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量的堆积到质的飞跃-量的堆积的拼音.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hua****92
  • 文档编号:286421861
  • 上传时间:2022-05-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79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量的堆积到质的飞跃|量的堆积的拼音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通讯社,伴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新华社由小到大,由弱渐强,由国家级通讯社到世界性通讯社,经历了80年的风雨历程,如今正在向着国际一流的全媒体机构迈进    纵观新华社80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阶段性发展过程  一、起步阶段的基础性建设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就在同一天,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在瑞金成立该社成立的当天,就以“红中社”为电头,以“C.S.R”为呼号首次播发新闻电讯,内容有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文告,大会通过的各项法令 、法规和文件等   初创时期,红中社的工作条件极其简陋当时红中社没有自己的专用电台,使用的是临时中央政府的无线电台,后来改用中央军革委的电台1933年年初,中央军革委拨了一部电台给红中社,3月才建立起自己专用的新闻台最初新闻台只有两三名工作人员,每天只能发几条新闻电讯除了播发电讯外,工作人员还要抄收国内外新闻,编辑油印成《无线电材料》(后改名《参考消息》,亦称《每日电讯》),供中央领导同志参阅。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中社停止对外播发新闻(仍继续抄收国内外新闻电讯)1936年7月,红中社随党中央迁到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1937年1月又迁到延安,改名为新华通讯社七・七”事变后,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新华社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每天发布国内外新闻由1500字左右增加到4000至5000字,抄收外电的范围也扩大了到1937年底,新华社的工作人员已达20多人,技术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1939年初,党中央决定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该报于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它与红中社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新华社从此成为一个独立的通讯社同年6月,新华社进行了机构调整,下设编辑科、译电科、通讯科、新闻科(亦称油印科),人员增加到30余人至此,新华社作为独立通讯社的格局已初步显现   1939年以后,随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逐步扩大,新华社分社相继建立,首先是华北和晋察冀分社,之后山东、华中和晋西北根据地也陆续建立了分支机构这样一来,新华社的通讯业务就由过去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扩大到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电台抄收的稿件多了,每日发稿量也增加了,发稿对象除了各抗日根据地的报纸外,还包括大后方的报纸,如重庆的《新华日报》、《国民公报》副刊以及香港的进步报刊。

         抗日战争后期,为了适应即将胜利的新形势的需要,新华社无论在人员的补充还是业务能力建设方面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抗战结束时,新华社总社人员已达100余人,每日发稿1万多字加上分布各地的分支机构和通讯网,新华社已经成为解放区新闻事业的中心和枢纽,并开始由主要面向解放区转而面向全国,为未来成为全国性通讯社做了充分的准备   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中建立了军事分社和支社,组成了强大的军事新闻报道网同时,一大批记者走上前线,随军进行新闻采访,成功地报道了多场战争和重大战役,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战地通讯作品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新华社的国际新闻报道开始出现1944年9月1日,新华社英文对外新闻开播;1946年5月28日,新华社正式设立了国际新闻编辑部为了拓展国际新闻报道业务,保证中国对国际重大事件报道的真实、客观和及时,新华社开始在境外建立分社第一个境外分社是香港分社(1947年5月1日建立),之后,新华社又相继建立了伦敦分社(1947年6月10日)、布拉格分社(1948年11月)、平壤分社(1949年9月21日)这四个分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华社建立的首批境外分社尽管人手不足,条件有限,但是它们在艰难中起步、拓展,为新华社更多境外分社的创办及其发展成为世界性通讯社积累了经验。

         由此可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年代,新华社应运而生,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创业过程从最初只有一两台简陋的收发报机和两三个编辑人员,到拥有独立专用的电台,成为独立的通讯社,并且开始拥有自己的国内外分社,具有了国家通讯社的雏形这些都为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起飞和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指示:新华社将由中央宣传机关转变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从此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始了“质的飞跃”   经过机构调整和采编系统的全面改进,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期结束,新华社已经初具国家通讯社的规模总社机构包括国内、国际、对外、摄影、翻译、地方新闻等编辑部门和若干行政部门,还建立了自己的印刷厂,机构日趋健全,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到1956年,新华社已有国内分社31个,国外分社20个,加上香港分社,共有采编人员800多人新华社还对发稿对象进行分类,具体分为中央级报纸、省级报纸、中小城市报纸及工矿报纸、农村报纸仅就中央级报纸而言,新华社每日发稿6万字,其中国内新闻3万字,国际新闻3万字   正当新华社为建设国家通讯社的目标努力奋斗的时候,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任务摆在了它的面前。

         自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相形之下,新华社的国外新闻报道比较薄弱,明显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1955年12月,毛泽东主席批评新华社,指出:“驻外记者派得太少,没有自己的消息,有,也太少”应该大发展,尽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能派有自己的记者,发出自己的消息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在此之后,1956年5月28日和6月19日,刘少奇就新华社工作先后两次发表谈话,其中亦涉及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问题   按照中央领导的要求,新华社开始制定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规划,并且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第一步,在5年到7年内(即1957―1962或1964),建成以亚非地区为主的世界性通讯社,共建50个分社;第二步,在10年到12年内(即1957―1967或1969)建成可与西方各大通讯社匹敌的世界性通讯社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设想,新华社于1956年调入一批新干部,并从国内分社中抽调一部分记者转做国际新闻报道工作这一年,新华社相继建立了卡拉奇、开罗、喀布尔、金边、乌兰巴托、索菲亚、布加勒斯特、布达佩斯、地拉那、伦敦10个国外分社。

      至1965年年底,新华社已经建成51个驻外分社,并在国外建立了26个出稿站,文种包括英、法、西、俄、阿、日、老挝、印尼、缅9种,每天发新闻稿日刊8485份,周刊6350份,不定期刊6000多份,发行对象遍及103个国家这之后,虽然经历了“文革”十年的干扰,新华社向外拓展业务的步伐却始终没有停歇   1976年,新华社驻外分社增加到70多个;截至1978年底,新华社对外英语大广播每天发稿数量增加到20条,英语稿件被西方通讯社转播的占40%至此,世界性通讯社的发展态势已初步显现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新华社实现质的飞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依托新中国的大舞台,伴随着国际风云的变幻,新华社开始以国家通讯社的权威地位、“消息总汇”的优越条件不断拓展国内外报道,尤其是国际报道的业务范围,向着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进发   三、 新时期的赶超与飞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新华社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各方面不断实现着赶超与飞跃   1983年1月,新华社在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纪90年代把新华社逐步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

      这一报告很快得到党中央的批准此后,新华社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建设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这一总目标进行的   把新华社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首先就要达到一般世界性通讯社的技术条件和业务水平新华社为自己确立的具体目标是:及时地、充分地、自成体系地反映本国和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动向,发布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文字、图片新闻和评论,在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建成收集全世界新闻的体系,拥有遍及全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记者网;扩大和完善向国内外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政府部门、企业及其他各类用户的供稿系统;在通信技术上尽最大可能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装备,建成现代化的四通八达的通讯网络;拥有一批纵论世界风云、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家和著名的新闻研究人员;向国内外提供多种经济新闻和经济信息服务   上个世纪90年代,新华社的国际新闻报道出现了新的变化:(1)发稿量大幅度增加作为对外报道各条专线基础的英文电讯,1990年日均发稿40条,1998年增加到68.7条2)对外报道在世界新闻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即时发稿、滚动发稿等符合新闻规律的报道方法被广泛采用3)各条语文专线的发稿量增加,自采率上升,报道的时效性、针对性、采用率明显提高。

      到上个世纪末期,新华社已经从一个主要面向国内用户的国家通讯社,跨入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影响力的大通讯社之列   进入新的世纪,根据中国自身变化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新华社不断探索对外传播的新方法,新途径,以英文大广播为龙头,调整各条语文专线,在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和日常新闻的对外报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提高国际新闻报道水平打下了基础,在建设更加强大的世界性通讯社的征途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8年,适应国际国内传媒业出现的新变化,新华社又一次提出国际传播发展的新的战略目标――增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对外报道的有效性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新华社正逐渐形成以驻外总分社为中心、以大分社为骨干、以次区域重点分社为依托、以其他各分社为前沿的海外阵地总体布局,以便使世界各地的采集网络具备参与全球媒体竞争的基础条件阵地前移”是这个战略目标的重点,它主要包括“三个前移”:一是编辑部前移,二是营销前移,三是终端前移为了推进“前移”战略,新华社除了从国内选派综合素质好的优秀人才之外,还大力推进海外雇员本土化建设,在世界各国首都、重要城市、战乱和新闻热点地区增加雇员或通讯员、报道员、信息员等,把新闻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延伸到重大国际新闻事件发生的每一个角落。

      到2010年底,新华社已经在海外设立总分社、分社140多个,新闻信息机构用户达22000多家,基本上实现了全球覆盖   在增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同时,瞄准世界传媒业的前沿,新华社全面创新运营体制,积极推进战略转型――创办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成立多媒体中心,开设电视台,完善多媒体数据库,推进金融信息平台的建设,从而使新华社由单一的传统新闻产品的生产者逐渐转向多媒体新闻信息产品的提供者,由主要立足于国内市场转而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新华社已经初步建成融通讯社业务、金融信息业务、新媒体业务和多媒体数据库业务等为一体的全媒体机构,在国际传媒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比肩而立的“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它正在朝着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媒体机构阔步迈进   通过对新华社历史的回顾及其阶段性特征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界,新华社80年的历史可以清晰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及其建立的红色政权处于草创阶段,面临各种困难以及敌对势力的严密封锁,尚不能为自己的机关通讯社提供充分的物质技术保障和宽松的工作条件红中社虽应时而生,却只能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在“艰苦中创业,困境中立功”,一点点积累力量,扩大阵地,蓄势待发。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物质技术条件逐渐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