温经而散寒?不畏邪之伤于人,而畏药性之辛温,实为姑息养奸之弊也盖用药不在医家之喜恶,而在于审证之明确,有是证用是药,用之得当则 药到病除用之不当,易变化莫测阳热偏胜者,辛温固不宜用,营血不足,里虚内伤等证,亦不宜汗倘确属寒邪束表之症,当用而不用,反以清凉苦寒抑其热,势必助邪伤正,表寒不解,热势更张,斯时宜以麻桂等剂因势利导,驱邪外出,切勿坐失良机而至表邪传里为患,此乃祛邪即所以扶正之法也麻黄开玄府,通达腠理桂枝辛温通阳,助其疏泄杏仁利肺气,降逆平喘,甘草保中气而生津液方药化合,专发太阳伤寒肤表之汗,效如桴鼓然服此方,一、二碗后,覆卧得汗即可,不必尽剂,更勿令其大汗淋漓以致伤津而耗气俗云“方是死方,法是活法”欲求其效,宜潜心钻研意旨,无异于(钅卢)锤之非易也小儿急惊风(一)柯某之长子,年一岁半,住云南省昆明市原铁道分局1922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淡白,脉来浮缓由于风寒阻遏太阳经气运行之机,加以小儿营卫未充,脏腑柔嫩,不耐风寒,以致猝然抽搐而成急惊风证此为太阳肌表之证,以仲景桂枝汤主之,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得微汗而解。

      桂尖10克 杭芍10克 甘草6克 生姜10克 小枣7枚加入粳米一小撮同煎,嘱服后温覆而卧,使得微汗一剂尽,即熟寐,汗出热退,次日霍然按:此证利在急治,倘迁延日久,别生变故,难以逆料案内桂枝全方,力量甚足,故效如桴鼓小儿急惊风(二)(风寒误治救逆)朱小弟,生甫两月,禀赋单薄某日因感风寒而病,.身热咳嗽,不思乳食,多啼声医以清热解表之剂,热不退,发惊惕又复以追风清热镇惊等法以治之,竞沉迷不乳,体若燔炭,自汗肢冷,咳嗽喘挣不已,痰声漉漉,时作角弓抽掣,奄奄一息后延余诊之,指纹青黑透关,面唇均含青象,舌白而腻此为风寒误治引邪入于阴分,阳不胜阴,虚阳浮越于外,法当扶阳驱寒附片20克 炮姜6克 京夏6克 北辛2克 生麻茸2克 茯苓10克 甘草3克频频喂服,一剂尽,汗出,热退其半,已不发惊抽掣,喘咳减,始能吮乳再剂病退七、八去麻、辛,又服二剂后,诸证悉除小儿慢惊风张××之次子,生甫一岁,住四川省会理县鹿厂街1914年3月,患小儿惊风证,病颇危笃,三日来抽搐不已余诊视之,指纹青黑透达三关,脉沉细而弱,舌苔白滑,面唇青黯,闭目沉迷不省,时而手足拘挛抽掣,乳食不进,夜间发热,大便泄泻绿色稀粪询及病由,其母述及,患儿始因受寒感冒起病,初有发热咳嗽,大便溏泻。

      某医以清热解表药二剂,服后白昼身热见退,夜晚又复发热,咳、泻未止继又拟消食清热药二剂,服后病不减,忽而风动抽搐该医以为肝经风热,又以平肝驱风镇惊药二剂,病情反见日趋沉重而成是状时病已十余日,按脉证病情诊察,余思寻之,良由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不耐克伐风寒初起,只须轻宣透表,其病当愈尔乃误以清热之剂,又复以消食、平肝、驱风等法,元阳受损,正不胜邪,遂致寒痰内壅而成三阴虚寒之慢惊风证病势已危重,若辞不治,实非我医者应尽之责,力主逐寒荡惊汤挽救之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 公丁3克 炮姜10克 白胡椒3克(捣) 灶心土130克(烧红淬水,澄清后以水煎药)上方喂服二次,稍顷,呕吐涎痰一小盏,风状略减,抽搐较轻,两眼已睁,目珠已能转动寻视再喂药一次,又吐涎痰盏许,风状已定,抽搐不再发作,咳嗽亦平,夜晚已不再发热患儿之父母见病已恢复,甚为欣慰,但见其子体质赢弱,认为宜培补脾胃,自拟理中地黄汤一剂喂服殊料服后移时,风动抽搐又起余往视之,询问缘由,方知患儿大病虽有转机,然寒痰邪阴尚未逐尽,滋补过早,固必增邪,且有碍于阴邪外祛,寒痰内阻,遂致慢风复作此时,病家始知误施补剂亦有弊端余仍以逐寒荡惊汤并加附片15克,喂服后又吐涎痰盏许,畅泻酱黑色稀便二次,抽搐平息,且能吮乳,并闻啼声。

      照原方去胡椒、公丁,加砂仁6克、甘草6克,附片增至30克,煎汤频频喂服二二剂尽,诸证痊愈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证(重感冒)张××,年四十二岁,住云南省昆明市武庙下南联升巷底肾气素亏,于1929~F 9月2口返家途中,时值阴雨,感冒风寒而病初起即身热恶寒,头疼体痛,沉迷嗜卧(即少阴病但欲寐之病情也),兼见渴喜热饮不多,脉沉细而兼紧象舌苔白滑,质夹青紫,由于肾气素亏,坎阳内弱,无力卫外固表以抵抗客邪,以致寒风乘虚直入少阴,阻塞真阳运行之机,而成是状以仲景麻辛附子汤,温经解表辅正除邪治之黑附片36克麻黄10克(先煮数沸,去沫)北细辛6克 桂尖13克3日,服上方一剂即汗,身热已退,唯觉头晕咳嗽、神怯表邪虽解,肺寒尚未肃清,阳气尚虚,以四逆合二陈加细辛、五味子,扶阳温寒主之黑附片50克 干姜26克 甘草10克 广皮1 0克 法夏13克 茯苓13克 北细辛4克 五味子2克一剂尽,咳嗽立止,食量增加,精神恢复,病遂痊愈瘟疫病燥热内结证谢××之妻,车姓,年十八岁,住四川省会理县南街于1920年3月,感瘟疫病邪,发病已二日,起始则见发热而渴,恶热而不寒,头疼体痛,脉浮弦而数,唇赤面垢,舌白如积粉病虽初起,但邪不在经,若发汗,则既伤表气又易耗损津液,势必热邪愈炽。

      此乃瘟疫之邪蟠踞募原,有入里化燥伤津之势,宜输转募原之邪,使之达表而解,以达原饮加石膏主之槟榔10克 厚朴10克 草果10克 知母12克 杭芍12克 黄芩10克 甘草6克 生石膏15克(碎,布包)服一剂后,证情稍减,惟大便已三日燥结不通,于是续前方加大黄12克,嘱即服因患者之父略知医理,认为该女素体虚弱,恐不能耐受寒下之剂,竟私自将大黄、石膏减去未用隔日延余再诊,见患者舌苔转黄而燥,胃实胸满,拒按呼痛,烦渴饮冷,小便短赤,大便仍燥结,壮热未解,时发谵语此系邪已入腑,燥热结滞,非清热泻下不能力挽危绝当即拟白虎加承气汤合方一剂其父仍有难色,不敢与服随后,患者忽鼻衄不止,色鲜红而量较多,稍顷,衄血即凝而成块病家惶恐,另延中医彭某诊视,断为阳虚亡血之证,且谓如系热证,鼻衄流出之后,必不致凝结成块,主以四逆汤病家疑虑,踌躇无决,仍不敢与服之又复求询于余,余据理解释,力说病家:此及邪热亢极灼阴之证,急宜大剂凉下以救真阴,缓则真阴灼尽,危殆难治又告之,余素谙于用姜附者,尚不敢以温热之剂妄投,当此证情,苦寒泻下尤恐不及,倘若误服温热之剂,犹如火上浇油,危亡立至因余力主,病家始而信服,遂拟方清热凉下治之。

      生石膏60克(碎,布包)生大黄30克(泡水兑入)枳实20克(捣)厚朴20克 芒硝13克 知母20克 生地16克 甘草6克上方煎汤日夜连进之后,鼻衄方止,神识转清,身热退去六,七次日照原方再服一剂,服后则二便通畅,脉静身凉,惟仍渴思冷饮,此系余热未净、津液未复所致,以生脉散加味连服三剂,渴饮止,津液满口其后于此方减去石膏、大黄连服三剂而痊沙参30克 麦冬13克 五味子6克 当归16克 生地16克杭芍16克石膏16克大黄6克瘟疫病阳明燥实证李××,男,年二十五岁,四川省会理县南乡农民.1921年3月感时疫而病,发热十二日不退,脉来洪数,舌苔黄黑而生芒刺,唇焦齿干,口气蒸手,值午后则热势更张,溅溅汗出,谵语烦躁不能安卧小便短赤,大便自病后十余日不通,从心下至少腹胀满,呻吟呼痛而拒按,仰卧难以转侧,食物不进,唯烦渴而喜冷饮此际邪热亢甚,阴津枯涸,燥屎内结,阳明下证悉具当急下以救阴,缓则危殆思及亢热已久,燥屎坚结,无阴液以润泽,如行舟之乏水,邪热燥结亦无所由出,宜于急下之剂兼以养阴生津之品以治之,拟加味黄龙汤一剂土人参30克 当归26克 生地16克 大黄1 6克(泡水兑入)芒硝10克(后放) 枳实16克 厚朴16克 生石膏26克(碎,布包)当晚服后,病者欲便,但十分费力而难于解出,用力挣之,则燥屎一节,缓慢而出,长约尺许坚硬不断,色酱黑。

      余亲视之,真坚硬如鞭次晨诊视,其脉已较和绥,发热已退其半,苔刺变软,口津稍润,腹中胀痛大减,仍渴喜冷饮,嘱照原方再服一剂第三日诊,大便畅通,色转黄而溏,斯时已脉静身凉,能进米粥查其舌,见苔已退去其半,津液回生,但仍喜冷饮,此乃邪热始退,阴津尚未完全恢复,拟生脉散加味养阴生津兼清余热沙参26克 寸冬16克 五味子3克 甘草6克 生地16克玄参13克黄连5克服二剂后,继以六昧地黄汤调理阴分,一、二剂而愈生地26克 粉丹10克 枣皮10克 淮药13克 茯苓13克 泽泻10克瘟疫病阳明急下证陈××之父,四川省会理县鹿厂牛上坎农民年虽六旬,体素康健1916年4月初,因事赴邻村,值村中时疫流行,遂被传染返家数日,忽觉胸闷食少,头昏体困,口燥思饮而起病初起即感懔懔憎寒,继则发热,渴思冷饮,头体疼痛,小便短少,其色如茶,病卧已七、八日,自服发表消导药二剂无效,始延余诊视脉来洪数,唇焦口燥,舌苔厚腻,边白中黄而生芒刺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壮热烦渴饮冷,时发谵语,小便短涩但又随时点滴遗出大便已六、七日不通,腹满而不能食此乃瘟疫误于表散,大伤真阴,疫毒传入阳明之腑,邪热内蒸而呈是状,急宜凉下以救真阴,拟仲景大承气汤加石膏、寸冬,急下救阴,犹釜底抽薪之意,务将胃肠中之邪热疫毒下尽为度。

      大黄16克(泡水兑入) 芒硝:3克(后放) 枳实13克(炒,捣)厚朴13克(炒) 生石膏30克(碎,布包) 寸冬26克此方煎服三次后,畅下黑酱粪半小桶之多,臭不可当,身热约退七、八,口津渐回,苔刺变软,谵语止,小便已不滴遗,稍见清长,色仍黄,仍渴喜冷饮,当即索取石缸内冰凉冷水一碗与饮之,饮后病者自云心中爽快,再饮一碗,顿觉全身清凉,竟得安卧熟寐片刻余热未尽,继拟小承气汤加清热养阴生津以治之沙参16克 生石膏15克(碎,布乜) 枳壳10克 寸冬16克厚朴10克 生地13克 幺参10克 大黄6克(泡水兑入)服二剂后,大便溏泻数次,色由酱黑而渐次转黄,脉静身凉,沣液满口,苔皮退去八、九,烦渴止,已能进稀粥少许拟方:沙参20g 杭芍10克 生地13克 寸冬13克 北芪30克 当归13克甘草6克连服三剂,食增神健,诸证全瘳瘟疫病热盛逼阴证张××,男,川北人,年二十二岁,在四川省会理县北街参将衙署充当军士1921年3月,值瘟疫流行,被染者多,渠亦被传染而发病发高热已十日,延余往诊,刚到该处,见另一军士掺扶病者出门外小解,小便清长如水,旋即目珠上视,其势欲脱速诊其脉,沉数而细,唇焦口燥,苔黄黑而起刺,以手试之,则口气蒸手,仓卒之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