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论》读后感2200字.docx
11页《家庭论》读后感2200字 《家庭论》小感哈尔滨工业大学 耿兆欣加里·贝克尔就经济学方法研究了有关家庭的问题完全具有西方经济学特点,很多的条件假设下的有关效用最大化的函数对于公式,较短时间内,我没有一一拜读,仅以文中的某些观点和结论,写我自己的四点看法(后两点是重点)一、 薪酬机制与性别歧视问题女生不好找工作,特别是已婚的这是人们的共识,或许,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本科是在一所工科为主的学校,学工科的女生找工作一般都是男朋友找到的公司“招一搭一”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在中国,在世界都是原因之一是女生结婚就要有更多的家庭投入,包括生育后代所花费的时间资源用加里的理论来讲,就是在工作与家庭的比较优势中,女生趋于后者这一点,在第四部分将有进一步的论述这里引用加里的一段原文:原因之二是女生的工作动机不断加强,特别是计划生育造成的男孩女孩的教育投入等机会相当参加工作的妇女明显增加,短期内可能造成岗位供求的矛盾,因而收入降低二、 家庭状况在人才选择中的重要性在填写公司——特别是国企或国家机关招聘岗位申请的时候,总不能避免的一项是填写家庭成员与基本情况有人说,这是侵犯了隐私,虽然如此,这也是公司选拔人才的参考之一。
由《家庭论》来看,这是有道理的在第六章的引言部分,他提出,出身有成就之家的孩子更可能有成就,因为花在他们身上追加的时间较多,而且他们还具有比较优越的文化和基因遗传我想,有成就之家的孩子还会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本投入,这是无形的也许,这可能是北京的孩子上清华北大分数可以很低的原因吧,也是北京户口的孩子比较好找工作的部分原因吧三、 关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尔萨斯有个经典的论断,在中国人口暴涨以后,总被拿出来奉为圭臬作为那个年代所犯的错误的深刻检讨内容是:人口呈指数增长,而粮食等农产品的产出是呈线性增长,如果不对人口加以控制,粮食的增长无法满足人口的增长最后的结果是人会饿死,地球毁灭其实,这是一个西方经济学早就推翻的论断还记得本科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就有辨析这句话对与否的问题答案是,短期内是大体成立的,但是长期内是错误的,因为没有考虑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导致生产率的大幅提高所以粮食产量不是简单的线性增长加里的《家庭论》进一步否定了马尔萨斯理论在长期内,技术进步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率因为农业机械化降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生育孩子的边际收益降低,同时,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两方面造成了养育孩子的成本增加。
出于经济考虑,家庭会降低生育率还有一方面不能忽视,已婚女子从事工作的动力不断增加,离婚的可能性随着离婚的成本降低而升高孩子,作为女子离婚的最大成本,也就被人为控制降低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没有必要为毛主席时代提出的“人多力量大”而造成的人口膨胀太过痛惜生育率的上升与下降有着自己的经济规律毕竟,那样一个婴儿潮为中国带来了八十和九十年代的人口红利没有那么多的劳动力,可能就不会有中国的飞速发展而之后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负债问题积累制的养老保险早已出现巨大漏洞,南方出现民工荒,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出,等等或许,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赶得上我们的生育率政策水平四、 女研究生的婚姻观上了研究生的女生,年龄大概在23到25岁我知道的很多同学,包括我在内,都很想结婚这样我想起来朋友曾发给我的一个帖子,向男朋友“逼婚”有关说的就是我们这一类人想结婚是一方面,改变了人生奋斗的目标是一个副产品我有一个本科同学,曾经多么野心勃勃,独当一面的人物到了面临毕业择业的问题她的选择竟然是想成为一名公务员或者老师因为这样会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结合这本书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社会分工从大学本科走出来,真正的社会生活就开始了按照加里的理论,男生和女生在工作与家庭上存在比较优势为了双方总效用的最大化,女生迫切希望投入到家庭生活,发挥优势,逃避竞争发挥优势的前提是,要建立一个家庭第二,信息问题这个阶段的男女大多是本科阶段的老情侣背景都比较纯净,且相互了解信息比较完全根据《家庭论》,较为完善的信息提高了婚姻的效用另外,如果在结婚之前发生情变,再寻找适合的人的信息成本太大所以,趁早结婚为妙第三,帕累托改进《家庭论》提出,选择的前提是存在帕累托改进,即两个人的生活质量优于一个人生活,才会有结婚的动机本科同学具有相似的教育背景在婚姻问题上,这是存在帕累托改进的最佳前提而且,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一般是比较理智的,而且,年龄段也属于心之比较成熟的阶段结婚时比较适合的第四,年龄问题据说,24岁的女人就应该涂眼霜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从24岁开始,我们就衰老了在皮肤松弛,暗黄之前还没有嫁出去的话就太遗憾了一般来讲,男生皮肤衰老要缓慢得多拖得太久,即使不发生变动,也会担心照结婚照的时候太不般配了第五,示范效应Xx同学在校内上发表状态说,要领证了Xx同学说,我们要明年结婚了一个女人的炫耀,就是另外一些女人的噩梦。
女人是存在攀比心理的,小事如此,何况人生大事唯恐慢人一步所以,被“逼婚”的男同学,请理解第二篇:读后感 3800字读《国富论》有感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每个国家财富的积累是可以无止境,还是有一个最后的界限?为此,我又翻出很久以前浏览过的经典经济学名著, 亚当.斯密所写的<国富论>,里面的一些观点似乎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在一个经济社会里,财富大致分配给了四种主体:资本者得到了利润,劳动者得到了工资,国家得到了税收,出租者得到了租金(这里的出租者包括:地主得到地 租,借款人得到利息,知识产权持有者得到特许权使用费,名人则可能得到出场费,比如代言广告等).毋庸置疑,占社会主体部分的是广大劳动者.一个社会的财 富是否能持续增加,取决于广大普通劳动者的财富能否持续增加.他们既是社会的生产者,也是社会消费的主力军.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在来看看亚当.斯密的话,他说:"然而,使劳动工资增高的,不是庞大的现有国民财富,而是不断增加的国民财富,因此最高的工资不在最富的国家出现,却在最繁荣,即最快变得富裕的国家出现.今日英格兰确比北美各地富,然而北美各地的工资却比英格兰高........."下面,亚当.斯密还提到了中国,这也许是他在这部伟大著作中唯一一次谈到中国,他说:"一国尽管非常富有,如若长久陷于停滞状态,我们就不能希望在那里找到极高的工资.........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 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五百年前观察该国 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接着下了一个不太肯定的结论,他说:"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经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发展程度.亚当.斯密又描述了当时中国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状态,他说:"各旅行家的报告,虽有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但关于中国劳动工资低廉和劳动者难以赡养家属的记述,则众口一辞.中国耕作者终日劳作,所得报酬若能够购买少 量稻米,也就觉得满足.技工的状况就更恶劣.欧洲技工总是无所事事的在自己工场内等候顾客,中国技工却总是随身携带工具,为搜寻,或者说,为乞求工作,而 不断在街市东奔西走.中国下层人民的贫困程度,远远超过欧洲最贫乏国民的贫困程度."最后,亚当.斯密总结道:"也许值得指出,不是在社会达到决定富裕的时候,而是在处于进步状态并且日益富裕的时候,贫穷劳动者,即大多数人民, 似乎最幸福,最安乐.在社会静止状态下,境遇是艰难的,在退步状态下,是困苦的."亚当.斯密虽然从未到过中国,但他对中国的观察却是一针见血.他是对的.最近听马未都先生的百家讲坛节目,听到一个<金瓶梅>中写的事情,说 西门庆买了一张桌子,花了14两银子,又顺便捎带买了两个丫头,一个7两,一个5两.7两买的那个是在厨房里帮忙的,有点技术含量,因此贵些.人真便宜 啊,还不如桌子.看<红楼梦>里那些丫环,都是从小被家里卖到贾府的,有些根本不要钱,管饭就行了.象那些跟在夫人公子身边的丫环,属于混得 好的,她们的差使在当时可是人人羡慕的一份好工作.这就是社会处于停滞期的写实.从这个角度说,市场经济对于中国来说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中国一直都是自由 的市场经济,可能从秦朝开始就如此了.计划经济在中国历史上才是个异端.问题是------在中国社会里,每当财富通过看不见的手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没有 能力用看得见的手使财富有较合理的分配,使财富为广大人民所共享,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因此,亚当.斯密说:中国的财富也许很久以前就达到 了该国法律所允许的发展程度了.在达到了这个财富的顶点后,又没有办法进行自我的调整,那就只能进入停滞或退步状态了,接下来就是动荡,战争和王朝更迭 了.因此,在中国人最引以为傲的大唐盛世,有一个人却看到了财富达到顶点的可能,也就是一种大厦将倾前的感觉,他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们的国 家就在这种一盛一衰的自我循环中度过了两千年.英语文明高于华夏文明的地方,不在于他们搞了市场经济,这个东西我们早有了,其他别的文明也有的,商品交换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自然状态,不信你看看 司马迁的<货殖列传>.英语文明对人类历史的真正贡献在于-----当一个社会的财富总量自发地达到其顶点时,有意识的推动它继续增长.怎样 有意识的推动呢?第一是殖民和对外战争.人太多了活不下去就向外闯.美国就是这么来的.这个办法是老办法,很多民族都用.中国也用过,把我们这块大陆上的地基本上都开垦了.但是西方是有意识的由政府组织向海外扩张,这个中国没有,起码在海上没有.第二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提高普通劳动者福利待遇,包括劳工条件,工资,社会保险.一句话,讲人权.第三是政府有意识的鼓励和创造新的需求.马车要换汽车,羊毛衫要换羊绒衫,固定要换,收音机要换电视机,586要换成双核,xp要换成vista.第四是----穷人不是没钱吗? 干脆借给他们花!最近那个大名鼎鼎的罗杰斯对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抱怨说:"你们的国家有这样的事吗?一个没有偿还能力的人,能得到car loan,student loan,credit card loan, morgage loan,还有一大堆其他的loan".这可能是美国的专利吧!说到现在,我的问题来了,英语文明在经历了两三个世纪的辉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灿烂文明后,是否能再次有意识的推动他们的财富继续增长呢?第四个办法不用说,肯定不行,这就是次贷危机的由来.其实美国之所以在911后经济面临衰退时采取这种看似愚蠢的做法,也许正是在前三种做法都已失效的情 况下不得已的一种选择吧!因为很明显,阿富汗和伊拉克都打过了,美国劳工的福利已经比其他国家高很多了,新的增长点,象上次信息产业那么大的增长点似乎也 看不到希望.我是非常希望能用第三种办法解决的,因为如果不这样,则可能又要有战争了.可是新的需求在那里呢,我们还能引诱那些房子,车子,,电脑都 有的人买什么呢?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
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不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最初的蒸汽机比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