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校生活适应概念的界定.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34506245
  • 上传时间:2018-02-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2.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引言1.1 学校生活适应的界定适应(adaptation )源自于拉丁文 “adaptare”,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概念心理学中的适应也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一般指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协调关系关于适应的概念,国内有多种解释,许峰(2000)从社会心理角度,提出适应是指个体在完成某种社会生活适应过程形成的心理行为模式的能力贾晓波(2001)认为适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学校生活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的概念,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学校适应”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刘万伦(2004)认为学校适应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的学业行为、学校参与、情绪和情感、人际等方面的情况李辉(2006)等人认为学校适应是指,学生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并和学校环境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最后达到平衡状态,以保证完成学业,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李晓(2009)等将大学新生适应界定为,个体在生活、学习环境发生变化时,通过主动顺应,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到认知和情感上的平衡,产生符合外部环境要求的行为。

      陈瀛寰(2012)学校适应是学生通过积极的身心调整,和学校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顺利完成学业综合上述观点和已有文献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包括学业适应,主要指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内容加深、以自主性学习为主的学习任务,是否能胜任目前的学习;集体适应,主要指学生是否能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和各种规章制度;师生关系适应,主要指学生是否能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和谐相处;同学关系适应,主要指学生是否能与同学建立良好关系,融洽相处1.2 学校生活适应的研究现状 研究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文献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大学新生学校生活适应方面,而缺少将大学生学习生活适应作为一个长期过程加以研究的尝试党静萍(2006)从性别、生源地、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主要教育者及期望,以及学生对于未来的设想等方面对大学新生的人格特征进行考察发现,以上因素均与大学新生的学校生活适应相关李晓(2009)等认为,大学新生适应与心理应激、人格存在显著相关,人格能够显著预测大学新生适应王建中(2011)认为,大学新生的适应状况呈现出城乡差异,在多数适应维度上,城市生源的适应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而在学习适应维度上,农村学生的调适状况优于城市生源。

      从以上关于大学新生学校生活适应的研究来看,大学新生的人口社会因素、人格以及家庭教育都是影响其学校生活适应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是贯穿于其整个大学生活的,上述因素是否长期影响大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本研究寄希望于研究一般性环境下,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具体情况和影响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参照有关“青少年” 、 “中学生”以及“小学生”长时期学校生活适应的相关文献,进一步探究现有研究对于学生学校生活适应影响因素的研究大体而言,来自两个层面的因素影响个体因素(包括人口社会因素、人格因素等)和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支持、家庭功能和学校环境以及认同等) 1.2.1 人口社会因素中小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及是否独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李志(1998)的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校生活适应上有 16 项内容存在显著性差异王连峰(2005)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适应能力与性别、应对方式、个性等存在显著性相关张效芳(2014)等人在研究初中生学校生活适应时发现,女生学校适应总体状况比男生好,独生子女自我接受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农村学生在常规、自我接受水平上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的学生,而年级不影响师生关系等学校适应的具体方面。

      1.2.2 人格因素此外,学校适应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是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方向由于人格特征包含的侧面较多,各个研究者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不同的人格理论出发,研究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陈会昌和张红梅(2007)认为中学生的人格建构也影响了学校适应情况,人格建构复杂性高的学生,学业成绩较好,更能适应学校的生活毛晋平、何炎芬(2008)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大五人格中的谨慎性、宜人性和外向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情绪性存在负相关徐富明等人(2005)的研究表明,人格因素既有可能在学校适应与身心健康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也有可能是引起身心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因此,从前人的研究表面,总体来说,大五人格会显著的影响大学生的学校适应,从具体的维度来看,大五人格中的一些因素会对学校适应的个别因素有特别显著的影响,如外向性对人际适应,谨慎性对学习适应等1.2.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被认为是大学生学校适应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环境因素,很多研究证明,社会支持对学校适应存在积极作用陈君(2003)对大学新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新生学校适应的作用依次是:大学同学、大学教师、家长和过去的朋友。

      董增云(2007)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与社会支持总分以及各维度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耿宁(2008)提出,亲社会行为在儿童顺利适应学校生活、正常发展中起到积极效果1.2.4 家庭环境家庭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间的关系、家庭关系等杨青(2000)的研究表明,因受到父母不同程度的关注,独生与否的大学生自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同,从而形成不同心理适应水平;父母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孩子心理适应水平的发展,家庭出身背景对心理适应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张效芳(2014)等人指出,家庭情感温暖与初中生的心理资本、学校适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拒绝、过度保护与初中生的心理资本、学校适应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心理资本在父母教养行为对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1.2.5 学校环境以及对环境的认知对学校环境认同并接纳有利于对学校生活的适应邹泓(1997)研究了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刘万伦(2004)的研究中表明,中小学生的环境适应性发展与学校喜好性有关张翼(2014)的研究表明,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的参与对青少年学校适应有促进作用,而在学校体验到的社会排斥感和社会差异感对其学校适应有阻碍作用。

      毕有余(2010)的研究表明,在校园文化的作用下,学生都感受和认知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意识、责任意识和荣誉意识,校园文化认同感越强,就越会在校园中产生一种期待合力,激发他们为共同的成长目标而奋发进取,越能促进良好的学校生活适应因此,研究学校适应和校园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上述研究当中,关于中小学生的研究当中,提出人口社会因素、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家庭环境以及对学校的认同对中小学生学校生活适应产生影响的观点,是否在大学生层面仍然成立,仍有待考究故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研究群体聚焦于大学生群体,试图解读大学生群体长期状态下学校生活适应的一般特征和影响因素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从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及是否独生等方面分析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总体状况及学校生活适应各构成因子的适应情况及差异水平同时,在外在因素层面,选取校园文化认同视角,将其与学校生活适应以及人格的关系加以研究,从理论上全面把握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人格、校园文化认同的各维度水平和相互影响关系借鉴现有关于中小学生以及大学新生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入戏假设:H1: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在性别、专业、独生与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生源地及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H2: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与人格、校园文化认同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H3:校园文化认同在人格对学校生活适应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