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贡献及影响.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56541018
  • 上传时间:2022-09-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3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二:论述:说说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梁启超是晚清优秀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的领袖,又是晚清优秀的文学大家,他在文学上致力于文学改革,倡议文学改革运动,为中国文学渐渐摆脱封建文学的羁绊,促进中国文学近代化作出了优秀的贡献下边我就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予以论述一、贡献:(一)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梁启超(1873—1929)在中国传统文学向新文学过渡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方面,梁启超起到了指引和促进作用1898年,梁启超著有一篇对于翻译的万言文章《论译书》,被徐志啸认为是“近代文坛上第一篇倡议翻译、专论翻译的特意文章”,为中国的翻译理论、近代的中外文学关系做出了贡献他的翻译观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表此刻意识形态的创新性、经济的目的性双方面1、意识形态的创新性a 以政治小说作为文学的翻译题材梁启超是倡议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取政治小说为文学翻译的题材,主张一种宜教启发的翻译观戊戌变法后,他在逃亡日本的军舰上,随阅随译了《佳丽奇遇》作为近代第一部译出的政治小说,《佳丽奇遇》是梁启超翻译译印政治小说理论的第一次详细实践,拉开了晚清政治小说翻译的序幕。

      1902年,他又发布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卷,第一期),文中将他的翻译外国小说,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梁氏小说翻译理论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繁华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隆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热中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文学翻译名著如林纾在1899年翻译第一版了(巴黎茶花女遗事),1901年又翻译了(黑奴吁天录),在社会上惹起了极大的反应随后又有周桂笙、徐念慈、、包天笑、陈鸿壁等有名文学翻译家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梁氏小说翻译理论影响之大!**b 以日文转译作为文学翻译的策略甲午此后的中国局势日益紧急,梁启超认为,拯救中华民族危亡,一定复兴中国翻译事业西方诸国之富强,皆受益于翻译事业之发达,值得效仿翻译西学,若求速效,康有为、梁启超等都主张由日译文转译正是梁的带动下,19世纪末和20 世纪初的中国出现了一股翻译日译西学的热潮c以“改写”与“意译”作为文学翻译的风格就翻译自己来说,自然以直译和意译为正宗但就当时的状况而言,译述对流传新思想和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起过更广泛的作用2 经济目的性办报刊、杂志梁启超有丰富的办报实践,他是财产阶级维新派第一份机关报《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和第一份面向社会的正规报刊《时务报》的主笔。

      戊戌政变后,他又第一个创立了《清议报》,此后又办《新民丛报》,开辟了国外宣传阵地他还创立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份专刊小说的杂志《新小说》,并在上边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小说丛话》专栏在同类报刊中,由于它们创立最早,规划最完美,持论最新奇,实质上起了样板的作用,继起者多认为轨范阿英说:《新小说》杂志第一版后,“新的小说刊物,至此始具完好规模此后,《月月小说》、《绣像小说》,及《小说林》,相既而起总之,梁启超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了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作为一位政治家,梁有效地带动和吸引一大量人士加人到他的队列,因此更好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发展二)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看法的转变梁启超对近代文学的贡献还表此刻对文学看法的转变上梁启超是较早接受和流传西方进化论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他把西方进化论精神灌输和贯彻到中国文学发展之中文学看法的转变是梁启超第一重申并全力倡议的梁启超从历史进化的理论中深刻感觉到传统旧文学的各种缺点于是,梁启超勇敢打破了保守和关闭的旧文学看法,成立起进步和开放的新文学看法:文学应以“新民”为目的,**要服务于现实梁启超在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着重对财产阶级意识的宣传,主张灌输欧洲之精神;以及高扬小说的巨大作用和社会心义,都是以“新民”任务为当务之急,这就使他把龚自珍以来“致用”的文学价值功能观表此刻更加详细的觉世之中,“新民”既是梁启超重要的政治理想,也是形成他这一时期文学看法的出发点。

      这使梁启超的文学看法成为近代文学史上一个富裕代表性的看法,也使近代文学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文学归入救亡的时代潮流之中三)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革命文学看法的更新,必定致使梁启超所倡议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文学内容的改革1、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作出了较大贡献一是创立《新小说》,为小说改革开辟阵地《新小说》于1902年11月14日创刊于日本横滨,次年第2卷改在上海第一版,1906年1月休刊,共出24期《新小说》是继《海上奇书》(1892)以后近代第二份以登载小说为主的文学月刊《新小说》作为小说杂志一种模式,其影响也不容低估,开创刊此后,小说报刊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而它的模式多数为此后创立的小说报刊所借鉴,比较有名的如与《新小说》合称“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的《绣像小说》(1903)、《月月小说》(1906),《小说林》(1907)别的还有:《新新小说》(1904)、《小说七日报》(1906)、《中外小说林》(l907)、《新小说丛》(1908)等小说报刊的大量创立,又为小说改革起着促进的作用二是努力创始小说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新模式他在《新小说》里,开辟了“论说”专栏,刊载运用西方文学理论,用新的看法论述小说的专论,要“为中国说部创一新境地。

      《新小说》问世之际,刊发了梁启超有名文论《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正式提出“小说界革命”和“创作新小说”的口号他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一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人都来商讨小说理论,必定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扔掉了歧视小说的传统态度,因此产生了对古典小说的新评论和创作新小说的新民风,对晚清文学有多方面影响他认为小说在影响民众、教育民众方面有其余文学款式所不及的“熏”、“浸”、“刺”、“提”的艺术感染力,必定小说的文学价值同时又拥有“浅而易解”、“乐而多趣”的普及性,反应社**会人生,知足人类认识社会的需要,必定了小说的社会价值这在指引小说成为改造社会的工具等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三是在小说创作上开辟现实主义新门路《新中国将来记》改变了中国小说向来不敢直接写此刻现实社会的状态,把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推上一个新阶段同时他还标记着一种文学政治化、政治文学化的小说模式的出生2、梁启超与文界革命“文界革命”的口号,是与“诗界革命”的口号一同,由梁启超于1899年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来的,主张平常化,实现“言文合一”,是“文界革命”所要追求的目标梁启超影响深远的“新文体”也是在“西学”的冲击下出现的。

      又称“新民体”,是报章文体新学语、新名词的输入促进新文体的产生,其是对当时左右文坛的桐城古文的完全解放1900年作的《少年中国说》是新文体散文的代表作梁启超的散文,显示出从古文到白话文的过渡性特点,新奇是其主要特点3、梁启超倡议“诗界革命”、“戏剧改进”梁启超从政治维新的需要出发,着力改变文坛现状,选择复古主义统治最严重的诗歌领域作为打破口倡始冲击在内容方面,他重申诗歌新境界的开发,提出了“以旧风格含新境界”、“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的理论,倡议诗歌不该限制于旧内容,要勇于开辟新境界,创建新内容特意写了《饮冰室诗话》,对当时的新派诗赐予全力的鼓动这些现实主义的作品,加上梁启超的介绍评许,推动了包含南社在内的“鼓动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的诗歌新潮流在形式改革方面,梁启超倡议“新语句”,甚至以“日本译西书之语句”入诗,倡议平常化,“以民间流行最俗最不经之语人诗”,倡议史诗式的澎湃气概和雄伟规模,主张“诗不一体”,“惟作者所欲,极自由之乐”,倡议诗歌和音乐相联合等等,对近代诗风的转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格律诗向自由诗的过渡作了精神上的准备他在倡议“戏剧改进”方面也有必定的理论建树与实质成效。

      将戏剧地位大大提升,入于正统文学之列,赐予高度必定他还从戏曲自己的特点必定了戏曲的文学价值,指出曲本体裁较为自由,可以依据作者的企图,“畅快淋漓”地描绘环境、表达感情,“各尽其情”地塑造不一样种类的人物他提出了改进中国戏**曲的假想,用新观评论论古典戏曲名著(主假如《桃花扇》),拥有开辟民风的意义在戏剧创作方面,它的新奇的题材、新鲜的思想,奔跑的激情,不为乐律所拘的词采,也成为摆脱格律枷锁的有力楷模,为传奇杂剧创作开辟了新门路史学上的价值:关爱和说“:20世纪初梁启超倡议的文学改进运动,是近代中国文学自我扬弃和困难选择的真实初步,它借助西方异质文化的撞击力量,击破了中国古老的关闭的文学系统,并开始建立他们理想中的文学殿堂,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也由此起步这个评论是极此中肯的一)梁启超提出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文学理论,促成了文类格局的重构论小说,认为它拥有“熏”“浸”“刺”“提”四种“神力”;论诗认为它须有新境界和新语句,并特别倡议平常体“杂歌谣”及白话歌词;论文倡以欧西文思入文,并呼喊“文与言合”他的理论对中国旧文学看法予以了剧烈冲击,摇动了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促成了文类格局的重构二)直接带来了晚清文学的繁华。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出现大量的佳作三)从内容和形式上促进了文学的现代化表面上看,梁启超发动的这场文学革命是重内容而轻形式,但内容的改革不行能不牵动形式,而事实上梁启超对形式特别是语言的改革是决心倡议的,他重申言文合一,重申多用俚语、歌谣、新名词,对“熏”、“浸”、“刺”、“提”的尊崇自己就是对小说审美作用的尊崇;他的笔锋锐达,平和畅快的‘新文体”散文是一次文学内容与语言的改革大实践,并掀起了白话报刊创立的热潮,为“五四”新文学的白话文运动热潮的到来打下了基础,对汉语现代性和体裁现代性的局部探究翻开了现代性文学看法帷幕的一角。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