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韩大学生德育效果对比研究.docx
15页中韩大学生德育效果对比研究 摘要: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体现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关乎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为全面认识中韩两国大学生德育水平和发展状况,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和分析第一手资料,展示基本的中韩大学生德育效果对比图景调研结果表明:不同国籍学生的德育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国高校德育效果值得肯定,个别德育指标存在性别及成绩差异我国应继续坚定地开展高校德育工作,同时要挖掘更新的德育内容,拓展更多的德育途径,把握不同学生的德育需求,根据大学生性别特征、认知能力、道德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关键词:中韩对比,高校德育,德育效果,对策大学生德育关乎直接输入到社会中的专门人才能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国家的发展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德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教育中提倡的“以德为先”,到当代中国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德育工作文件,无一不是将德育置于智育之上,并贯穿于小学、中学、大学各个教育阶段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韩国,在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后的短短二十几年,便克服了地域和资源上的劣势,实现了经济上的巨大飞跃,其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更是离不开德育的服务保障作用鉴于中韩两国相同的文化渊源和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比两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可以全面地认识中韩两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状况,开阔德育理论研究视野,为我国高等教育德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更有利于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一、研究现状既有的中韩高校德育对比研究,主要集中于德育目标、德育方式、德育内容这三方面一)德育目标不同中韩两国政治制度和经济水平各异,德育目标也不尽相同中国高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唯一指导思想[1],以集体主义为基本价值导向[2],目标是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主义的认同感韩国以“国民精神教育”为高校德育的指导思想,德育目标是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国际意识,以及世界和平和人类共荣意识[3]二)德育方式不同中国高校主要采取课堂灌输和传统说教的方式,开设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教师、书记、员承担高校德育的主要责任而韩国更倾向于采取历史文化资源的隐性渗透、社会服务活动的实践教育、宗教教育的道德教化[1]、东西方资源整合教育[4]等隐性教育方式[5],高校不开设统一的德育课程,只是自行开设各类型的教养课,对学生进行伦理、宗教、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教育相较于中国的显性教育,韩国高校德育方式体现出灵活丰富的特点,受到学者们的广泛肯定三)德育观念不同在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下,韩国试图实现的是一种融合东方传统和现代西方价值观的道德教育观念[6]。
他们重视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和公民教育,强调国际视野与公民意识而中国高校在这两方面都比较缺乏[7],儒家思想的系统研究和应用在中国也处于边缘位置[8]有学者认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优越感造成了中国道德教育的故步自封和排他性,反而一直靠吸收先进文化来发展自己的韩国则能将东西方思想和本国国情相融合,道德教育呈现出鲜明的可变性[9]通过梳理发现,中韩德育方式研究最多,内容次之,虽是在缺乏调研的情况下进行对比研究,但都表现出对韩国德育明显的肯定态度然而,中韩高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鲜少实证研究,且研究内容多围绕历史沿革、课程设置、政策规定等表象,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研究程度还不够深入本研究从实际出发,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第一手资料,展示中韩大学生德育效果对比图景,揭示中韩大学生德育现状二、研究设计(一)研究范围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遵循教育学原则,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发展规律,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稳定的、系统的教育,以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品性[10]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在中国,德育涵盖了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11],以使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信仰和良好的道德品行。
在韩国,德育侧重于伦理道德教育,蕴含了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同时具有人文、修养等色彩,好的德育应使人具有民族精神,尊重政体利益和秩序,团结互助,正直勤勉,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6]基于以上概念,笔者归纳出中韩两国德育共有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这四个维度,认为以此入手考察中韩高校德育实施工作及德育效果,可对中韩大学生整体德育状况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概括二)研究思路及调研过程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教育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失衡,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男生的学业成绩明显落后于女生[12,13],而且这种劣势从基础教育一直延续到高等教育[14],甚至在传统认为男生占优势的计算机专业,女生的学业成绩也优于男生[15]成绩是学生知识水平的重要体现,任何学段的进阶基本都是基于学业成绩的选拔尤其在大学,成绩对初次就业质量和职业规划明确度能够产生重要影响[16,17]那么智育领域的性别失衡,是否也存在于德育领域?学业成绩与道德水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设置了三个假设,即不同国籍的大学生的德育效果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德育效果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成绩排名的大学生的德育效果有显著性差异。
笔者在中韩两国各选取了一所高校为代表进行调查研究,两所高校均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各自国家均处在排名前35%左右,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年级和专业不限调查采取方便抽样的方式,问卷围绕“国家意识、社会责任、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这四个维度设计问题,每个维度由5个题目构成问卷分为中文、韩文版,内容无差异对中国大学生发放问卷113份,收回有效问卷111份;对韩国大学生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1份三)信度效度分析为保证问卷真实可靠,在正式调查前,笔者先进行了小范围的预调查,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经测量,问卷总体信度系数值为0.971,大于0.8,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高分析项对应的CITC值全部均高于0.6,说明分析项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笔者采用KMO检验方法来测量样本的效度经测量,问卷KMO值为0.855,意味着数据具有效度三、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一)国籍差异调查的20个问题中,有3个是多选,做了描述性分析,如图1所示从图1可看出,中国学生在大学期间普遍接受过课堂教学、讲座报告、宣传展板、视频图书等形式的爱国教育,而大部分韩国学生认为他们在大学期间没有接受过爱国教育从图2、图3可知,“财富”和“健康”同为中韩大学生最渴望拥有的,“名气”和“贡献”都为中韩大学生所不屑。
差异较大的是对于“知识”和“享乐”的选择,对于这两项,两国大学生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倾向上网和睡觉占据了两国大学生较多的业余时间,体育锻炼占据时间较少韩国大学生最喜欢和朋友玩,而中国大学生更青睐虚拟社交,更爱阅读关于另外17个单选题,笔者进行了T检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表1可知,第10、16、17、19题国籍差异不显著两国大学生普遍表现出乐观自信的状态,展现出青年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父母关系亲密,拥有良好的家庭关系;重视朋友,将朋友视为最亲密的伙伴除此之外,其他选项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韩国学生的平均值明显低于中国学生的平均值中国学生在大学期间普遍接受过多种形式的爱国教育,密集且“显性”的爱国教育无形中使中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更高,更愿意关心国家大事,更了解中国历史,并愿意用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也许是韩国的爱国教育过于“隐性”,大部分韩国学生并不认为他们在大学期间接受过爱国教育,他们不常看新闻,当本国利益受侵犯时,更多的韩国大学生选择“默默关注事态进展”,在对国家的情感上表现得克制而冷漠中国大学生冲动而热情,遇到不遵守秩序的现象会马上提醒制止;遇到别人有困难,非常愿意提供帮助;热衷于参加学校集体活动。
这和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集体主义教育不无关系韩国大学生在这一点上则表现出冷静和理智:遇到不遵守秩序现象去找管理人员制止或者默默发牢骚;遇到别人有困难也不一定提供帮助;并不热衷于参加社团活动,只有有好处时才会参加学校集体活动这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资料显示结果基本吻合OECD发布资料显示:人情冷漠是韩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18]中韩大学生均表现出现实、功利的价值观拥有财富、身体健康、家庭幸福”能够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而“地位、名气”等基本不在大学生们的考虑范围内其中,韩国大学生对财富的渴望更强烈相较于韩国学生,中国大学生更希望为他人的幸福和整个社会做贡献,表现出更强的社会责任感虽然韩国大学生更渴望财富和享乐,但他们在找工作时首要考虑的是“有兴趣”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大学生找工作时首选发展前景好、稳定的工作,“有兴趣”只被排在了第三位中韩大学生都具有正确的道德是非观,认可道德品行的重要性,认为考试作弊绝对不可以有意思的是,韩国学生选择“如果不会被发现就可以作弊”和中国学生选择“偶尔作弊可以理解”的比例一样多可以看出,韩国学生更看重别人的看法,外在的约束对个人行为起了主要作用;而中国学生更看重内心的想法,内心的驱动力对个人行为起主要作用。
二)性别差异分析本研究利用T检验,分别对中韩两国学生进行了性别对于德育效果的差异性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性别对于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家历史、向他人提供帮助、参加社团活动数量、对未来发展的信心这5项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其中,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家历史、向他人提供帮助、对未来发展的信心这4项,男生的平均值明显低于女生的平均值;参加社团活动数量这一项,男生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女生的平均值可见,男生比女生更经常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家历史;当别人遇到困难,男生比女生更愿意帮助他人;在学校中,男生比女生更为活跃,参加的社团数量也比女生多;对未来的发展,男生比女生更有信心对于韩国学生来说,性别只对国家利益受侵犯后的反应产生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女生的平均值说明当国家利益受侵犯时,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愤怒情绪并用实际行动来抵制,女生反映则相对平淡除此之外,男女生并无显著差异三)中韩两国大学生德育效果的成绩差异分析调查问卷中将被调查者学习成绩分为前50%和后50%,由被调查者根据平时综合成绩自行判定由于韩国学校不根据学习成绩公开排名,所以韩国学生对此项判断完全取决于自身对学习成绩的估算。
从表3可知,对中国学生来说,成绩排名对于“国家利益受侵犯后的反应”和“是否有过轻生厌世的念头”这2项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成绩排名前50%的平均值明显低于后50%的平均值可见,当国家受到利益侵犯时,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愤怒情绪并用实际行动来抵制,成绩差的学生反映相对平淡成绩好的学生更为积极乐观、心态健康,成绩差的学生更容易有轻生厌世的念头对韩国学生来说,成绩排名对德育效果所有测试项均无显著性差异四、原因探析(一)国籍差异关于国籍不同体现出的差异性,笔者认为是由于两国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文化环境造成的在个人主义文化环境下,个体更多地显示出个人主义的倾向;而在集体主义文化环境下,个体则更多地显示出集体主义的倾向[19]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变量决定了个体行为和价值观的差异中国学生对集体利益的维护表现出外放热情,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却表现出克制内敛,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时候,选择遵从集体利益韩国学生相反,在保障个人利益的前提下,才会考虑对集体利益的维护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一直为中国社会的主导舆论所强调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传统集体主义精神所倡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